6月5日-7日,由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亚太分会2010年会在广州中国大酒店顺利召开。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南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本届主席Jane Staveley博士、前任主席Michael McLaughlin博士、行政执行官Michael Mozur博士、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亚太分会主席陶澍院士、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永平研究员主持。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科学保证下的可持续发展”。会议不仅就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还特别就地区经济发展中代表性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608篇,其中有447篇进行了分会报告,158篇进行展板交流。广州地化所以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提交的论文摘要32篇,其中27篇进行了口头报告,报告人绝大部分为在学研究生。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近600名,其中有200多名专家、学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加拿大和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届年会是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继2006年在北京举行之后连续第二次在中国召开。这表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水平日益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会议期间,一支由中科院广州地化所30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大会现场,为大会提供了优质服务,受到国内外代表的一致好评。 

 

 

 

 

 6月7日下午,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科院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岩同志就“关于加强和改进我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为院党校第十四期科技管理骨干进修班学员授课。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科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主持了该课程。

  何岩同志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我院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讲解,即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主要精神、我院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我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何岩同志着重分析了目前我院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即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尚需加强;基层党支部缺乏活力和凝聚力;年轻党员的党员意识薄弱;优秀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存在严重后继乏人的问题;统战和职代会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于做好新时期科研院所党建工作,何岩同志提出了八项具体任务:一是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工作指导的力度;二是加大在科技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三是不断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四是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五是重视群众工作,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六是实施分类指导,完善领导和管理方式;七是加强党务干部的培训和交流;八是建立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专兼结合制度。

    为促进党校研究式教学工作,讲课结束后,何岩同志就如何创新党组织活动、如何加强对党支部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如何解决党务干部匮乏等问题,和学员进行了双向交流。

    何岩同志的讲课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对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既有对政策的解读,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系统性强,对实践很有指导作用。

    近几年来,遵循“党校姓党”的要求,院党校将“科研院所党的建设”确定为党校的特色单元课,内容包括院领导对全院党建工作的现实分析、党建专家的理论指导以及研究所党建工作的经验交流等内容,特色单元课既研究党建工作的一般规律,又力求突出中科院特色,受到了学员的普遍好评。

 

 

6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有几百名院士从全国各地飞赴北京。
 
为做好两院院士大会接站工作,6月6号上午,研究生院团委组织的10名同学在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乘车来到北京首都机场参加两院院士大会接站工作。10名同学分为2组,分别在T2航站楼和T3航站楼的出站口迎接院士。由于航班分散,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一直有航班进站,同学们一直站在出站口写有“院士大会接待站”的易拉宝旁边,等候院士出站。同学们的任务是将院士从2楼的出站口引领到1楼贵宾室,帮助院士提行李,如果是年岁已高的院士,还需要搀扶。
 
6月6日当天同学们共接到300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学们任劳任怨耐心周到的微笑服务赢得了院士们的一致称赞。   
 
 
 

近日,暴雨袭击了重庆、广州、郴州等多个城市,造成城市内涝、洪水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管理所存在的严重问题。目前中国的城市应急管理处于何种状况?理想状态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又应该是怎样的?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日前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中国(双法)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黄钧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于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和池宏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三位专家。
 
专家们从我国目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应当自下而上地建立更具可操作性的各级应急管理系统、要建立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决策支持系统、定期开展普查以及时调整灾难应对措施,以及采用计算机模拟灾难演习等多项建议。他们认为,尽管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很长的时间,局势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但良好的应急管理系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因为突发事件面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偶然和运气。
 
    该采访以“Poor planning sinks disaster-stricken cities”为题发表于Global TimesMay 252010。(详见:http://opinion.globaltimes.cn/commentary/2010-05/534929.html
 

6月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和化工两个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在办公楼第一和第三会议室召开会议,讨论和审定了我院化学和化工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艳芬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化学学院执行院长杜宇国教授主持会议,来自各培养单位以及清华、北大的化学、化工学科教学专家组成员二十余人出席会议。  
   
    王艳芬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对研究生院教学改革的大力支持,并强调了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科学院发展的重要意义。杜宇国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研究生院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汇报了化学与化工学院为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所建议的程序及已完成的工作。  

    随后,专家组分组讨论、审定课程设置以及讨论、修订课程大纲。化学学科专家组会议由组长化学所杨振忠研究员主持,化工学科专家组由组长过程所刘会洲研究员主持。专家们畅所欲言,积极讨论,既讲求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又顾及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和深度,提出了许多非常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课程设置不宜盲目追新,同时注意避免课程之间过多的重复。会议气氛活跃,甚至时常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如何能更准确的表达其内涵而颇费思量。专家组花了大量时间极为慎重地讨论了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两个学科分别确定了约10门学科基础课;专家组还强烈建议每位研究生都应该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科基础课,为将来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专家组展望未来,预置了适量前沿课程的框架。特别是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依据他们分管大学研究生课程的经验,并结合我院生源和需求的具体情况,积极献言献策,为课程方案的合理设置增色不少。
  
    此次会议共审定了100余门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科综合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讨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大纲,针对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开课学期等,开展了热烈讨论。由于之前化学学院的全体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已广泛征求和搜集到了各相关培养单位的意见并做了相应的订正,再加上各位专家组成员已认真审阅了事先送达的相关材料,会议高效地完成了各项议题。专家组一致认为化学与化工学科新版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合理,体系基本完备,可略经修改后照此课程设置和授课大纲的内容执行。

    这次会议,为我院化学与化工学科未来5-10年的课程设置规划了蓝图,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它会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