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欣赏经典音乐别怕听不懂

  • 肖洁 (中国科学报)
  • 创建于 2012-04-28
  • 743
 
“我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欣赏经典音乐的人能够像喝酒的人一样多。”
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日前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时的开场白。该论坛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
周海宏给自己的演讲取了个有点“俗”的题目经典音乐欣赏“一次通”。而演讲最终结束时,很多中科院学子的确带着对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和信心满意地离开。
经典音乐是成年人的酒
为什么会把经典音乐与喝酒相提并论?周海宏说这绝对是个严肃的比喻音乐是耳朵的美餐。如果说通俗音乐就像酸酸甜甜的软饮料,经典音乐则是酒、咖啡和茶。
人小时候往往更喜欢软饮料,成年以后大都转而喜欢酒、茶或咖啡。
和味觉喜好一样,周海宏自信地认为,只要不人为地去扼杀,人们对音乐的兴趣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从儿歌、通俗音乐向经典音乐发展变化。
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人30多岁以后,发现通俗音乐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时,就干脆很少听音乐了。
“我觉得通俗音乐与经典音乐的市场份额比例至少应该相当于软饮料与酒、咖啡、茶的市场份额比例。”
周海宏的理想与现实显然差距很大。他认为,这是因为太多人把中国人对经典音乐的欣赏引入误区,“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老师还在误导孩子”。
音乐理解何须正确
中国人为什么不听经典音乐?
一项针对北京重点大学做的大样本调查表明,高学历人群不喜欢经典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听不懂,不知道音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听不懂并不是非音乐专业人士的“专利”。从小弹钢琴,后来上中央音乐学院读了博士的周海宏也因同样的问题困惑了很多年。
“这份调查的对象也包括中央音乐学院,结果说明了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敢告诉大伙的事实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音乐。”
周海宏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解释说,音乐本身是一个听觉的信号,音乐并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在音乐当中寻求形象、思想、场景、哲理这些东西,即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
“很多年来,我国所进行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这个套路给人灌输一种观念: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得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得了解时代背景;甚至还要学音乐专业知识。电视台、报纸、唱片、节目单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是强化了这个误区。”
周海宏说,其实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本能的感觉反应。音乐何须懂?音乐理解何须正确?同样的名曲,不同的大师演绎的结果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每个人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音乐当中去,就像欣赏轻音乐一样去欣赏经典音乐。
在演讲过程中,周海宏播放了很多不同感情色彩的经典音乐片断,每次都得到听众的共鸣,似乎大家都成功发现了自己潜在的“音乐细胞”。
周海宏表示,“听不懂”和“理解错误”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而在超越了“懂”和“不懂”的观念障碍之后,台下的年轻人正是到了该听经典音乐的年龄了。
“如果你不从现在开始练自己的耳朵,你的后半生就是寂寞的,你的人生就是遗憾的,到了关键时刻,你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周海宏说。
“人对经典音乐的欣赏不需要教育,只需要呵护。”
 
《中国科学报》 (2012-04-27 B3 生活)
责任编辑:肖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