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教授库尔特·兰贝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查德·施罗克分别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第63场和第64场演讲。

  库尔特·兰贝克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海平面的过去和现在:气候、冰盖、海洋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查德·施罗克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温和条件下双氮的催化还原”。七百余名研究生院学生专心致志地聆听了两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并饶有兴致地提了许多问题。

 
9月12日下午,库尔特·兰贝克和查德·施罗克分别从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手中接过聘书,受聘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
 
两人均是国际学界的知名人物,前者库尔特·兰贝克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教授,而后者查德·施罗克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库尔特·兰贝克和理查德·施罗克均对受聘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感到“十分荣幸”。聘任仪式结束后,两人欣然题词。为库尔特·兰贝克教授的题词为:“对被授予贵校的名誉教授我表示万分荣幸和感激!” 理查德·施罗克教授的题词为:“祝愿贵校及贵校学生取得成功!化学将是值得你们奉献终生的一门科学。”
 
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副院长叶中华、院长助理朱相彬、石耀林院士、化学学院副院长赵宇亮等参加聘任仪式。
 
 

9月11-12日,我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和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300余名师生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的“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能源与环境学术论坛”。论坛期间,师生们听取了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知名专家就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发表的精彩演讲。
 
此次“能源与环境论坛”于当日上午9:30开幕,为期4天。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协会和中央电视台等六家单位的支持,以“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为主题,围绕资源与环境领域展开,旨在推进能源与环境的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节能环保的发展。
 
9月12日是诺贝尔获奖者北京论坛第二天,资环学院的同学们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著名学者有关能源与环境的发展报告。
 
当日上午,共有6位诺贝尔奖得主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作了专题汇报。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做了《太阳能产业及其市场的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市场蓬勃发展的推动者之一,全世界约50%的太阳能系统安装在中国,市场年增长率居世界第一。
 
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随后作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战术进展和发展报告》,重点描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介绍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结构和比例、技术现状和产业现状,分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状况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被称之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做了《能源,有限的资源及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学》的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盖博·索马杰作了《表面科学和表面技术:能源转换的最优媒介,清洁环境的实现手段》,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教授洛塔·雷教授做了《提高能源和材料—加工工业面临的挑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理查德·施罗克则形象而生动的讲解了《2005年的诺贝尔奖缘何为绿色?》,各位大师高屋建瓴的演讲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听众的踊跃提问也彰示了人们对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高度关注。
 
资环学院同学们对此次论坛充满了热情,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获益匪浅。一方面,大师们的风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对全球以及中国的能源与环境前沿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整个国民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加论坛的师生一致认为:在新学期伊始能够有机会聆听到如此高水平的学术演讲很幸运,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前沿科技,对今后个人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
 

继2005、2006年举办“我的考研故事”征文活动之后,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网主办的大型征文活动“2007我的考研故事”今年将继续举办,从今日起面向中科院研究生院2007级研究生征稿。
 
将考研的故事演绎为文字——这是对一段心路历程的回顾、是一次长途跋涉后的回眸、是一段人生旅途后的小结。对于你自己,这是一种思路与心路的梳理,对于他人,这是一种体验与经验的启悟,对于我们,这是一项尝试和坚持了两年之久的文化传承活动。
 
在清晨的朝曦中,在午后的斜阳里,在傍晚的余辉下,请您拿起笔,记录下这段跋涉的青春故事。
 
1.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
 
2.协办:北京考试报、中青在线。
 
3.时间:2007年9月12日——2007年12月15日。
 
4.对象:中科院研究生院2007级硕士、博士研究生。
 
5.主题:我的考研故事(内容自选,题目自定),字数限800-3000字之间。反映自己报考录取、或推荐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的感人故事、美好记忆、难忘经历,来稿要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原创。
 
6.投稿:发电子邮件至: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投稿时,需填写“我的考研故事征文”投稿登记表,注明真实姓名、所在院系和培养单位、电话、地址、E-mail等,邮件标题前请注明“我的考研故事征文”字样。
 
7.发布:从来稿中选择优秀稿件发布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标题形式“【我的考研故事】……”;同时,推荐到《研究生院》、《中国研究生》、《中国青年》、《北京考试报》、中青在线等媒体择优采用。
 
8.奖励: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为每位来稿作者赠送纪念品。北京考试报、中青在线等媒体登载时,支付相应的稿酬。
 
9.版权:所有来稿,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拥有版权。北京考试报、中青在线发布时应注明作者姓名和“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字样。
 
期待着你的文采飞扬,更期待着你的真情实感!
 
 
相关链接:2006我的考研故事        2005我的考研故事
 
 
 

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暨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兰化所于9月10日下午,在理化楼多功能厅召开了2007年教师节茶话会。所长刘维民研究员、党委书记赵秀茹、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薛群基院士、副所长王齐华研究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研究生处处长张国威研究员主持。

  刘所长、赵书记、王副所长及薛院士先后发言,向全体导师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对导师们在辛勤培育学生、努力搞好科研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就如何加强宣传争取优秀生源、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切实做到智育和德育并举等方面做了重要讲话。张处长向导师们通报了近期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动态。导师们还热情地互致节日祝福,并就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认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会议还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这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必将极大地推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而胡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则为努力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我所广大导师将认真学习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在科研教学中积极贯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一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导师。

  今年我所导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现共有导师5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3名。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导师队伍在胡锦涛书记讲话精神的激励和指引下,必将极大地推动我所研究生培养工作和科研创新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