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中心主办的“北京市科技记者及编创人员研修班”在湖北大厦开幕。北京市科协主席周立军,北京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闫仁浩,科学传播中心的老师,以及部分在京的科技记者参加了研修班开幕式,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老师主持了开幕式。
 
 这次研修班,是继与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合作之后,科学传播中心组织的又一次科技传媒人才培训活动,旨在为科技记者与科学家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加深科学家与记者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从而有助于记者在今后的报道中改变工作模式,提高科学报道的水平。研修班的组织者詹琰老师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与媒体间存在隔阂,科学家不知道媒体工作的规律,媒体不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这种隔阂对科学报道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前期大量科学缜密的调查,深入了解一线记者的意见,我们也发现,大批工作在一线的采编人员对和科学家打交道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组织了本次研修班”。
 
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老师主持开幕式
 
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老师主持开幕式
 
北京市科协主席周立军致开幕词
 
北京市科协主席周立军致开幕词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来自《人民日报》社的资深记者蒋建科做了题为“做好科技新闻的感悟和体会”的讲座,他的诙谐,他的幽默,他的朴实,不时引起在场记者的阵阵掌声。
 
蒋建科老师在作报告
 
 19日下午,研修班组织记者们去农科院参观,与转基因棉花研究方面的专家郭三堆面对面交流,许多记者在与科学家的交流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选题,纷纷表示想就转基因的问题做深入的报道,来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尤慧表示,“作为科学记者,我们非常需要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对于科学报道也能起到引导作用”。
                 

    

参观农科院温室种植基地

 20日,研修班邀请了中科院生物所研究员周琪、北大科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周琪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化与去分化的机制、干细胞的可塑性和全能性及体细胞的可塑性、体细胞重编程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开展与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他的讲座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语言通俗,深入浅出,使得在座记者对干细胞研究有了一个宏观准确的认识。吴国盛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从科学的起源谈起,总结了国人对于科学的误读,让从事科学报道的记者从源头上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次培训共四天,八次课。7月3日、4日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开课。届时将邀请Richard Stone、杨虚杰、王俊杰等三位专家作报告,他们中,有从事科学报道的资深记者,有在自己领域内取得重大成就的年轻科学家,也有年轻有为的国外同行,相信会让科技记者们有更多新的收获。
 
 

  6月21日上午,中科院党组原副书记、中科院党校原校长郭传杰研究员在玉泉路园区为中科院党校第十四期科技管理骨干班学员们做了题为《创新实践与创新文化》的专题报告。郭传杰研究员的报告主要从“创新的实践特征及环境要求”、“创新文化的背景与内涵”、“我院创新文化建设实践”、“对当前文化环境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郭传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创新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我院创新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学员们分享了历史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并进一步阐述了人、文化环境和创新事业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郭传杰研究员先从物化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层面,剖析了创新文化的内涵;接着举例介绍了创新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推举力、定向功能、激发功能、凝聚功能、滋润功能等功能与特征;然后向学员们介绍了人本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渐进性、多样性等创新文化基本特征与规律。

  在谈到我院创新文化建设实践时,郭传杰研究员从“要确立正确价值理念”、“要建立科学行为规范”、“要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10项主要任务与目标:(1)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2)服务国家、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价值观;(3)尊重实际、理性质疑、创新开拓的科学精神;(4)有利创新、系统严密、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5)正直诚信、敬业严谨的职业道德;(6)善于协同、友好竞争的团队精神;(7)以人为本、宽松宽容、公平开放的人文环境;(8)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组织形象;(9)信息畅达、设施先进的工作平台;(10)和谐质朴、优雅宜人的园区环境。

  通过党组重视,指导实践;研究入手,探索规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由表及里,逐步深化;政策导向,评价激励;注重交流,总结经验;舆论引导,营造氛围;案例推动,全面传播等八项主要措施,目前我院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以下初步效果:提高了文化自觉意识;确立了有利创新的制度规范;相对净化了学术道德环境;加强了科研的园区环境建设;提升了创新的自信心;促进了出成果出人才的局面;形成了积极良好的社会反响。郭传杰研究员同时指出,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成绩不可高估,依然道远任重。

  最后,郭传杰研究员指出,学术环境不佳已成制约创新的最大障碍,一是急功近利,不宽容失败。二是诚信缺失,弄虚造假。三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体制僵化。他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多种根源,并提出以下对策与出路:要改革资源的投入配置方式,要改革门类繁多的检查、评比和考核,要让造假者受到法律或道德的审裁,要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要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郭传杰研究员讲课,既有理论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又结合自己从事创新文化研究的切身体会,内容丰富,表述生动,学员们普遍反映很受启发,收获很大。

6月18日下午,2010年度首场“科研入门与学术规范”讲座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101教室举行。本年度的讲座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研究员担任领衔主讲。

从2007年度开始,物理科学学院邀请相关科研和管理专家在夏季学期举办“科研入门与学术规范”讲座,以帮助即将开始科研阶段的同学们理解如何选择适当的科研课题、怎样写作和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如何遵从学术道德规范、如何得到国家科研基金的资助,如何利用电脑为自己的科研服务,怎样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取得更大成功等。

