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说出来的思考就是放弃思考,不说出来的悲悯就是不悲悯,不说出的批评就是顺从。以此为标准,胡发云是一个思考、悲悯、不顺从的人,他的这些特质在《隐匿者》这本书里皆有体现。在我们那些辉煌的历史背后,亦有不堪、亦有龌龊,经历过的人们大概不愿再回首,可是如果就这样放掉这些而只记录荣耀,谁又知道那些过错以后会不会重现呢?好在有胡发云、杨显惠这样的作者,这些记忆的提醒,有总比没有好。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俞天任著 语文出版社)
一个题材如果已经被太多人用太多方式叙述过、议论过、书写过的时候,当它再被提起时如何再能调动人们的好奇心与关注?大概从角度突破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俞天任深谙此道,写出了《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参谋”在历史中的作用也许被人们低估了。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日军这些参谋们,挑起了一个又一个事端……
《袁伟民与体坛风云》 (远山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人民需要八卦,这八卦不光来自娱乐圈,事实证明,来自体坛的一样吸引人。作为率团征战五届夏季奥运会、两届冬奥会、参与指挥北京“申奥”的体坛风云人物,袁伟民愿意出面书写,真是太能满足人们的八卦需求了。书中有荣誉、有挑战、有责任、有质疑,也有所谓的揭黑。作为书写者,总是很难抛开其主观的个人情绪。阅读者除了满足八卦心理外,如果还能有独立判断能力,当然就再好不过。
《中国工人访谈录》 (贾樟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很多时候弱势群体的存在,似乎也昭示着某个决策、某个历史瞬间,或者某种前进过程,只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大都是被人们后知后觉。好在,还是有人愿意去进行这样的感知,并且用文字或者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贾樟柯是记录者中的一员,在《中国工人访谈录》中,100名被采访的工人只是当年参加“三线建设”背井离乡人群中的一部分。贾樟柯用自己的文字,让他们发出些许声音,至少可以让人们回过头来冥思,是谁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埋单”。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著 上海三联书店)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文化的展望》都不是一本新书,作为上世纪中叶的著名自由主义学者,殷海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会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这是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在这个福柯所言“我没见过知识分子”的时代,殷海光的书至少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重返五四现场》 (叶曙明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你用“喧哗”也好,用“多元”也好,似乎都不足以一言以蔽之那个叫做“五四”的时代。这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历史上的异数,在主渠道上延伸出了数条河道。叶曙明所做的,就是在《重返五四现场》里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貌。书中既有对历史的梳理,如同纪实文学般具有现场感,也有对人物的刻画,重现酣畅淋漓的青春。那当然是个五光十色的年代,可每个人的出场与退场,也不过就在转瞬间。
《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的热卖除了人们对政治人物的关注,更重要的也是朱镕基的个人魅力个人影响力的一种延续。书中几部分内容,有总理的演讲、有人大会议上的答记者问。但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大概还是从未在国内发表过的,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的答问内容。在很多提问与回答间,除了朱镕基本人的幽默外,也能还原到作为一个人时,他对人性那部分的追求与执着。在卸任后此书的极好销售,大概也是人们对其在任时期政绩的肯定与致敬。
《自慢2》 (何飞鹏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何飞鹏“自慢”系列的第二本书,主旨围绕着创业展开。作为台湾城邦的老大,何飞鹏一路走来也曾经跌跌撞撞,最后还是获得了命运的眷顾。比起做事,他更看重的是做人,这两者相辅相成,才造就今日的成功。不管是已经获得世俗成功的金领,还是依然苦苦挣扎灰头土脸的小白领,读读何飞鹏的书,总会有些启发。
《最后的演讲》 ([美]兰迪·鲍什 著,湖南科技出版社)
梦想的力量有多大?让兰迪·鲍什来告诉你。尽管这个热情、风趣的教授已经在两年前离开了我们,但是那场《最后的演讲》却给了许多人力量,也让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兰迪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儿时的梦想,就算成人世界不那么美好。如果真的有机会实现了自己梦想的话,兰迪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不妨也试着帮别人实现梦想。所以,不如回过头问问自己,你还记得你的梦想吗?
《最美的决定》 ([美]怀特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厄普代克说,《最美的决定》是怀特迄今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说这是最具自传性质的作品当然没错,能把一封封充满生活琐碎的私人信件写得既温暖又俏皮,总是诱人的,而正是因为在信件中坦承那些困惑和焦虑,也让其自传的性质更加完整。在《最美的决定》前言中,怀特于1976年写道,书信整理应在作者身后出版,其益处是编辑可以自由驾驭,作者可以彻底隐身。如今此书中文版推出,可否算是达成了作者的理想?
《左边》 (柏桦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左边》在写就15年后,才出了简体版。比起柏桦的诗人身份,这本书的写作却有别于诗歌,而是长篇随笔。在这本被理解为作者本人精神自传和个人交往史的作品中,书写的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回忆,在那些关于童年和青少年的动人抒情里,在那些当时看来漫长的时光中,柏桦说,它太长了、太复杂了、也太难了。如今再回过头去看,柏桦却喜欢用李白的一句诗诉说心情———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沸腾十五年》 (林军著 中信出版社)
人们总喜欢用一些标志性的数字作为节点,作为一种回顾,然后谋求新的开始。《沸腾十五年》大概就是IT行业里的这样一本书,从1995年中国开通了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至今整整15年。15年里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制造了多少纳斯达克的神话,浇灭了多少淘金者的火热……趁着这些人都还在,趁着这些故事都还被人向往着、膜拜着,林军悉数将其记录下来,后人肯定用得到。、
《礼记·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渡户的《修养》就是一本关于人格形成的论著,非常有趣。这本写就于明治后期的作品,竟然在百余年来再版148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比起市场上遍布的励志书,此书似乎要更有力量和说服力。
《羞耻》 ([英]萨尔曼·拉什迪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尔曼·拉什迪因《撒旦诗篇》被悬赏追杀而声名远播。这部成书于1983年的小说里明显影射了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近代历史,错综复杂的人物与结构,直指一个问题,即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沈志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前苏联的历史研究领域,史料引用的源头很多出了错,为了给历史正名,有了本书,苏联74年的兴衰史,尽收眼底。写完本书后,沈志华说自己很可能是花钱最多的史学家了,因为20几年来,人家都想办法赚钱,他却为了弄这些最原始的前苏联解密档案花了两三百万。
《解放战争》 (王树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诚然,在今天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明白无误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但是把时间往回推个六十几年,这场耗时四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给了很多人一个大大的意外。王树增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笔下有好看的细节,也有宏观的视野,再加上特殊的时间节点,足以让这部书受到关注。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廉思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为这样一本书,关于蚁族这样的话题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这是自大学大规模扩展后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盲目没有做任何市场调研的扩展,导致的后果是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不挂钩。可是蚁族一样有梦想,而且比起同龄人他们的梦想可能更强烈,怀揣梦想的他们在城市里辛苦地打拼,却不知道谁能许给他们一个未来。
《异类》 ([美]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中信出版社)
你当然可以说这些都是巧合,比如英超联赛中的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如盖茨和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但是《异类》要告诉你的是偶然中也有必然。所以还是郝明义说得好,天上掉馅饼的时候,你还得刚好往那个方向跑。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中信出版社)
我们生活的世界看似坚固,但是在他眼中,只要能找到关键的那个点,这个坚固的世界就可以动起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引爆点。历史上的很多事件其实都起源于偶然,偶然之中也存在必然,《引爆点》就试图帮你找到这些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