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在岁月的道路上碾过,总有些人我们不能忘记,总有些事情让我们刻骨铭心。那些人也许很平凡,平凡于他们的身影融在人群当中,从未让人们惊异于他们的不同;那些事也许很微小,淡化在日常琐事之间,从未被我们所熟知。可就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构建成了我们周围坚不可摧的团结体系,也就是这样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幻化出了一个和谐、崭新的社会。
当今天很多人感慨于如今的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疑问于今天的“八零后”党员能否担当起新时期的历史重任时,有这样的一群八零后,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击碎了感慨,消融了质疑。这里用笔尖触及一位我所熟知的学生党员,事迹平凡而普通,可是那些点滴的事迹中却让人们看到了“八零后”党员所散发出来的朝气与活力。
将歌声带到需要的地方
“歌唱的意义就在于温暖他人,把歌声带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从大学时期到研究生学习生涯的开始,她的足迹遍布在牧区的教室里,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文化艺术节中、安徽科学岛的研究所里、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乡平静的黄河岸边救人英雄的家中、“低碳行动骑行中国”的开幕式上……
她,就是徐扬,一个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普通学生党员,一个爱唱歌的女生。每次问到她,“你心目中八零后党员定义是什么?”她总是笑着回答说:“今天的党员所面临环境与问题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头脑里有着更新的文化与思想,我们是伴随着信息化爆炸、电子化更新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时期党员,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现代化,可是精神文化方面有时却是匮乏和空虚的,我想把歌声带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就是我对自己党员责任的理解。”朴实的话语却饱含深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徐扬的家乡远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其中有13个是民族乡,那里风景优美,可是有些地方的教学水平还很落后,大河湾镇的乡村小学就是这众多学校中的一个,老校长常感慨的说,“来支教的大学生很多,可就是没有能教孩子们唱歌的。”2004年的暑假,那是她第一次走近这个地方,支教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孩子们唱歌。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记忆的画面便从那个破旧的三尺讲台缓缓地铺展开来:上课第一天,孩子们一个个坐的直直的,小手规规矩矩的背在身后,她问孩子们:“你们会唱什么歌啊?”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多人摇了摇头,有个调皮点的男孩子站起来,“老师,我们平时都不唱歌。”接着是孩子们一片笑声,可是笑声所带来的不是愉悦的气氛,而是心里阵阵的酸楚,“孩子们的童年里不是应该充满歌声的吗?”这样的疑问在她的头脑里反复出现,久久不能忘怀。从那以后的日子,每天她都把歌词抄写在黑板上,一句句的念,一句句的教孩子们唱,从最基本的音节学起。从此山村的教室里有了歌声,耕种的田地里有了歌声,孩子们上学时唱着歌来,放学时唱着歌回家,往日宁静的山村里到处飘荡着孩子们的歌声、笑声。她永远也忘不了临别前,学校里的孩子们站在村口,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因为他们知道,那个千里以外的大都市有着老师上学的学校,老师还要回去学习,他们只能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泪珠洒下,希望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三十多个学生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班长说:“咱们为老师唱一首歌吧。”那首歌的名字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她交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那是她第一次感到作为一名党员,身上的担子有多么重,自己看来微薄的力量在这些渴望学习的孩子们的眼中却是那么的宝贵。
2010年5月19日,她随同“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前往合肥物质研究院慰问演出,短短的三天行程,他们不顾旅途的劳累,演出两场,有些研究人员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他们就亲自到所里去演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使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十分感动。这是台前的故事,可很多人没有看到幕后的一幕。团里的队员们都亲切叫她“小忙乎”,那是因为除了合唱任务之外,她还负责团里十几个女同学的化妆任务,有时忙的竟顾不上给自己画一下,她的技术最好,可给自己画的最不好。细心地团员们还会发现,每次外出演出,她的背包里总是会多出几样东西,那是一些常用的应急药品,经常是怎么背去了,再怎么背回来,可是她觉得,没有人生病最好了,可是要是有了突发情况,这些药品可就派上用场了。也许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党员,他们考虑的更多是他人,获益最大也是别人,却常常忘记了自己。他们平凡的事迹感染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做好科研阵地的“宣传员”
2010年4月12日,她参加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举行了年度首次科技新闻写作培训,成为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首批研究生信息员。这是一份艰巨而神圣的工作,也是一份没有任何薪水的工作。很多人在困难面前退缩了,而她没有。她说:“作为一名科研学生,首要任务不光是要做好自己的实验,写好自己的论文,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科学,从而理解科学,尊重科学工作者。”她先后参加了“北京生命学院研究生论坛”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第98、99场报告会”,并对论坛内容进行了报道,文章发表在科学院网的“人才教育”栏目、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对外主页“近期要闻”栏目、北京分院网的“科苑天地”、院生物局网的“所级动态”上。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了解科学动态。
