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过了四天。

  四天里,由于国科大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我们得以此次行程收获颇丰:我们一起讨论过学术上的知识,一起享受过高科技带给人们的惠利;也曾一起研究那动物们的真实标本,一起去寻找过物理的奥妙,

  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能一起把沿途的风景看过。

  仍然记得马石庄教授关于《志向·使命·成就》的演讲,他用着幽默的语言,却诠释出了

  一个人活着的哲理思想,“是继续有意义的活着,还是去甘于堕落呢?一定要好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吧。”马教授如是讲到。这着重表现出他这种让人为之所动容的情怀以及矢志不渝的乐观精神,令我甚是佩服。

  另外,丰富的室内球类活动让我为之着迷。曾经看到一篇青年文摘上讲到,“我不是强者,但是我时常保有一颗强者的心。”尽管自己水平只能算得上是靠得着边,不过我从未放弃过去成为一名强者;与强者交手之后便会发觉自己的短处,就需要向他人请教,然后继续锻炼自己。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四天中,有美好,也有挫折;有欢愉,也有悲伤。俗话说:“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分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义无反顾。”我想正是如此吧。一大幸事。“博学笃志,格物明德,”这或许就是中国未来科研人的真实写照。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时间,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海外优秀科学家纷纷放弃优越的科研及生活条件,历经千辛万苦,踏上归国旅程。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胸怀祖国,胸怀人民,有着振兴中华的志向,中国的科研面貌自此焕然一新,在他们的提议下,两弹一星开始研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天!前辈科学家用大量精力甚至生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速度。

  走入21世纪,在新一代科学家,工程师不变的志向和努力下神舟嫦娥系列飞船向世界展示大国风采,东风系列导弹捍卫国家利益,华夏儿女,更应为祖国感到骄傲。

  2018年7月28日,国科大科学夏令营来到两弹一星纪念馆,隐蔽的山林,简陋的房屋,郭永怀先生为国捐躯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对志向与责任有了更深地了解。为了帮助青少年找到努力的方向,国科大还邀请了年迈的力学家李家春院士为我们介绍工学的有关知识,以及天文学家汪景琇院士向我们介绍了神奇的太阳活动,这充分激发了同学们对工学及天文学的了解和兴趣,我看着李院士步履蹒跚的背影,以及讲课时一丝不苟的神态,更让我体会到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或是一名教育者对工作的责任,而这责任或许源于院士的科研与教学志向,只有有了坚定的志向,人才能走的更远。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雁栖湖校区--这片曾经研制过两弹一星的神圣之地,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前辈们身上的坚定志向,因为我们相信,心有志,行更远。

  伴着雷雨的怒吼,随着聒噪的蝉鸣,时令以至仲夏。抱着对未来的希望,怀着对科技的向往,我们相聚国科大。 

  在国科大的这几天里,我们参观了各大研究院,了解了当年科学家们的艰辛。彼时,先辈们筚路蓝缕,用双手和汗水,在这片贫瘠未知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座耀眼的学术丰碑,在物质条件恶劣的中国科学院奠基祖国的未来。遥想七十年前,以钱学森为首的青年科学家们,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科研条件,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中原大地上;又见六十年前,陈景润等数学家们,不畏艰苦的环境,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者的能力;三十年前,袁隆平院士带领众人扎根神州大地,培育出惊艳全球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华夏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没有他们,中国终难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没有他们,中华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国! 

  除了过去的荣耀,当今的国科大也依然保持着奋勇前行的锐气。今日,神州大地一片繁荣,当代青年工作者不畏挑战,继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在昨日的成就上续写着传奇。十年以前,神州五号横空出世,用一道闪耀夜空的光芒,宣示着中国航天人的自豪;五年以后,大国工匠们在山河大川不断探索,与九州大地上编织起纵横南北的高铁网,速度、舒适与安全并行,成为中国外交的名片;去年,洋山港的建成,又一次将现代化的未来向我们拉近……一切的科学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离不开分散于祖国各地的中科院研究员们的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时代的接力棒即将交接于我们手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量子领域神秘莫测,生物技术萌芽初兴……祖国的明天,科学的未来将托付于我们身上,也终将由我们带向光明。 

  此刻,我们立于雁栖湖畔,身处科学院前,聆听先辈的光辉事迹,接触前沿的科学技术。不仅加深了对科学的认识,更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心怀苍生的胸怀。作为共和国新时期的新一代,让我们以果壳为舟,扬科学之帆,向美好的远方进发! 

