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柳,清明节至。逝者堪壮烈,来者应缅怀。为此,我参加了数学学院党总支部举行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八宝山扫墓活动。
 
踏先人迹,忆智者言。同学们怀着哀惋的心情默默地站立在闻一多先生的墓前。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多次公开发表爱国演讲,终不幸遭特务暗杀。先生逝去,精神永驻。同学们默哀两分钟后,纷纷向这位伟大的诗人献花。
 
白色的和平鸽曾经从多少烈士的身上衔走了橄榄枝,呜呼,向为了民族解放世界和平的英雄们致敬!同学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到了亚非会议中殉难的烈士的墓前。在我班朱中坚同学的讲解下,同学们被烈士们为国殉难的精神深深感动,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骏马奔腾,齐啸震天。一代画家徐悲鸿过人的天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人折服,但其临终后能将毕生所画捐献给国家的爱国精神更令我们感动。
 
轻轻扫去历史的尘埃,一一祭拜逝去的英烈。此次清明节扫墓让参与其中的党员缅怀先烈的同时更加了明白传承和发扬先烈们爱国精神的深刻意义。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我们中华民族祭祀前辈,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我参加了数学学院党总支部组织的清明扫墓活动。
 
今年的清明节阳光格外的明魅,可是我们的心是沉重的,带着一颗不平常的心走了十分钟左右的路程到了八宝山公墓。进入八宝山墓地,让我想起了“孤坟凄凄,野草立立,人间天上,雨纷飞,花落地,悲凉更胜从前。”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前辈的光荣历史,思念的泪,感恩的泪,哭泣的泪都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此刻的我,没有了往日的高兴,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我也回到了他们那个年代,回到了战场,亲眼目睹 了他们的牺牲过程。先烈们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闻一多老先生的墓碑前,李海芳同学介绍了闻一多的光荣历史,闻一多老师活了不到五十岁可是他对我们祖国做出了巨大的共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的爱国精神影响着我,让我想到了自己,接下来的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走?更让我了解到了我身上的担子,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我的父亲母亲,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积累知识。一路走来,看到了很多抗战时期革命烈士的墓碑,看到他们,让我想起了如果没有这些烈士,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没有这些鲜血,今天就没有这片辽阔的土地。今天的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一路走来,大家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心情也越来越沉痛,整个八宝山墓地的氛围越来越庄重,大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思绪万千,我既没有烈士们的勇敢,也没有烈士们的精神,如果我们还不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又怎么对得起这些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呢?
 
最后,我们来到了林徽因前辈的墓前,经同学介绍,才了解到八宝山墓地是由林老前辈设计的,林老前辈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得了肺病。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他还设计了革命墓地,为我们后人缅怀革命前辈提供了方便。
 
随着扫墓活动的结束,一种强烈的革命感由然而生,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目标,我们应该踏他们的后尘,继续前进。
4月6日晚,科苑讲坛第八期在阶一五教室举办。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发表了题为“文化兴国: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的主题演讲。
 
演讲一开始,朱教授就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1350年~1800年的欧洲历史是旧制度的延续还是新文明的开端?随后,作为新文明诞生说的支持者,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阐述了这段历史,并以此为铺垫,揭开讲座的主题。
 
朱教授的讲座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欧洲危机;人文主义者的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建立符合民意、以人为本的近代国家;解决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问题和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大家解读这段历史,并罗列了这个时期的各种人物的重大贡献。
 
同时,以史为鉴,为科院学子提出了很多建议。他强调作为当代科研探索的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抱负,但不自命不凡;有创新理念,但不哗众取宠;有冒险精神,但不鲁莽从事;能坦诚己见,但不轻易否定别人; 能坚持原则,但不失灵活机动;能服从领导,但不盲目跟从;能团结群众,但不随波逐流;能虚心好学,但不照抄照搬;能全力以赴,但不失生活情趣;能展现个人魅力,但绝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在演讲的最后,朱教授为科院学子题了四个字——学海无涯。
 
