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员随笔】在国科大与科学初见

  • 宋昕彤 (东北育才学校)
  • 创建于 2015-07-28
  • 508

    虽然这只是夏令营的第二个晚上,但是在雁栖湖畔的虫声中伏案疾书的我,已经把这方寸的小屋与青涩却稳重的校园当成了家。国科大用热情的双臂迎接了我们,又将我们引进了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科研的世界。仅仅一天的参观行程下来,我对“科学”这个词的理解已经翻天覆地,因为它不再是一个飘忽不定的神秘概念,而是头脑中依然鲜活的记忆交织在了一起。如果不快些用纸笔捕捉住这些回忆,我害怕他们会被时间冲淡,而我希望我能够一生珍藏着它们。

    昨天的一个傍晚和晚上,我们熟悉了雁栖湖校园的环境,又结识了一群同在一个省市甚至同一所学校、却素未谋面的同学们。初来乍到的不安和陌生感,被热情幽默又尽心尽力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们驱赶的烟消云散,教室里回荡着阵阵欢笑,等到这一天结束之时,我们都意犹未尽,期待着第二天的行程,期待着科学之旅的正式开始。

    今天早上,我们匆匆动身,坐大巴车前往中关村。学术会堂气势恢宏,我望着那令人惊叹的宫殿般的白色建筑和大门两边的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雕像,简直不相信我们竟能在这里参加开营仪式。会场是高大上的,出席的领导是重量级的,现场气氛是庄重的,然而这一切给我们的感觉却是亲切而非疏离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带着千年的文化余音,敲在了我的心上,而丁校长在仪式之后,与营员们一个个合影时的和蔼笑容,也同样叩响了我的心灵,消减了科学在我心中令人生畏、难以接近的印象。

     接下来在中科院院史馆的参观,也使我收获颇丰,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中科院的第一任院长是郭沫若,知道了社科院最初是中科院的一个学部,知道了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最新的技术“看”到高中化学课上我们学过的氢键和配位键,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这些都被我们一一锁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大家都专注的参观,听讲解,还热切的提问、拍照。从前我们也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却不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分量。还是历史使人明智,中科院的院史告诉我,科学技术是变化多端却可触可感的,它可以改变我们生活中最微小的一点一滴,也可以汇集诸多小的和大的改变,形成了一股推动整个社会前行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谱写了我们的历史道路,也创造着未来、指引着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

     中午休整过后,下午的行程是纳米中心。在踏进那扇玻璃滑动门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老师的讲座和宣传片是精彩的预热,但是真正近距离地看到实验室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地被迷住了。厚玻璃后边的超净的实验室、闪烁着绿光的气体报警器、用黄色灯光照明防止曝光的成像室,以及每个实验室中不同的仪器。虽然中心在放假,但我们想像得出来穿着白衣在各个试验台前忙碌的研究员们,没有他们仪器只是仪器,有了他们仪器有了生机,为我们呈现出纳米尺度下的一个全新的、生动的世界。纳米科技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理化生、材料、信息等多个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只待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去开拓它的前路、发掘它的潜力。参观快到结束时,我们在一个大厅里自己与讲解的视频互动,玩的不亦乐乎。也许今天在这里观察纳米金的缤纷色彩、研究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的坚韧结构的某一个同学,也会在几十年后的同一栋楼里操作者那些仪器,做出自己的一份成就,为纳米技术这座新起的大楼填上一块不可缺少的砖瓦吧。

    回到雁栖湖,参观了一整天的我们有些疲倦,然而心情是兴奋而满足的。晚上轻松的娱乐活动过后,回到寝室,静下来想一想今天的所见,我感到自己现在在那无垠的科学面前很渺小。但是我们的未来可以是广阔的、值得骄傲的,可以是与科学研究这一薪火相传的事业融为一体的。我很期待接下来的行程会有什么样的惊喜与收获,毕竟夏令营还远远没有结束。

    而我们与科学,仅仅是在人生中初见了而已。
责任编辑:宋昕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