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2009年“东城区中小学生科技英语演讲比赛复赛”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联部骨干段锋组织英语系邸旸、张璞、李静、娜日苏等四名同学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

    此次比赛以“生命”为主题,上下午将近八个小时的紧张比赛共吸引了共400多名东城区的中小学生参加。许多小选手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而有的则非常紧张,未发挥正常水平。不少选手语音语调纯正,理解力强,让评委老师也惊叹不已。活动负责人栾老师表示,她对中国科学院学生的表现相当满意。同学们也说,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提高,非常有意义。本次复赛选拔出学生参加最终的决赛,“青协”将继续组织同学担任11月29日决赛的评委工作,相信届时比赛将更加精彩!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始建于1983年,承担着全区近百所中小学8万余名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及全区数百名科技教师的培训工作。馆内设有科普部,同时设有天文、机器人、计算机、舰船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无线电电子、生物等多个专业科技小组。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近几年广泛参与了该馆的科普活动,引导同学们将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为增进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了解,培养科苑学子的爱院敬院情怀,11月13 日晚7: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召开了第三次干部培训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李真真教授为科苑研究生讲解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

    李教授按时间顺序分六个阶段,从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与早期发展一直到现如今的知识创新工程阶段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六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这其中既有科学院研究机构的调整、性质的变迁、体制的改革,又有奖励制度的建立、科技计划的制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让我们对自己的科院有了一个整体、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1949年11月1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5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期间,累计招收研究生8万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从学部委员制度到院士制度的艰难历程,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科学院的关心和重视,又饱含了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厚实的历史让我们明白了中国科学院的今天来之不易,中国科技事业的今天来之不易。作为科苑的学子,在为科院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应该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爱院敬院精神,努力把科学院建设的更加美好。

 

 

 

11月13日下午,有幸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参加有关钱学森先生学术思想的报告,主讲人是钱学森先生的博士生郑哲敏院士和与钱学森先生共事10年的中科院力学所退休研究员谈庆明先生,接近三个小时的报告让我对钱老的人生历程及科学研究工作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钱老身上体现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让我由衷钦佩和深深敬仰。 

   “钱先生对绘画、音乐有很高的造诣。”郑哲敏院士在提及钱老生平时如是说。在一般人眼里,科学家就是一味地投身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其它,而钱学森先生的心中不仅拥有一个辽阔无垠的科学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对文艺理论、音乐、诗歌、戏剧都很熟谙,其中钢琴为他所深爱,弹奏钢琴是钱老先生最感愉悦的事情之一。他将对绘画对音乐的造诣巧妙地运用到了他的研究领域里,绘画和音乐给了他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科学思维通常被看作是抽象思维,而艺术思维则被认为是形象思维。因而,科学思维常常被表现为有规则的锯齿形或几何形,以代表它的严谨、逻辑、合理等特点。而艺术思维则被描绘成流动变幻的云或轻快飘逸的曲线,富于想象。”可以这么说,正是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高度的融合,才有了他不朽的功勋。 

    钱老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蒋英在声乐表演及教学领域耕耘,而我则在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方面工作——她在艺术,我在科技。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至于反过来,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那是明显的——如电影、电视等。总之,在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之际,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在媒体评论中“钱学森的夫人是著名的歌唱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钱学森、蒋英伉俪各自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深受世人仰慕崇敬,被称为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钱老身边的人回忆说钱先生往往没有时间去现场欣赏妻子的演奏,但他事后总不会忘了听现场录音。 

    与钱学森先生共事10年的谈庆明先生在谈及钱老的科学思想时说“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做到最好”也可以在郑哲敏院士对钱老先生的总结中体现出来,“在科学研究上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决心超越别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注意你的工作在更大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在钱学森先生的火箭、导弹和航天研究事业上无不体现着他“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精神。在图书馆看到500多页的《钱学森手稿》的时候,我震惊了。《钱学森手稿》形象地折射出钱老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从一万多页科研笔记中选取的这些手稿,一串串英文清秀流畅,一个个数学公式推导工整严密,一幅幅图表规范整洁,即使小小的等号,也标准得如同直尺画的一样。钱老先生这种严谨的作风在中学时期就已体现出来,在一张本来满分的考卷上,他发现了小小的缩写符号没有统一写而要求老师重给分数。
 