朱孝远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使得大家了解了欧洲的文化兴国史,扩展了科院学子的知识面。
4月6日晚,北大历史系朱孝远教授为科院学子带来的独具一格的历史讲座——文化兴国: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他不仅将文化兴国的全过程传授给了我们,而且也让我们领略了他另样的演讲魅力。
 
当然,“幽默、诙谐和独特”是活跃现场气氛并提高学生汲取知识效率的重要途径。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朱孝远教授深知这个道理,并在“科苑讲坛”的现场,将这种演讲效果体现的淋漓尽致,最终使得讲座现场的同学们频频爆笑全场。在此,仅记录其中一个瞬间。
 
在观众与朱教授互动的环节里,一位同学问到男权女权的问题,朱教授风趣的回答再次将现场推到爆笑高潮。朱教授认为,男权女权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差异,并且女性的地位是越来越高的。原始社会,男女的明确分工是和谐生活的一个例证,但是那时候的男性就是处理外部事物;女性则是整理内部事宜。这种分工制度其实是一直沿袭的,这种男女的性格慢慢演变成了习惯。此时,朱教授提出了一个别样的观点——“女的离开男的可以活下去,但是离开了闺蜜便活不下去”。乍一听,大家肯定疑问重重,也笑声不断,但这与男女的性格习惯是相关的。女人的抱怨与委屈在男人那边看来是无意思的牢骚,并且不会给予其一定的安慰,但闺蜜则会投其所需,为其排忧解难。因此,便得出了上边的观点,也用这么简单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同学的提问,这是朱教授演讲的一大亮点。
 
在回答问题的最后,朱教授为了营造气氛也提出了一个对女生买衣服的建议。首先要知道买衣服的四种标准是款式、质地、颜色和品牌。而理性消费的选择顺序应该为颜色→款式→质地→品牌。并且,最好将买回来的衣服,一周穿一次或者两次的衣服放在外面,一个月内穿一次或者两次的衣服放在柜子里。而将自己三个月都不会穿一次的衣服打包好送给自己最不喜欢的女朋友的妹妹。最后这一段开玩笑似的解说又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与笑声。这种说辞不仅简单易懂,而且对观众的汲取吸收知识大有效果,还会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
 
朱孝远教授的演讲就是这样的独具特色,吸引眼球,并且还会爆笑全场。他的演讲艺术,你学到了吗?
真实听来的故事,想要写出来,给准备出国或者已出国,想过移民或者准备移民的人。
 
清明节结束,返校火车上,遇见这么一位老人,65岁,北京人。
 
他说,他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要求出国读书,花费约30万左右。欲与他女儿同行的,还有一名与其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孩。
 
起初家人并不同意,02年时,对这个普通工薪家庭而言,30万是笔不小的开支。加上女儿在国外人生地不熟,父母也不放心。后来拗不过女儿,加上还有一个朋友相伴,最终还是同意。
 
女儿和她的朋友去的英国,后来女儿爱上了一个英国人,女儿的朋友爱上了瑞典人。女儿想要嫁给那个男人,移民到英国。女儿的朋友也想要嫁给那个男人,移民到瑞典。家里强烈反对,争执了很久,女儿最终放弃。而她的朋友最终嫁给了瑞典人,移民到瑞典。
 
我说,听说瑞典风景很美,福利也很好。她把父母接过去一起住,也很幸福啊。
 
他摇摇头,说,那个女孩嫁人后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他母亲一人。后来接过去住了一段时间,可是签证只允许她母亲在瑞典待三个月,三个月后还要回国重办。加上语言不熟悉,她母亲并未在瑞典呆多久,现一个人住在北京。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每天一个人,很是寂寞。
 
最近国内掀起的出国热,除带给人们学习深造的机会外,也带给了人们另一种选择。希望子女幸福,是天下所有家长的心愿,然而这种幸福感,有时候也是脆弱的。因为,孩子们的幸福可能是以父母一生的积累和晚年的寂寞为代价。莫让父母的爱,守候在空巢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