  八闽英豪齐激昂,雁栖同侪共慨慷。

  一群来自南方小城的少年,怀着对科学的未知和向往,乘坐北上的飞机,一路抵达车水马龙的北京城。

  历经两小时颠簸,我们从古朴又不失庄重的玉泉路,来到风景优美的雁栖湖—— 别具特色的现代建筑,横跨东西两区的国科大桥,隐藏在草坪中的咖啡馆,富有历史气息的钟楼,柳条在湖里投下的斑驳倩影……

  原来在这所科学的殿堂里,也有浪漫的气息。

  接下来异彩纷呈的活动和各类研究所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未曾谋面,我已经为你们感到自豪。”王老师的这句话,让刚刚步入校园的陌生与不适应减轻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与骄傲。

  之后,我们在数学讲座上领略到了数学独有的魅力,透过一本本厚重的书籍,看到国内外的学者们付出的点滴心血,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纳米中心里,我们透过最精细的显微镜,了解以纳米为单位的微观世界,感悟那个世界中每一个微小的星云斗转;动物所里,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在万物的蓬勃生机和濒危动物们的哀鸣中,感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装点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在羽毛球馆里尽情挥洒汗水,即使不断被击败,也不断站起;在棋类比赛里,感受一道狂飙绕指柔的激烈角逐;在闭营晚会上用热烈激昂的话语,表达对祖国的自豪与爱意……

  国科大,是筑梦的地方,也是逐梦的舞台。在这样一个舞台上,你的事业和爱好都能得到完美的平衡。这几天里,我不仅大致了解了科研生活,也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真正实现了我自己的价值。

  六天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翻阅第一天刚来时我们在地铁站的合影,不禁感慨时光飞逝,短促得不够我记住所有同学的脸。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手了,惟愿分手像当初相遇那样自然。

  今天,我在国科大桥上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希望明年这时,我能在同样的地方,收获丰收的硕果。  

  我一直都明白,科学,有着它不轻易被人所发现的魅力。    ——题记

 

  一

  初来乍到,也曾带着赶路一日的疲惫与对尚未了解事物的好奇,但不久也便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就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水中,惊起的不过是一丝涟漪。现在想来,对于那日最深的印象,便是晚上同同伴一起创作的画了——用自己那算不上厚实的绘画功底,与同伴将大家的创意尽可能地表达出来。最后倒也算是一幅含义丰富的作品,还有幸遇见了深夜的国科大:繁星点点,配上来自自然的声音。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个个讲座接踵而至。

  台上教授不经意间提及的“无向图最小点覆盖问题”勾起了我对竞赛点点滴滴的回忆——哪怕是一道np完全问题,也会尽力去寻找可能的搜索剪支亦或近似解法。

  纳米技术的应用虽然涉及了多个学科,可其间有关化学的部分最吸引人。Au在纳米尺度下呈现出的颜色,可以与硫酸铜溶液相媲美。还有一些隐藏在物构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也令人深陷其中,就仿佛与化学谈了一场恋爱。

  天文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真实可见的现象。大概有的时候,视觉极佳的体验是由那些令人心动的颜色所带来的吧。若能亲眼目睹,也算此生无憾。

  

  每一次的参观,也是一次体验-了解-敬畏的过程。

  数学所图书馆中的论文,仅从标题上,就能为日后大学的专业选择提供了一个方向。一本本红皮的方方正正的论文,颇有童话魔法世界的味道——科学本身也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

  国家动物博物馆中陈列的标本、摄影作品,展现着这个世界生命的万千姿态……无论它们有着怎样的外表,每种生物都各司其职,可是试问,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蔡元培曾道:“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爱国亦如此。

  走进“两弹一星”纪念馆,你会被那些将自己整个生命都献给国家的人所感动。他们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我在此也不再赘述。

  尾声

  科学,它虽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却能被时代附上其特有的使命感与沉重感。每个人都不过是其所属时代的一个缩影,但却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揭开这世界的小小一角。

  为期6天的国科大夏令营即将结束,每个故事都会有结局,但是缘分从未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