    钱老认为“只要国家需要就应该去做”。他不仅去做了,而且做得这么全力以赴,他把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我们的祖国,他把他的全部智慧都献给了他的科研事业,取得的成就震惊中外也就不足为奇。取得成就后的钱老先生推辞一切应酬,只为能静心研究,抓紧每一分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专心工作。“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学习钱老精神的活动仍在进行着,斯人已逝,声声叹息……可以欣慰的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发展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

 

 

11月14日下午,由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学习室和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科图杯——我的读书故事”第三届有奖阅读颁奖暨读者座谈会在国家科学图书馆2楼会议室举行。国家科学图书馆文献服务部和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的领导和老师以及获奖的学生代表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文献服务部的老师和同学们就图书馆的服务种类、期刊、数据库、藏书等内容展开了广泛的交谈,同学们对图书馆的服务都非常满意,老师们表示会再增加图书、数据库等,以更好的满足同学们各方面的需要。

    接着举行了简短的颁奖仪式,此次征文面对全校研究生,但也吸引了社会人士和已经毕业的学长参加,来自人文学院、过程所、大气物理所、自然科学史所的20多名同学获奖。老师给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同学分别颁发了奖品。

    最后老师邀请同学们来到第2视听室,观看了电影《白银帝国》。

   

 

11月13日下午,积雪初融,仍沉浸在对钱老逝世的沉痛哀悼中,我们走进了位于中关村四环路边上的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心中不觉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在郭永怀先生的雕像前,我们聆听了郭老生前为国捐躯的壮烈举动,心灵为之震撼,一束鲜花,一个鞠躬,一分钟的默哀,以表我们的敬意。在青松白雪的映衬之下,眼前这座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楼宇,它的高大、宽阔以及深邃给人以静谧神圣之感,它舒展的庭院和苍桑的树木更与车水马龙的四环路迥然不同。其实,还不仅这些,走进它的主楼大厅,两旁悬挂着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等数十名伟大科学家的画像,他们是科学界的元勋,是我国物理力学界的泰斗,敬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与曾经与钱老共同见证祖国实现飞天梦想的“三院院士”、力学所第二任所长郑哲敏先生和中科院力学所研究院谈庆明先生讲述钱老生前的点点滴滴,心里感到无比荣幸。
    
    郑哲敏先生不仅师从钱学森先生,而且与钱老共同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过,还共同受到了一位著名应用力学家冯·卡门科学家的影响。他讲述了钱老生前从求学到做研究的经历,结合自身经历,他说,钱老教会了我点点滴滴。同样,科学先驱的事迹也给在台下聆听的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启迪。

    经郑先生回忆,钱老曾说过“国家需要的就去做”。的确,钱学森先生在大学时是机械专业学火车头的,由于目睹淞沪战役中日军肆虐地在我们的空中横扫而无能为力时,他决定转向航空,然后转向空气动力学,然后又转向火箭,然后又转到控制论,从而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我们,未来将是准备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自身的微薄之力的当代学生,在嘹亮地唱响“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的口号的同时,是否想过如何从祖国的利益出发,甚至放弃个人原初的理想,为国家某个科学领域的进步作出个人的成绩?郑先生还说,钱老曾跟我说过”你做这个问题要想到后面更大的问题是什么,要想到工作在更大范围内的位置”,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就是说在全力做好手头的工作时不要把眼光只是局限在当时的“小”问题上。的确,眼下的我们,缺乏的不正是高瞻远瞩的研究精神吗?“写文不要空洞无物,不要做数学游戏”也是钱老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他教导我们做研究要身体力行,着眼于现实,从实际出发,要注重所得成绩的效用。谈先生回忆说,钱老生前说过“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解决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他博士论文的宗旨和他生前的一贯作风,1936—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求学期间,他的博士论文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通过参加火箭奠基人马利那的“自杀性小组”,通过自身的勤勉努力,与恩师冯·卡门联合完成了4篇博士论文。

    走出力学所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心中除了对钱老的哀悼之外,还多了份对科学先驱的崇高敬意和由报告会所激发的前所未有的对科研的热爱与赤忱,不由觉得心中沉甸甸地,钱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祖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也不仅仅是工程力学的伟大卓著,更是他教导我们后人“towards new horizon”(跨越新高度)的科研态度和为后人指明的为科研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