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夏季学期进入第六个年度,近5000名研究生在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基础课教学之际,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一流专家学者的“传道解惑”。在他们的引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世界科技前沿,接受了创新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其中物理科学学院开设的《科学研究入门与学术规范》系列讲座,更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术道德,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为同学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讲座共分七讲,几乎涵盖了研究生今后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童秉刚院士与王昌燧教授分别以力学和科技考古学为例,讲解了研究生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选题;选好了题目之后呢?来自中科院国科图的周宁丽研究员,通过她自己多年的对于文献检索的研究和经验,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有效地查阅文献,并从中获取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而王建雄老师则通过生动的操作FDC程序,给我们演示了计算机在物理学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和美好前景;完成科研后,发表论文至关重要。刘红老师以及吕铭方教授的讲座,又为我们全面剖析了学术论文写作的道德规范、投稿技巧以及审稿,直到发表的全过程;而对于我们在科研中面对的各种道德问题、科学研究中的德才兼备问题,童院士和王教授,亦在讲座中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这些讲座,场场座无虚席,每一个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都对这些自己将要面对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讲座中蕴藏的无穷知识是难能可贵的,而专家学者的人格魅力更是让我终生难忘。
在七场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宋菲君先生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报告。宋老师是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大恒光电总经理。长期从事光学工程和光学信息处理的科研、开发,主持光电产品出口。宋菲君先生以一个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以他的光电产业为例,就当今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链、我国产业创新的思考、以及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自主创业等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我们研究生阶段,学生的首要工作是做科研,但是毕业之后,无论继续做科研,还是到企业,都要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将面临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如何将在科学院里受到的训练、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如何创业?如何将研究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作贡献?特别是毕业生如何应面对当今的“经济危机”和“就业难”现象。对这一系列问题,宋老师更是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为我们这些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指明了道路。
宋老师虽然是以他的光电技术为例进行的剖析,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刻理念却是适用于各种职业的。他首先以数字光电信息显示系统为切入点,介绍了当今世界主流技术的发展前沿,分析了高新技术的产业链,阐明了科学如何应用于技术。其次他针对国际光电产业的“金字塔”式结构,提出了我国光电产业创新的思考。分析了整个产业之后,他讲解了我们都很关注的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问题。对于我们平时里经常很迷茫的如何学、学什么,以及大学教学中棘手的如何教、教什么,给出了他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导师的独特见解。如增加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甚至还给出了“多做书后习题”这样的详尽但却非常中肯的建议。
讲座结尾,他以“如果我再年轻十岁”为题,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道出了他的人生宝贵经验,并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宋老师的谆谆教悔,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