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杂志】苏刚: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三个方法”

  • 黎娟 张志敏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01-10
  • 1066

走进国科大副校长苏刚办公室时,他正在办公。但当他得知我们是国科大记者团记者时,他急忙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随和的笑容,使记者心中的忐忑不安顿时烟消云散。

因需设课   因课聘人

作为国科大的副校长,苏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苏刚推动施行“因需设课、因课聘人”、夏季学期等课程改革,这些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成为国科大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和闪光点,为国科大的教学改革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同时,虽然是副校长,苏刚仍然长期亲自指导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苏刚每年都坚持开两门课程,一门是学科基础课《凝聚态物理导论》,主要是为选修凝聚态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修读的。虽然这门课的选课人数限制在六七十人,但来听课的人数却达到了120多人。在这门课上,苏刚要求学生在一个月之内要读懂七至八篇国际顶级的凝聚态物理方面的文献,并撰写相关报告。“这主要是为扫除同学们今后阅读凝聚态物理领域英文文献的障碍。”苏刚说道。据了解,该门课程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它是受到国际认可的,如果修读了此门课,出国留学时可以转换学分,获得免修的机会。对此,苏刚解释道:“《凝聚态物理导论》这门课的内容深度和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基本一致,因此是受国际认可的。已经有许多同学开具了修读证明,到国外留学时就可直接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苏刚开设的另一门课是《凝聚态物理前沿讨论课》,该门课讨论的是凝聚态物理最前沿的知识,每年会有30人左右选修这门课。通过修读这门课,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掌握凝聚态物理最前沿的问题。根据同学们在课程评估上的反馈,对这两门课的评价都相当高,感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多启发。

而正是这种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实战,苏刚意识到,要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作出改革。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以灌输、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热情,现代教学应该是研究式、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的。对此,苏刚意味深长地说:“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怎么样自学的方法,怎么样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创造知识的方法。”为此,三年前,学校做出决定,强制要求每一位教授每学年必须开设一门讨论课。

庄重儒雅    精心育桃李

在与苏刚的交谈中,让记者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他的谈笑风生和平易近人。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得到,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却是相当严格的,可谓对人和蔼可亲,对事“不留情面”。

在《凝聚态物理导论》课上,每年总会有五六个学生成绩不及格,需要补考。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这门课内容覆盖范围广,对学生的基础要求高,并且还具有一定难度。面对学生甚至导师打电话来“求情”,苏刚从来都是“无动于衷”,他认为,更改成绩不仅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也是对学生本人的不负责任。所以,每次他都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拿出试卷来一道题、一道题的分析出错的原因,并嘱咐他们要认真复习,毕竟学习知识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另外,他还告诉我们,“挂科”也有其中的好处,它也可以提高一部分同学“抗挫折”的能力,告诫那些在学习路途上一帆风顺的同学们“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所征服不了的”,因而,我们都要面对和接受这个事实,“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面对挫折,积极克服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正确的选择。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苏刚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和理论。他说:“首先,要明确目标。告诉学生我们的工作是瞄准世界前沿领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毕竟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难以取得引领世界、开拓创新的业绩的。其次,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可以从一个很小的题目来进入一个研究领域,但只有把小的题目做好了,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也就是说,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稳。再次,在科研上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是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很多学生都觉得北京一年的集中学习似乎并没有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其实不然,这一年的学习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老师授课的思维方式都已经无意识地融入到学生的行动中去了,有了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地转变会使学生们更快地投入到将来的科学研究中。最后,作为老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每星期组会上,我都会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时时敦促、指导他们学习。在生活上也是关心照顾他们,及时帮助他们排解生活中的困难,从而使他们更能专注科研。”

苏刚培养学生的独特方法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近些年来,他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地出国深造,很多博士生现在已经当上了教授,承担着国家多项重要的科研任务。

工作巧安排   静心做科研

既要致力于行政工作,又要潜心做科研,那么苏刚是如何安排自己工作的呢?

苏刚说,做好管理工作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管理上要“抓大放小”,平常的工作也要分轻重缓急,做到条理分明,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管理工作是需要平常的积累和投入的,为了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他特别注重和周围老师的沟通和交流,每学期都会定时到各院系进行座谈、了解问题,从而使得以后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时间分配要合理。据了解,因为忙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苏刚平常的科研工作都是在节假日和下班后的“八小时”之外完成的,“抓住每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与此同时,专心致志、提高工作效率才是关键所在。

第三,要有计划,但拒绝“常计划”。制定一个中远期的计划来告诉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要“常计划”,最合适的是每星期都做一个“周计划”,要不然,你就会被“天计划”所控制,进而产生的焦虑和手忙脚乱反而会影响工作的进度。

正是有这样的合理分工安排,提起苏刚的学术,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夸其“严谨、踏实”。苏刚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目前承担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取得这样辉煌科研成就的秘诀,苏刚将其总结为“三个P”——Perception、Power和Persistence:Perception(眼光),开阔眼界、树立高远的研究目标,古语讲“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瞄准了太阳才有可能射到月亮,“一个人眼光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研究成果的深度”;Power(能力),确定的研究问题必须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与已有的能力相匹配的,因而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都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和评定;Persistence(持之以恒),研究方向确定以后就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能像“狗熊掰棒子”那样学一点儿丢一点儿,在科学问题上只有坚持去做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有所收获。

寄语广大学子

夏季学期结束后,研一的同学们就结束了在京一年的学习,开始陆续回所投入科学研究之中,对此,苏刚对广大学子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中断与北京这边任课老师的联系,要做到时时沟通,方便他们对自己以后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二,回所后,尽快适应所里的文化和环境,和自己的导师、师兄师姐以及一个课题组的老师同学建立联系,这些都将为自己顺利进入科研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导师,要积极沟通,多多发问,使导师尽快掌握和了解自己的科研进展;

第三,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要豁达大气、心胸开阔。在很多问题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基础。最后,苏刚将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所说的一句话赠给同学们:“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

责任编辑:黎娟 张志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