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研究生部老师组织下,由赵玉国副研究员等带队,南京土壤所2010级研究生前往南京江宁区进行了土壤学野外实习。
 
在实习地点,赵玉国老师首先介绍了南京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实习区土壤的主要情况。随后,根据即将学习的专业将同学分为土壤地理、植物营养和生态环境三个实习小组,就该地区土壤类型和结构、土壤养分和植物营养、生态环境三方面分组酝酿了方案,组织了深入讨论。大家还观察了当地由石灰岩和页岩母质发育而来的一个自然土壤剖面,通过赵玉国老师的详细讲解和相互讨论,同学们对该土壤的成土环境和形成过程以及土壤属性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下午分组进行了不同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剖面的挖掘。同学们辛勤努力,克服了样区水位较浅,土质粘重的困难,最终把一个标准的水耕人为土的土壤剖面呈现出来。赵玉国老师详细讲解了两种不同土壤的成土过程,结构属性和层次划分以及如何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和采样。至此,同学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土壤剖面摄影、观察、样品采集的要求和方法等知识。通过一天的野外实习,培养了大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拼搏作风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
 

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多年来,土壤所在培养土壤科学人才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野外考察、野外实习等途径和方法丰富研究生的土壤学知识,加深对我国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分布规律的理解,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活跃了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了研究生对土壤科学的热爱和投身土壤科学研究的热情。

 

 

10月30日上午,地学院603班党支部在慕田峪长城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此次活动由党支部书记郭静芸,组织委员苏柯,宣传委员王开洋组织,党支部全体成员参加了活动。
 
上午10点15分,地学院603班党支部一行人来到慕田峪长城脚下,由党支部组织委员苏柯同志领誓,全体党员握起拳头,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大家进行爬长城活动,一路上党员们相互交流,气氛十分活跃。支部成员纷纷表示,此次重温誓词让大家重温了成为共产党员的激动与喜悦,也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而登上长城,让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人民的博大智慧和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坚定了大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
    
本次活动开展在地学院603班党支部成立之初,旨在巩固党员爱党爱国政治思想,坚定党的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学生党员责任意识。
 
 
 

2010年10月30日早晨8点半,地学院609班党支部大多数党员及本班部分群众,在389路车乘车点集合,分三批上车前往香山公园。到达后组织攀爬香山,每批指定一名党员负责,确保自己批次的同学人身安全,然后在山顶所有同学集合。
 
到达香山脚下,人山人海,据统计,当日香山客流达10.15万,创下自1989年举办红叶节以来单日游客量新高,人多并没有减少大家登山的热情,同学们相互帮助,男同学帮助女同学背包,并且大家集中在一起,不让拥挤的人流冲散。
 
同学们勇于发现蹊径,一些人在前面开路,大家穿梭在山林里,切身感受着大自然独特的美丽。
 
到达山顶,看似开阔的平台已经水泄不通,同学们好不容易集合到一起,组织吃了丰盛的午餐,然后同学依次朗读党章上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意见,活动持续了1个多小时。
 
下山时,大家还在积极讨论党章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党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看着漫山遍野的红叶,层林尽染,大家不自觉停下脚步,尽情欣赏这迷人的景致,感受这醉人的微风,感叹江山如此多娇。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已揭晓,共评出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33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共有11篇入选“优秀论文”,另有30篇入选“提名论文”。 
 
化学所共有2篇论文入选:1篇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机光电器件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作者:狄重安,师从朱道本院士/刘云圻研究员/于贵研究员,2008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留所工作至今。狄重安博士期间及毕业一年内作为文章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杂志J. Am. Chem. Soc.(1篇)、Adv. Mater.(2篇)、Adv. Funct. Mater.(1篇)、J. Phys. Chem. B(1篇)、Appl. Phys. Lett.(3篇)、Org. Lett.(1篇)以及Phys. Chem. Chem. Phys.(2篇)共正式公开发表论文11篇,授权专利3项。
 
狄重安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被称为“塑料电子学”的有机光电器件因其在大面积和低成本的柔性显示、平板照明、射频标签和电子纸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在过去二十年中备受关注。其中,作为有机光电器件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有机光电器件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各种功能材料的固有性质,还依赖于器件功能层之间的界面性质,这使得界面问题成为有机光电器件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以有机光电器件的界面问题为研究主线,以提高器件的综合性能和实用性为目标,以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系列优化器件性能与稳定性、降低器件成本与功耗的新途径,为这些有机器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新型水溶性聚芴材料的制备与生物传感研究》;作者:贺芳;师从王树研究员。在学期间,贺芳博士作为文章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杂志J. Am. Chem. Soc(2篇)、Anal. Chem.(1篇)、Adv. Funct. Mater(2篇)、J. Mater. Chem.(1篇)以及Chin. Sci. Bull.(1篇)共正式发表文章7篇,授权专利1项。
 
贺芳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与传统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相比,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可以放大荧光信号,大大提高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是目前共轭聚合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围绕这一科学前沿,发展了新型的操作简单、分析快速、高选择性和高检测灵敏度的生物传感体系,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了对DNA构象转化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2)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和DNA分子信标设计了新型检测体系,实现了DNA单碱基突变高灵敏检测,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利用水溶性共轭聚合物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的H2O2和葡萄糖的检测体系。
 
自1999年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至今,化学所共有7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于近日揭晓,本次有630篇论文参评,共评出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33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李奚的博士论文《药物小分子及碳纳米管对DNA的分子识别》(导师为曲晓刚研究员)获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自从199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已入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 9篇,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3篇。 

    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已成为衡量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和重点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首次评选,至今已开展十二次,对培养和激励在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