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浓,如诗如画。10月31日,化学学院407班党支部冒着拥挤的人潮,登上了美丽的香山,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巍峨,激发内心澎湃的爱国之情。
   
于此同时,参加活动的同学也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当看到路边,许多路人随意丢弃垃圾、破坏优美环境时,我们决定展开一次“绿色香山行”的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行为还给香山更多美丽;同时也希望影响周围的人和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祖国的壮丽河山。更重要的是,希望党员同学们在生活中认真实践和体会一名党员的职责,去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不断思考,不断成长!
 
哪里有垃圾,哪里就有同学们的身影。一路上,同学们俨然成为香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登上山顶的那一刻,大家不仅收获了垃圾和汗水,更收获了感动和快乐!
 
这也许只是小小的举动,却映射出党员同学们负责任的内心。同学们深深地知道,一名党员的职责任重而道远。那一刻,在大家心中默念的是同一句话:“我会更加努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一个人,一个党员的价值和责任!时刻记住,我是党员!”
 
 
 
 

近日,新疆理化所2010年青年与科学系列报告第一次报告会在3楼会议室成功举办。给同学们带来精彩报告的是国家公派留学日本的刘永强,他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真实可感、触手所及的东京。

    刘永强首先用丰富多彩的资料介绍了东京的社会现状、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术氛围等,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城市的布局、极具效率的交通系统、热情周到地服务礼节、高普及的防灾教育、合理有序地垃圾回收系统、富有人性化的医疗体系等。以留学生的身份抛开历史因素与个人偏见,讲述了他眼中的日本。他还讲述了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现状及传奇事迹,让在座的同学们看到了一批富有爱国情怀、才华横溢、不卑不亢、为祖国争光的优秀留学生风采,让大家感受到“不出国门不知真爱国”,使大家受到了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报告结束后,听众就感兴趣的问题与刘永强进行了交流互动,青年与科学系列讲座第一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10月30日,物理学院303班党支部和班委会成员带领班级同学去香山开展了主题为“情系山林——低碳环保登香山”的义务宣传活动。

    早晨八点钟,同学们分批从学校出发。时逢周末,前往登香山的人很多,公交车上非常拥挤,道路堵车情况也很严重。为了准时到指定地点集合,有的同学甚至半路上就下了车走着去香山,并按时在指定地点集合。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成员的积极性都十分高。

    到达香山后,同学们在进行整队后,按次序进入香山园区。在通往顶峰的路上,同学们不顾疲劳,向登香山的游客们进行“爱护环境,低碳环保登香山”等一些非常有教育意义宣传。在登山的过程中,人群比较聚集的地方,废物满地扔的现象依然存在,这说明了这次活动的必要性。在看到香山的垃圾清理员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山林之中,一点一点地将旅客们扔的垃圾捡起时,同学们纷纷被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热情程度所感染。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出口处合影留念。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提高了责任感,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让身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党员同学们也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自己必须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一片叶子中看见整个深林,从一粒砂子中看见整个宇宙,这是一位学者对待科研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这是一位导师对待学生所张开的宽广的胸怀。             ——题记


    9月24日上午,杨春和研究员在他的办公室里愉快的接受了我们小洪山记者团的采访。在杨老师随和的态度里,整个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下有序进行。

    目光远大 统揽全局
    
    记者:您现在是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对于这一点,您觉得作为一名首席科学家,区别于其他科学家,需要具备怎么样的素质和品质?
    
