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捐献:与人有利与己无害 中科院研究生更有号召力

  • 张晓娟 张想英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10-27
  • 3329

中华骨髓库“爱心大使”杨曦访谈录

为了让我校更多的同学了解造血干细胞对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意义,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学知识,激发对患者的关注,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动中,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近日,记者就干细胞献血方面的问题专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杨曦老师,杨曦老师是北京市第二例骨髓捐献成功者。

 
捐献造血干细胞与人有利与己无害
 
记(以下简称记):杨老师,您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咱们这个造血干细胞的活动的呢?
 
杨(以下简称杨):我得知这件事情实在2001年7月份,其实我也是机缘巧合的关系才做过捐献。我们台做过一系列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节目,通过这个节目知道了“中华骨髓库”认识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在8月份也是我们台邀请有关专家宣讲,并有一个采血活动,在这个采血活动上面我成为了一名捐献者志愿者,01年留下的血样,03年十月份接到“中华骨髓库”电话说我配型成功了,由此揭开了一段难忘经历。
 
记:当时您对这个活动有什么感觉?很多人对这个活动并不是很了解,比如我们有同学跟我说:“那不要抽骨髓吗?多可怕?”
 
杨:其实,说到这一点要惊叹中国文字的复杂,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库叫“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是大名,还有个小名叫“中华骨髓库”。很多人往往不知道真正的骨髓在哪里?听起来就会觉得后脊梁发凉,手摸脊梁骨,其实那里不是骨髓,而是脊髓。脊髓是神经细胞,那是不能动的,动一下会瘫痪的,而我们的骨髓是位于大骨节的端口的一些稀松网眼组织,那里蕴涵了丰富的骨髓血,有造血干细胞的存在。早年间,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血的方式抽取造血干细胞,现在技术进步了,可以通过外周血采集去分离造血干细胞,患者承担的痛苦就会少很多。
 
记:我也觉得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存在着误区,本能地对它的安全性存在着质疑,那到底它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些许影响或者危害呢?
 
杨: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刚才提到的通过骨髓血采集干细胞,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应用四五十年了,虽然捐献者要承担些皮肉之苦,但对人体是很安全的,没有什么伤害,疼痛感还是有的。这种手段主要广泛应用于亲属之间。还有一种技术,就是通过外周血分离,前提就是在我们体内注射一种动员剂,这种动员剂商业化应用二十多年了,全世界都是用这种动员剂进行采集,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可以认定,这种采集手段是很安全的。
 
记:如果我想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的话,我需要怎么做,对我的身体有没有什么限制?
 
杨:首先是一个年龄上的限制,18岁到45岁的人可以留样成为志愿者,18到55岁的人,可以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因为我们这是一个资料库,不是一个实体库,给捐献者留了至少十年的备份。在这个前提下对身体也有一定的要求,从简单来说,要身体健康没有血液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的疾病,符合献血标准就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在高校里面,我们要特别提醒大家,600度以上的近视是谢绝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高度近视眼底产生病变的几率要比普通人大一些,在捐献过程中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从最大程度保护捐献者健康的角度出发,高度近视的不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的。
 
记:如果我填了报名表,是否马上就得捐献造血干细胞呢?如果要是采集的话,我们这个医疗条件怎么样?
 
杨:中华骨髓库,刚才说到了,它是一个资料库,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报名登记留下一个5毫升的血样和一个详细的联系方式就可以了,为得就是把我们的资料登录到中华骨髓库后能够及时地找到你,这样一个过程可能会很长,可能会很快也可能会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情况也有,这样的话我们要经常和骨髓库保持联系,如果联系方式变了,要和骨髓库有个沟通。只有患者和您初次配型成功后,才会和您联系和沟通,商讨下一步的工作。
 
中华骨髓库库存不足亟待社会关注
 
记:杨老师,我手上有这样一份资料:我们的“中华骨髓库”目前库存仅有68万份,而我国患者却达到几百万,可以说我们任重道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杨:这首先要归结到我们“中华骨髓库”起步比较晚,2001年重新启动,在全社会都有一个推广普及的过程。还有一点是由于东方人思想上具有保守性,对干细胞捐献比较慎重,我曾经和美国骨髓库的一位志愿者进行过交流,美国骨髓库是世界上最大的骨髓库,美国华裔人口差不多占7%,但在骨髓库的占有量仅2%,他就把这个归结为东方人对捐献比如说肝细胞的捐献器官的捐献等都持保守态度。的确,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也能明显的感觉到。但这事情正在起变化,比如在献血方面,我们就能感觉出来,20年前,如果提到献血,哎哟,那是个不得了的事情,但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把献血当成件有意义值得纪念的事来做,比如说生日的时候一年献一次,很多年轻人都在这么做,这是好的变化。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是这么一个逐渐被认知、接受、理解和参与的过程,这需要一个时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了解到的不只是造血干细胞本身,还有一个对生命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个责任,有更深的含义在里面。
 
“成为志愿者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记:杨老师,您从2001年就是志愿者了吧,您当时决定当志愿者时都有什么想法?您用什么理由来说服自己?
 
