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 开拓思路——武汉植物园李建强研究员谈研究生培养

  • 小洪山记者团 操瑜 陈娟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10-09-27
  • 1469
武汉植物园李建强研究员

又一年六月末,正是江城炎炎夏日,而武汉植物园以茂密的绿化植被和毗邻东湖的优越条件依然十分清凉。我们敲响了李建强老师办公室的门,向李老师讨教国内外的科研状况,请他给有些迷茫的即将毕业和尚未毕业研究生们指引一下方向。初见李老师的时候,他一脸严肃的表情让我们的小记者心里很有些紧张,但是他一句“今天的也不是什么采访,就是大家一起聊聊”一下子缓和我们小记者的紧张情绪。接下来李老师纵穿今古,横贯中外,侃侃而谈,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他宝贵的人生经历。

    严格的训练 开放的思路

    李老师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对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十分了解。美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中国的有很大不同。对于硕士而言,训练要求并不高,培养时间也很短,很多硕士毕业也不需要发表文章。但博士的训练就非常严格了,除了要修满课程的学分,还要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其它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美国的大学对博士的开题报告要求很高。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国外的开题报告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年纪大的导师,对科研的思路非常清晰,博士的选题空间就很小;而年纪轻的导师一般都紧随科研热点,博士的选题就比较自由。不过导师对博士的选题都十分重视,往往要经过很多轮的严谨探讨方能决定。相对而言,中国的博士开题则很简单,通常情况下讲一下PPT基本上就通过了。李老师讲到,近年来,国内已经逐渐重视开题报告和研讨会,对选题和开题都更加严格了,这一点非常好。

    李老师还讲到他在国外所遇到一些特别的经历。国外的教育环境宽松,研究生的思想开放,经常出现博士与导师意见相左的情况。特别是古生物以及分类学这类学科,由于新的技术手段,研究生可以更细致的进行微观上的研究,经常会得出与老师不同的结论。有些博士生经常以推倒老师的理论为荣,而中国的研究生自古都是严格的尊师重道,这跟国外是完全不同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各方交流
    
    谈到国外的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李老师深有感触的提到了国内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做科研的大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李老师感叹,他的学生只要有十分之一二最后在科研上能取得很好的成就他就心满意足了。国外攻读硕、博士是一种分流的作用,选择读博士的人,是真正的把科研当成一种终生的事业来做,能够主动积极的去和老师交流、探讨。而国内研究生选择读硕士或博士的原因就复杂多了,不可否认,有些人只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获得一个学位而来。

    其实,国内目前的科研基础水平已经和国外差距不大,但是思维和创新上仍有很大的差异。在研究方向上,很多人都是跟着别人做,国外的热点也就成为国内的热点。为了缩小这些差距,李老师建议在博士阶段多和国外进行交流,接触国外新的想法和思路,形成学术交流网,对自己将来的科研事业大有帮助。 

    研究生阶段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李老师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做植物分类,除了传统的形态上的分类,分子手段日益受到欢迎,一些国外的顶级杂志也很支持使用基因组的技术来进行分类学研究。有些学生就非常想用分子技术来做某种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但该植物的基因组国际上研究仍不完善,如果自己从头来做,成本太高,也不一定能在研究生阶段出结果,风险太大。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总而言之,想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需要不断呼吸新鲜的空气,多与国际接轨,接触新的想法,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性和老师好好沟通。

    适合自己最重要

    同学们普通感觉,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业前景不是很明朗。李老师就以他课题组为例向我们小记者简单介绍一下就业情况。武汉在中国属于二线的中心城市,虽然科研与经济实力与北京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二线城市中找工作还是很容易。当然发的文章是找工作最主要的敲门砖,优秀的文章可以让你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很容易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我们与李老师探讨了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深造方式:国内博士毕业工作后在工作单位申请访问学者出国深造和博士毕业后到国外读博士后深造。李老师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很不错,但国外读博士后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只有在自己博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进行同学科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如果在国外换个课题读博后则有些不划算,李老师很赞同研究生出国走一下,他认为出国是一个以科研为目标的研究生的必经之路。

    李老师讲到这里,非常有感触,想起了他当年读完博士的经历。他说那个年代与现在相隔很远,人们的观念也大不相同,他当时是以家庭为重,毕业后因为家在武汉,所以就留在武汉工作,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进行深造。现在大部分学生如果就没有这些顾虑,可以追求更好的发展。 

    后记

    我们和李老师的访谈预约是一波三折,李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这个采访,我们非常感激。李老师严肃的表情可能是由于长期从事需要严谨态度的分类学工作而形成的习惯,但李老师接受采访时所展现随和与亲切依然让我们小记者记忆深刻。希望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再创佳绩,指导出更多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简介:
李建强,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演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组研究员、植物标本馆馆长、植物分类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武汉植物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编、“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和“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Taxonomists”等国际学术组织会员。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主持完成了猕猴桃属的系统学研究,水杉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策略以及濒危物种中华水韭、巴东木莲和小勾儿茶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此外,还承担了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猕猴桃科、蝶形花科猪屎豆属、云南植物志蝶形花科和湖北植物志蕨类植物门的编撰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并获得今年的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其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及各项荣誉。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 操瑜 陈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