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展厅中,我看到了咱们自己的宇宙飞船,自己研发的龙芯,转基因植物等等。这是几代科学工作者的奋斗而获得的宝贵成果啊!60年前,我们的科研能力几乎为零,真正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不过30年的时间。现在在我们身边,从每天通话交流必须的手机,到飞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处处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看到在这些成就背后,是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正因为此,无数海外学子纷纷归国工作,我也成为其中一员。在海外多年,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我们自己的个人成绩有多大,如果没有融入到祖国繁荣昌盛的洪流中,依旧是微不足道的。站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画像面前,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钻研学术,改革创新,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目前,中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与新华网联合举办的“60年中华科学情”网络征文活动正在进行评选工作。请大家关注并积极参与网络投票。
征文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8/23/content_11922375.htm
投票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25/content_12111314.htm
11月12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莅临生物物理所参加生物物理所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座谈会。生物物理所王志珍院士、杨星科书记、研究生部刘勤瑞老师、北郊8所的研究生会负责人以及25名生物物理所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生物物理所学生会主席龙宇飞同学主持。在和谐融洽、畅所欲言的民主气氛中,院所领导和同学们一起展开了一场活泼不失严肃,激烈不失友好的座谈会。
吕晓澎副院长指出,这次座谈会活动的重点就是突出实践环节、着力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是中国科学院科研流动人员的主体,研究生院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科研道路上攀登。踏进科学院的学生追求的目标是科学研究。自从国家培养机制改革后,高校学生实行收费制度,而中科院是自行承担学生的学费。中科院研究生院从01年至今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研究生院的资源有限。研究生院计划将在北郊园区建立4万平米的研究生宿舍及学生活动中心,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同学们多方面的需求,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同学们对研究生院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王志珍院士作为一位研究生导师代表,非常关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百忙之中亲临座谈会聆听北郊八个所的学生会代表反映学生的心声。她指出,衣食住行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保证学生的“食”和“住”,有了很好的后勤保障,才能让研究生全心全意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希望研究生院能多关注北郊园区各所研究生的生活,给学生们创造一个稳定、适宜、人性化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代表首先肯定了在研究生院合理的课程设置、给予学生和谐的科研环境及宽松的校园氛围。大家就目前在研究所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北郊管委会对食堂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改善研究所博士生的住宿条件;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生希望北郊各所能达到资源共享,开源节流,给学生一个健康和谐的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