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能是未来趋势——记杜祥琬院士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 金康宣 (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05-26
  • 610

524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8场报告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应邀作题为《核能与核安全》的报告。 

报告中,杜祥琬从核科学的发展进程说起,向大家展示了核科学对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力,然后将核能的和平利用与能源结构发展相结合,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告诉大家,核能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靠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合力才能较早带来稳定的发展。针对历史上3次严重的核事故,杜祥琬则通过生动的实例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介绍各国对于核安全标准的制定,他还表示,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做到安全可控的发展核能完全可以实现。最后,杜祥琬还强调核电发展要避免出现“大跃进”,发展核能是以人为本的美丽的事业并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踊跃提问。关注比较多的依然是核能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一位同学问到,假设没有发展核能,世界上也不会这么多有核国家世界也不会有爆发核战的危险,如果投入到其他可再生能源,应该也可以取得很长远的进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杜祥琬回答说:“我很理解地这个问题,但是这把两件事弄混了。 杜祥琬认为,核武器对世界的威胁源于它的不可控和使用目的,然而核科学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一味强调禁止并不现实,而核能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利用核物质作为能量来源,是一种合理的使用方式。杜祥琬最后还说:“未来的核聚变是归宿,所以未来的能源一定是太阳,一定是核能。 

还有同学问到,我国内陆地区经常出现干旱天气,人口密度也很高,是否适宜建造核电站。杜祥琬说:“内陆核电站要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地震带,一个是水源稳定可供性,现在还没有在内陆建一个,所以现在还来得及论证,一定论证这个地方多少年都可能保证有稳定的可供性,这样才能在这个地方选址。 杜祥琬也表示,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假如经过论证确实没有这样的地区,就不可以修建,但我国的地理还不至于这样悲观。 

另外一位同学还问到了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杜祥琬表示虽然这是核能产业链的最下游,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核废料的处理思路就是将长寿命废料变成短寿命,然后再将短寿命核废料包裹屏蔽,最后放置在专门的地质场所,而且场所一定要跟生物圈长期隔离。杜祥琬还说:“有一种想法,就是用生物学办法,但是现在是不是实际我不知道,有时候小生物可以做很多大事情。能不能在核废料的处置上完全创新的概念,这一点就靠你们了。” 

报告会临近结束,主持人提到了杜院士丰富的求学经历,就代表同学们向杜祥琬请教青年学子应该如何选择他们的专业、未来的职业生涯或者是规划。杜祥琬说:“年轻人要有一些人生的追求、人生的价值,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人生动力是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兴趣、好奇心,再一个轮子是社会的需求、人民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大家最好把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如果从事科学的话,兴趣作为动力、社会的回报作为你的结果,但是不是出发点。这是我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杜祥琬院士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核能安全利用的科普知识,也使同学们能够更加客观理性的对待核能发展带来的问题。核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在可控条件下使用,核能将是安全的也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清洁能源。发展核能也必须要更好的制定核能发展战略,要非常谨慎的稳扎稳打,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危害整个核能产业的发展。杜院士的报告不仅是一次科普讲座,也给予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对未来如何规划许多启示。人的一生一定要有追求才会幸福,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科学上的追求不仅要考虑个人兴趣也要考虑国家需求。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责任编辑:金康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