2010年5月15日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第六届公众科学日。在担任志愿者的过程中,她耐心地帮助参观的中小学生制作细菌培养皿,详细询问参观者对于公众开放日的宝贵意见。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什么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
当你走在中关村教学园区,当你站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九届文化艺术节“艺韵”书画摄影优秀作品的展板之前,你就会惊讶于,“徐扬”这个熟悉的名字又映入了你的眼帘。此外她还参加了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月”活动以及中科院研究生院今年举办的三场主题音乐会,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同感受的全新校园文化。哪里有校园生活的闪光点,哪里就有学生党员的身影。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颗晶莹的水滴,他们用自己朴实的行动,高尚的思想,无时无刻不折射出光辉,久久的映射在人们的心中。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要在各方面都达到优秀党员的标准很难;作为班里的党支书,要帮助每一名同学取得进步,受到同学们的一致拥护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些都没有难倒物理学院303班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杨志强同学。他时刻“将同学们装在心里”,平日里思考的是党支部的建设,空闲里琢磨的是活跃党组织生活的点子。他把无限的激情投入到了为同学们服务当中,是303班同学们心目中“最负责、最认真的党支书”。
万事开头难
2009年杨志强同学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材料研发专业的研究生,开始担任物理学院303班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一堆问题就开始在他的脑海中盘旋:“怎样把班级党支部建好?怎样让同学们认识到党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怎样激励同学们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怎样让每一位党员铭记使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认识,党支部组织了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主题的讨论会。
然而这第一次党建活动的效果并不能使杨志强满意,因为支部党员的出席率只有50%左右。为此,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想到“每次活动虽然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是乘以支部40个党员,就是很多很多个小时”,决心“党建活动绝不能流于形式,浪费大家的时间,一定要让大家从中学到东西,不论是党性意识还是个人修养都能有所收获,让每一位党员思想境界上一个高度”。
神秘事件
吸取第一次党建活动的教训,杨志强此后很注意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每次举办活动前都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细致入微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调动起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聪明的他还刻意求新,想出了“神秘事件”的好点子——在党建活动前预告大家活动中将有“不容错过”的“神秘事件”发生。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活动中,神秘的“重温入党宣誓”环节把支部全体党员的情绪带入了高潮,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骄傲,同时也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志强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以后每次的党建活动出席率几乎都达到100%。
注意到研究生生活不同于大学生活,由于选课分散等原因,班级内同学们彼此间交流较少的情况,杨志强想法设法的用爱构建班级向心力,使同学们感到班级小家的温馨。“博爱精神,成就大我”主题讨论会中,大家在烛光的掩映下、《感恩的心》抒情的旋律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体会“小爱可以治家,中爱可以治企,大爱才可以治国”的真谛。这次活动拉近了同学们彼此间的距离,被大家称为“最戳心坎的党支部活动”。
生活中,杨志强更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他的大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甲流疫情闹的沸沸扬扬的时候,恰好赶上同学发高烧,他毫不犹豫的陪同去打点滴直到深夜;哥们受伤骨折的时候,他坚持买饭送饭,嘘寒问暖;西南地区遭遇干旱灾害的时候,他主动请缨担任物理学院“西南干旱大型募捐活动”的执行主席,提出“不畏惧,出大力,敢于奉献,争做科院第一人”的口号,带领同学们不畏寒风、并肩作战,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为西南受灾群众募集到2500元的捐款。
杨志强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用他真诚待人、踏实做事的精神感动着我们,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在他的带领下,物理学院303班党支部在最近研究生院举办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获得了优秀党支部的荣誉称号,全校共126个师生党支部,在入选的28个师生优秀党支部中303班党支部排名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