    杨老师:作为首席科学家,不仅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自己研究方向较为精通,关键是承担着协调作用。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位,也不是一个团队,而是多个团队围绕一个共同课题来展开研究工作。这就要求首席科学家不仅仅在研究上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更多的还在于各个合作单位之间及与各科研工作者之间关系的统筹协调,使各单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团结在课题周围,从而能够把握核心、统揽全局。

    记者:通过对您的了解,觉得您是一位目光远大,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和较好的把握。请问您是怎样形成这一品质的?这在您的科研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杨老师:目光远大、具有前瞻性,是在科学研究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后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领域相关的,而是站在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上去感受,尤其是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的工程走向和价值取向。眼光的高度决定了研究方向的高度,研究的高度提高了眼光的高度,这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这种思维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要多关注国家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难点和热点,尤其是工程性学科,对于工程建设要能够提出议题和建设性的观点。因此,远大目光,不是与生俱来或一蹴而就形成的,这是一种长期的对学科的理解,尤其是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的关注,这一点某种意义上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种不断积累形成的。

    所以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研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多关注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在本领域内研究的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对于自身,要多积累多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知识的层次和知识面的广度。

    记者:岩石力学对国家的基础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基础建设将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中基本完成。您认为之后岩石力学的发展方向在哪儿?

    杨老师:岩石力学是在岩石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技术。由于全世界高效勘探、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要,对岩石力学、岩石工程及其相关的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坝、水电站、大型地下结构、露天采矿和在复杂条件下的巷道开拓是岩石力学最近十年的“试验室”。而十几、几十年之后,这些基础建设工程基本进入末期,那时新能源的开发、力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及防护工程等都是岩石力学未来的“排头兵”。尽管基础设施建筑仍然会存在,但在规模上会有所降低,而在难度和复杂程度方面都将大大增加。

    总体来说,对于岩土力学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国的明天。随着基础工程建设的逐步完成,岩石力学的问题会向着大深度、复杂化、新能源等方向发展。

    和谐团队 作风严谨
    
    记者:在对您的了解中,发现您和许多的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都保持有良好的关系,与他们共同参与科研项目。请问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同时您是如何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的?

    杨老师:做到这一点的不仅是自身,而是中科院很多科研院所的共同特色,这是由我们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决定的。例如岩土工程,离开现场,离开工程,岩土力学的研究就没有了依托。基于这种情况,使得科学院一些研究单位必须与其他产业部门单位相联系,这就自然地涉及到与其他单位和大学等的合作。因为我们必须发展自身的长处、提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潜移默化中使外单位信服,主动与我们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去跟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实现技术和专业方面的优势互补;在任务和用人方面要本着大方的态度,要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角色”,给别人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带动合作团体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尽量营造一种多元的合作局面,多赢的结果,使各个单位在研究方面和生产方面都能有所进步。 

    记者:您的工作作风非常严谨,学生的论文和PPT您要亲自反复修改,强调其中的每一个数据都要真实可靠,宁可多做实验也要弄清情况。请问您觉得作为我们在学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出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

    杨老师:作风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每一位导师都应该当做到的,作为一名导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对学生负责。我对待学生只凭一个信条:全心全意、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这也就像每个学生应当写论文、做实验一样。对于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我们工程学科如何让他们把自己做到东西有效展现出来,包括在以后工作中如何让别人信服等都需要真实可靠、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国外这种要求更严格,甚至每一个试验数据和每一个字的修改都有标记上修改日期并保存初始证据。

    记者:您是在美国内华达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在国外生活了多年。您问您觉得国内外的工作方法、教育环境与理念、培养方式、社会体制上都有哪些差别?能举例说说吗?

    杨老师:从我个人的经历体会来讲,国内外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有较大的不同。从含义上来讲,国外博士的“博”是博大的含义,而国内的博士旨在培养一类“专有”“专业”人才;而从实际上,国外的研究生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想解决实际问题而继续深造,国内的研究生学习却通常是为了工作为了就业。体制方面,国外一般采用的是御用研究生制,导师和学生是“双选”制,而在国内,博士的招生数量是由国家或政府教育部决定的(少数自主招生单位除外)。这样的体制下,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学习质量是值得深思的。然而国内的这种培养模式是由国内经济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决定的。

    培养方式方面,国外的研究生学习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参考目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一般是8年)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学分制度就鼓励了学生自身专业外知识的拓展,从而体现博士培养的“博大”性。在国内,学分要求方面和国外的有些相似,但是在向专业外扩展方面有所欠缺。

    学海无涯 前程远大
    
    记者:对于我们这些学生,现在社会存在着许多的诱惑,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您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对学生有什么建议?