杨:其实我最初成为中华骨髓库的捐献者并不是我一个很主动的行为,当时台里做了一个活动,是在集体感召的环境下去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说实话,从成为捐献志愿者的那一天,到后知配型成功,到最后实现捐献,我没有太犹豫过,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出不去做这件事的理由。专家告诉我们,它是安全的,有保障的,我是一个很愿意相信专家的人,这么多医疗专家都得出这么一个很严肃的判断,我没有理由去怀疑它。第二点了,我觉得这个意义也是非常重大,可以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因为我那位患者当时是32岁,在2003年是32岁(记:很年轻啊),恩,很年轻,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有老婆有孩子,孩子4岁了,是个男孩,当时我就在想,我跟我妈妈沟通的时候也这么说,你说要是父亲死掉了,那么这个家就塌了,毁掉了,这个孩子就会从小没有父亲,这是一部非常残忍的人间悲剧。但是我通过点滴捐献就可以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去挽救一个家庭,去改变一个孩子未来的命运,我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情了,所以一开始我实在找不出不去做的理由,就这样一步步跟着这项公益事业走到了现在。
 
记:那是不是到现在,您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您挽救了一个生命,挽救了一个家庭?
 
杨:是的,包括现在为什么还替中华骨髓库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因为觉得造血干细胞捐献在全社会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我所知道的事情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人(捐不捐另说),知晓这件事情,了解这件事情,提高它的认知度。
 
记:那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吧,从2003年10月份到现在,那您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影响?
 
杨:挺好挺好,没问题,无论是体检还是繁重的工作,还是自己的感觉,与原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回顾我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我要说就是一件平常事,当事人在捐献时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一些麻烦,比如时间上要做一些牺牲,在打动员剂的过程中采样中会有一些不舒服,但这些不适与挽救一个生命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克服的。
 
记:是,那之后了您就成立了北京红十字协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志愿者之家”的组织,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宣传活动中,包括这次在中科院举行的活动。那咱们这个“志愿者之家”组织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您能和我谈谈对它的体会吗?
 
杨:首先“志愿者之家”是红十字会下属的一个组织,红十字会有七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一点就是志愿服务,这是红十字精神本身赋予它的一个内涵,那么现在这种志愿服务在中国可谓风起云涌,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热烈的参与志愿服务,我们对志愿服务也做过一些深入的思考,我们觉得志愿精神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的一个功能,为大家提供这样的机会。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随时随地秉承自己的信念,去成为一个志愿者,这不需要任何组织的允许任何单位的授权。但是你成为一个志愿者组织的成员就不一样了,我们这个组织有规范有目标,有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这就是我们“志愿者之家”所在做的,为中华骨髓库,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团结了很多愿意奉献自己精力的朋友,为公益事业做事情。
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它组织再强大,覆盖面再广,它也是有局限的,而全社会的力量是相当无穷的。每个人每个组织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捐献自己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很多,比如时间,精力,体力,智慧,财力,人脉等等,都会对这项事业有所帮助。我们很高兴“志愿者之家”也在走这么个平稳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利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向更多的人做宣传,在捐献期间做一个支持,做宣传和支持这两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在利用我们的资源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为它更好的发展添一份力。
 
“中科院研究生更有号召力”
 
记: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这个活动中,这次我们把活动设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目的不仅仅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献血吧,您对我们中科院的学生有着什么样的期望?
 
杨:刚才我反复地说,这个造血干细胞捐献不单单是捐献本身,更多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说实话,我接触到这项事业以后,我越来越感触到它的相当深的内涵,包括对我国医疗体制,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都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我建议同学们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身慈善公益志愿事业,因为我觉得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可以讲慈善讲公益志愿的阶段了,这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你想啊,大家吃不饱穿不暖肯定不行。那吃饱了穿暖了玩得还不错,打球也打腻了,吃也吃够了,那可能就在我们国家更高层面呼唤新时代的到来。在未来的中国,无论是慈善,还是公益还是志愿服务,我相信都蕴含着很大的机会,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丰富多彩的舞台,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从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来说,我觉得中科院学生的参与对普通百姓的鼓励是很大的,因为有很多社会上的群众他们不大懂得高深的道理,只知道有些什么人在参与,当他们得知有医生在参与,博士在参与,教授在参与,他们就能得到很大的鼓舞,所以说我们中科院研究生的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风气,引领大家能不能向一个好的善的科学的方向发展。
 
附:杨曦简介
 
1996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学习,2000年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二套节目担任《经济之声》栏目的主持人。先后主持过《天下事》、《经济生活》、《都市情报》、《今日天津》等节目。在工作中接触了“中华骨髓库”这个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宝库”,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是北京市第二例配型成功的骨髓捐献者,2005年被聘为中华骨髓库"爱心大使",同时杨曦还是北京红十字协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志愿者之家”秘书长,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了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中来。
 
责任编辑:张晓娟 张想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