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参观学习有感

  • 孙小淳 (党校办公室)
  • 创建于 2012-11-06
  • 224

一直有想去井冈山看看的愿望,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今年10月25日至29日,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期所局级领导特训班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终于来到了井冈山。

初到井冈山,第一印象就是革命摇篮井冈山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小时教科书里获得的印象,革命老区一定是贫苦的、落后的。现在看到的是挂满国旗、红灯笼、吉祥符、丰收串的林荫大道,街旁各种星级的宾馆,各种各样的餐馆,土特产超市、根艺竹器商店等等,一派富饶美丽的景象。革命摇篮井冈山,如今已经成为圣地,成千上万的人们到这里来“朝圣”, 瞻仰古迹,缅怀先烈,感悟人生。

我们的活动是学习和参观相结合,一边听关于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专题讲座,一边参观博物馆和革命历史古迹。这样的安排非常好,有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参观起来感受就特别深。我们听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概述及几个重大问题研究”和“感悟诗人毛泽东的精神境界与人生修养”等报告,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干部学院、小井红军医院、大井毛主席故居、北山烈士陵园等景点,还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几天活动下来,感受很多。

不管做什么,人才是关键。当年在井冈山搞革命的时候,其实也是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跟着毛委员进入井冈山的人,受过教育的占很大比例,据井冈山干部学院匡胜教授介绍,当时在井冈山的红军,有150多人是受过各种各样中高等教育的:有国外留学的,有黄浦军校的,有各种师范学校的,有讲武堂的。这些人进入山区,可以说是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一股新风,通过他们,老百姓被组织起来了,山区成为革命根据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具有知识的红军干部,根据地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这一点在我们过去的中国革命史教育中往往被忽略,以至于我们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那么重视知识,不那么重视人才。现在看来,革命都需要知识和人才,更何况搞建设呢。

革命的成功还离不开党内的民主决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利后,革命前途非常严峻,队伍大量走散,何去何从,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当时毛泽东等人,在这个问题上,既不是不顾情势的变化而盲目执行上级的指示,也没有上山做“山大王”,而是采取民主手段,对部队进行改编,消除军官和士兵之间的等级,“把支部建在连上”,使得所有的战士都获得了主体意识,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理想的事业奋斗,不只为领导或军官卖命。红军因此获得了无比的战斗力,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保持革命的信念,绝不放弃。

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也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对湘赣地区的农民有过深入的考察,他了解农民的需要和思想,所以他能够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打土豪,分田地,把农民发动起来。党的干部在革命斗争最困难的时候,总是站在最前面,不怕牺牲,这为群众树立了榜样,展示革命干部的领导者魅力。领导者的魅力,在当时的斗争环境中,不是靠一套又一套的理论,而是靠具体的榜样的力量。当红军将领可以把用于消毒的盐水留给战士而自己勇敢面对死亡的时候,当个别红军干部因为小小的欺骗百姓行为就会面临严厉惩罚的时候,这样的红军自然就成为根据地群众的榜样。根据地的群众,就每个个体来说,是非常弱小的,但经过领导者的组织,就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样的群众路线,在今天国家的建设中同样是必要的。

总之,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这么一个机会,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参观学习,使我们能够静下心来,通过历史来反观我们今天的工作,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历史的价值,在于启发。井冈山革命的历史,启示我们建设祖国的未来。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毛主席旧居前合影留念
向井冈山革命列士敬献花圈
永远向上的井冈山精神
责任编辑:孙小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