  在报告中,汲主任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类别和申请中的重要事项,并以具体的事例介绍了科学基金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完全不用说教式,而是以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贯穿始终。教室内数次响起同学们自发的掌声。最后,他以“科研在等待,祖国在召唤,父母在盼望”结束了两节课的报告。同学们意犹未竟,纷纷拷贝报告的电子版,并找机会跟汲主任单独交流。

汲培文研究员曾经具体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星系物理、太阳物理等天体物理学前沿问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他开始从事科学基金管理工作,90年代起一直担任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他以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 为我国数学、物理、天文、力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受到科技界的普遍好评。

 

  6月18日下午,中科院党校第十四期科技管理骨干班组织学员赴北京市反腐倡廉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增强反腐倡廉意识,预防职务犯罪”现场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由党校办公室主任霍国庆教授统筹协调、党校办公室副主任谭红军副教授具体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教学活动是中科院党校在学员中开展党性锻练、深化反腐倡廉工作、探索改进培训方式的有益尝试。学员们先后参观了北京监狱工作成果展和警示教育展,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和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纪实片。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声像展示、生动的讲解让大家深受教育,大家了解了近年来发生的社会影响较大的职务犯罪大案要案的惩治及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新成果,进一步认清了腐败的危害,筑牢了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感到震动,感慨良多。既为那些曾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为官不廉沦落成人民罪人的结局感到痛惜,也为党中央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清除了一批“蛀虫”叫好。作为科技战线的管理骨干,一定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政;要按院党校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和诱惑;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一名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按照校委会“党校姓党”的要求,为增强学员在校期间党性锻炼的效果,中科院党校在今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大了党性锻炼现场教学的力度,除了本次教学活动外,还安排了井冈山革命传统教学等一系列活动。

 

【新闻网讯 记者陈印政报道】618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骨干学生干部特训班“笃志讲习班”结业仪式在玉泉路园区举行,仪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主持。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苗建明、组织部部长赵宝奇、宣传部部长张学成、学生处处长牛晓莉及部分院系党总支部书记与笃志班学员一同出席结业仪式。

本次结业仪式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结合学员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当中的感受,畅谈各自的收获和体会。仪式上半场采取一名同学进行主题发言,另一名同学进行点评的方式展开;下半场则采取随机发言和自由讨论的方式,侧重于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每半场结束的时候,苗院长和马院长分别结合大家的发言给予重点点评。

“笃志班帮我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

“经过笃志班的学习,我学会了与其他同学沟通与交流的技巧,这些收获帮助我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同学的支持,从而让自己感觉到心里更加踏实、生活更加真实、工作更加坚实。而笃志班给我的另一个感受则是个人素质的提升,这也让我感受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并寻找到更好地开展工作的方法。”人文学院新生党支部书记阮小英第一个发言。

管理学院的杨博同学则结合自己的情况谈到:“笃志班是一个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我们从知识和阅历都十分丰富的老师身上得到好的借鉴;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认识了许多新的好朋友;进一步使自己意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和学生干部的责任,明确了自己应该干什么。”

来自化学学院的齐琳同学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了“(思+辨)×实践=成长”的“齐琳公式”,她认为思和辨只能在思想上帮助一个人,而思和辨的效果要看实践的作用,如果没有实践,也就谈不上成长,而如果实践的效果非常理想,则能取得更好的成长。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金鼎坚同学认为组织活动之前应该与同学加强交流;吴保元同学谈到开滦之行对自己的感悟以及实践的重要性;豁秋菊同学则介绍了自己如何在时间冲突的情况下,把活动开展起来的经验。朱金伟等六位同学对他们的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

为民族培育“仰望星空”的人

在同学们上半场的发言结束之后,苗院长针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重点点评。他说,我们中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比较踏实,能够认认真真的做事情,但在培养那种能够指引学科发展方向的人方面较弱,而笃志班就是要为民族培育出那种能够仰望星空的人。

针对部分学员讲话时有些激动,不能较好地组织语言的情况,苗院长也向大家传授了自己的经验:“讲话的目的是讲给别人听,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同时也能起到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所以讲话一定要主题明确,切中要害,更要考虑听众的接受程度。”

笃志班是帮助成长的催化剂

在下半场的自由交流环节,很多同学也针对自己参与笃志班学习的过程,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李靖琳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谈到,在人体的各种生化反应过程当中,酶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笃专班就是帮助大家成长的催化剂。参加笃志班学习之后,自己面对同学讲话时不再胆怯紧张了,原因就是认识到了要对听众负责的态度。

同样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袁思棋同学则认为,笃志班是个大熔炉,在这里的最大收获就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博学、修身、励行、志远’八个字。

要有信心,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马院长在最后做了总结。他提出,做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就要使自己与众不同,这个与众不同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如何与更多的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三是自己如何在社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说:“这个班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要有充足的勇气到社会大海洋中,要有信心,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学会不断地往前走。虽然理想与现实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

在老师的期待与关怀中,结业仪式顺利结束。

“笃志讲习班”是为了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以理想信念培育为核心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自去年底首期开班以来,共有来自集中教学园区各院系的38名骨干学生干部参加了学习和实践活动。其中,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副院长苗建明教授、马石庄教授、王艳芬教授等学校领导都曾莅临讲习班,针对大家感兴趣的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期间还通过赴开滦集团进行社会实践、独立策划一次学生活动等方式,帮助学员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