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四道:震后快速预警可避免极大伤亡

  • 刘佳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8-05-26
  • 1179
【新闻网讯 记者刘佳】5月25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4场题为《地震灾害预警及快速评估――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思考》报告上,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倪四道教授说,震前预报目前做不到,但是震后预警迅速及时也可以极大地避免伤亡和恐慌。
 
震前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倪教授说,地震的观测手段非常有限,基于地表的观测会有一些,越深的地方直接观测越少,通过钻孔的方法可以观测到几千米的深度,能够超越10几千米深度的观测基本上没有。而地震多发生于地表下60千米的地方,所以近期很难得到突破性进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也均无法准确进行震前预测。
 
不能在震前进行预报并不代表人类在地震面前束手无策,倪教授介绍,地震发生过程中和震后,如果预警及时也是很有用的。
 
地震之中:早期预警,灾害避免
 
根据倪教授介绍,地震波共有三种,其中振幅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具破坏性的面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也即P波。P波先到,但是它很弱,地震发生后,其他地区可以根据监测到的P波确定地震的强度和破坏性,及时通知大家采取措施避免损害或者地震不会波及到不用恐慌。
 
“比如说地震传到北川这个地方有70、80公里,面波走过来需要20多秒的时间,30秒的时间,10秒钟获得信息,20秒的时间可以采取适当的动作,也就是地震预警,然后采取果断的措施进行灾难规避……10秒钟人躲出20、30米没有问题,而且离地震越远做准备的时间更长……到北京将近有10分钟可以做准备,可以告诉大家说在这个地方是没有危险的,大家可以安安静静在楼里面待着,可以避免很多的恐慌”倪教授介绍说。
 
地震之后:地震灾害快速评估
 
根据地震波,地震科学可以做出一个错动分布图;根据地震错动量,可以计算地表加速度,而地表速度最终可以转成裂度图,可以协助救灾指导,即救援人员要以什么样的密度去分布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在所有信息收集来以后,根据1小时地震发生破裂的情况很清楚地反推和再现地震过程,从而计算对建筑、桥梁损坏的程度。有效地推进救援工作的进行,对救援工作进行指导。
 
我国缺少地震预警系统
 
倪教授说,震后预警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尽管这一系统本身仍处在发展过程中,但是在美国的加州地区、日本、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边研究边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地震预警。
 
倪教授认为,在我国条件允许的地区如北京地区,因为地震监测台的密度够大,技术水平科技力量也足够,是可以对地震进行预警的。他呼吁政府能够搭建一个地震预警公众平台,使公众能够及时得到避震或者不用恐慌的信息。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河北文安的地震,到北京城这个地方大概有10—20秒的时间去反应,那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比如说5.3级面波要到采取措施,这是人可以做的事情,对于硬件的事情,比如说对于电机、地铁、煤气、电力,通过自动系统就可以去做。”
 
 
【相关链接】倪四道教授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它于1988年考入科大硕士班,2001年获得了美国加洲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倪四道教授在加洲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工作了3年,2004年入选了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以后,回到了母校工作,2005年他与国外合作组一道找到了一种预测海啸的可能性方法,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25分钟以内确定地震的破裂长度和持续时间等基本参数,从而为海啸提供早期预警,这一个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进行发表。
责任编辑:刘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