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生部于10月29日组织了2009级博士(含硕博连读)的统一开题报告评审工作。这是该所首次组织的研究生论文统一开题评审考核,标志着该所研究生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本次开题报告考核工作按学科分为光学/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组,主要从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拟采用的技术路线、预期结果、论文的进展计划等方面进行考核,要求选题与国家、中国科学院以及研究所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国家学位评估体系紧密结合,保证了落实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次参与开题评审的博士生共28人。评委们在听取学生的报告后,对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考核,对是否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及论文研究计划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按期完成的预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部分不切实际、难以按期完成的博士学位选题提出了建议或调整方案,使参加评审的博士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中科院金属所2010年度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已经结束。94名博士生和35名硕士生参加了本次中期检查,6名同学出于客观原因或者因个人原因而导致得实验进展不顺利等情况提出延期考核的申请。

专家们主要从选题、工作进展与阶段性成果、科研能力与工作量、基础知识与表达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并给出具体意见。参加本次中期检查的学生均顺利通过了考核,其中有18名博士生和5名硕士生考核成绩优秀。

检查中,专家们对本次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总体情况给予了肯定,认为大多数研究生工作认真努力,论文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结果,而且部分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预计绝大部分同学能按计划顺利完成学位论文。

多年来,学位论文中期集中考核的做法得到了导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认同和重视,许多研究部、研究组在自查的基础上,还专门组织了预讲。专家们在考评中认真、负责,针对每位同学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问、讨论,并给出中肯的建议。通过中期检查,促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导师也对学生的研究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已经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11月1日,利用到北京参加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会议的机会,吉林大学郑常青教授访问了研究生院,并做了一次关于“独居石CHIME法及其造山带变质地质中应用”的学术报告。

    郑教授报告了利用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对变质成因独居石定年的原理、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年龄的地质解释等科学问题,指出了独居石化学法测年的优点(在普通岩石光薄片上原位测试、结果显示迅速、分析束斑直径小至1~5μm、空间分辨率明显优于 SHRIMP方法、价格便宜、无需同位素标样等),以及该方法的不足之处(精度和灵敏度较低、无法扣除普通铅、在薄片下寻找独居石比较困难、独居石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必须高于电子探针的检出限等)。

    报告结束后,在座的师生就独居石、锆石原位测年的相关问题,与郑常青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简介:
    郑常青教授1987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2001年获得吉林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在变质地质学尤其是岩相学领域颇有造诣,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新闻网讯 见习记者刘帅】与学术达人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验,聆听他们的心路历程。秉承这一原则,11月3日晚,中科院微电子所第五期研究生学术经验交流会在微电子大厦A215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邀请的嘉宾是郭桂良师兄和高巍师姐。
     
郭桂良,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担任项目组长。研究方向为模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博士课题独立完成S/U双波段CMMB接收机射频前端芯片设计,于2010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四篇(EI两篇),获得专利四项,并两次获微电子所特等奖学金,一次优秀奖学金,三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称号。
 
高巍,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九室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系统级封装、高频高速电子系统中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的研究。发表国际会议ECTC论文一篇,ICEPT论文三篇,并获得ICEPT2009最佳论文奖,ICEPT最佳学生论文奖"CISCO"二等奖。研究生期间参与了两项国家863光互连领域的项目,同时兼任成都锐华光电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
 
郭桂良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工程研究中的体会。他提到,首先要学会如何评估自己,并介绍了主动性、学习力、责任感、态度等几个决定命运的要素。实验室也是一个小社会,郭桂良认为,在中科院,要学会应用身边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导师、本室师兄师姐、外室等。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问问题,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总结成果、体会和失误。他还特别提到,做科研要专业、专注,注重正规的流程,面对压力与挫折也要学会排解。
 
高巍则主要介绍她在如何写论文,以及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方面的一些体会。在论文选题写作方面,她提出了很多关键点,如specific technology gap,new capabilities,novelty solution,ahead of industry,external/internal colaborators,anticipated integration challenge等等。此外,她还贴心地提示,作为研究生应该准备几个必备本,如实验记录本、idea记录本、专业概念理论进展记录本、讲座记录本等,认真细致的讲解引起了听众们的共鸣。
 
交流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观众提问。来自微电子所的10级新生踊跃提问。郭桂良师兄从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以及面试应聘者的角度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如科研要做什么准备、是否要读博、读博应作哪些准备等,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详细地为提问者们答疑解惑。至此,本次经验交流会圆满结束。
 
 
 
 
 
 
 
 

11月3日下午16:30,在中关村教学楼S102教室,世界知名学者V. Setty Pendakur 博士做了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题演讲。V. Setty Pendakur 博士现任中国国务院总理顾问、中国科学院荣誉教授、美国运输研究会发展中国家运输委员会主席。
 
    V. Setty Pendakur 博士是中科院的老朋友。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荣誉教授,他每年都为研究生院的学子带来最新国际形势中有关中国发展的独到见解。报告中,V. Setty Pendakur 博士介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二十五年来取得的各类成绩,同时也深刻剖析了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住房、交通、就业、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现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环境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该如何平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和诸多社会问题间的矛盾?该如何承担一个在当今以及未来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大国该承担的各种责任?而我们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会中坚力量,又该如何在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找好自己的定位,进而真的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博士的互动似石子入水引发层层涟漪一般,打开了所有同学的视野,让大家重新调整了看问题的角度,引起我们的深思。      

    演讲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了,但是博士留给大家的思考却不曾停止。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个话题也许有人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它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却一直都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现在起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也许你会发现,其实你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员。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