    杨老师:对于工程学科,从学科角度上来说,学生在读完硕士以后可以先工作几年再读博士会比较理想。因为在实践中能明确自己各个方面的需要,包括专业学习和个人人生职业规划等。不过就目前中国的现状,则需要根据个人的发展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科学研究需要我们投入较大精力和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开展。

    对于学生是否继续读博,则要根据个人特点、专业特点进行思考,但就目前来说,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些,努力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记者:在和您的学生交谈了解中,得知您是一位对学生很关心的老师,在给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时给他们很大的自由选择权,使他们都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方向。请问您是怎么引导学生如何处理自身专业兴趣与课题组研究项目之间的关系的?

    杨老师:学生自身的兴趣与专业方向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行业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常见的事情,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学生正确的定位自己,了解自身的处境。尤其是在课题组里,大家是一个共同的集体,一个合作团队,不能因为个人兴趣而脱离集体、影响集体的工作进度。既然选择了某个方向,就要在此方向尽职尽责,有一种使命感,这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之源。因此发展个人兴趣要在完成基本任务、不影响主业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同舟共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和导师之间最重要的是多交流、多沟通。学生应该将自己的兴趣与所希望的研究方向告知自己的导师,以便于导师为他们选择合适的科研任务。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要过分依赖于导师,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记者:现在有很多读研究生的学生,对于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科研工作和有无科研素质和能力并不明确。您认为对于一个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或特性? 

    杨老师:作为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能力,这能力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独立思考的能力,凡事要有自己的见解,杜绝人云亦云;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讲解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靠自己的发掘、汲取;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要从研究开始就进行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除了专业技术过关外,还要注重与人打交道的方式、能力,成功地与合作者沟通交流;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方面侧重点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

    由于科研工作主要体现在它的创新性上,因此要学会在研究中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某一个领域首先要抓住问题,提出问题。所谓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要提出那些新的、有价值的而且重要的问题,然后针对新问题要考虑如何解决。做基础性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什么叫新结果呢?一是其内容和结论是新的,二是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新的。 这就是科研工作所做到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或特性。
    
后记

    在采访过程中,杨教授的亲切和蔼、温和细致以及踏实严谨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科研方面他能高瞻远瞩,与人合作方面真诚大度、有亲和力,对待学生和蔼可亲,采访过程如沐春风,充分感触到杨教授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国家建设,为国做贡献的不凡的气度与广阔的胸怀。 

简介

    杨春和,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与《岩土力学》编委。主要从事进行岩石高温、高压流变、岩体三场耦合理论与试验研究及核废料深埋处置及深部能源储存中的研究中的岩石力学、工程地质、计算力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现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在内的2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180篇(SCI/EI 收录120余篇),专著3部,申请专利 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今年6月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10月28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与科苑支教社合作开展支教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伊始,管理学院杨丹静老师强调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与科苑支教社开展深度合作,走进支教工作,帮助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更加积极健康地面对学业、生活、社会,“尽我所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科苑支教社负责人介绍了支教社的基本情况。科苑支教社,是中科院学生自发成立的公益社团,致力于教育相关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供无偿支教服务。自2008年3月创社至今,支教社公益活动项目从春蕾支教到华奥支教、振兴支教、一帮一辅导、科普活动、社会调研、爱心图书馆、咨询服务等,社团公益活动日益丰富多彩,社团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科苑支教社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的主要合作内容,包括对华奥小学的支教,以科普教育、心理健康辅导为主。同时,还将于河北丰宁留守儿童开展一帮一活动,主要以书信形式展开,以帮助当地民众转变“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意识到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管理学院902支部刘纪学同学等人将于10月29日赴华奥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他们准备了很多关于自信心、意志力等等的互动活动,以期在游戏和欢笑中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