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办的夏季学期课程《古文字与天文考古》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中已经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古文字学、考古学在他们眼里曾经是比牛顿、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的微积分更神秘难解,比周敦颐的莲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东西,在听了刘一曼、冯时两位先生的循循善诱、生动讲授之后,顿觉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2010年夏季学期课程《古文字与天文考古》总共18学时,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一曼、冯时两位先生讲授。

    刘先生主讲古文字。先生从甲骨文讲起,并从字形、结构、行款以及语法等角度揭示了甲骨文字的特点,以甲骨实物拓片为例,通过对卜辞的释读与研究,探讨了殷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刘先生明确指出:甲骨文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以及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

    冯先生不仅对古人造字方法做了讲解,更主要的是结合文献学、考古实物向同学们介绍了很多天文考古方面有趣的知识和思想。在刘先生主讲的三次课程中,介绍了有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古代天圆地方思想”、“四气、四时、四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葬群、红山文化的牛河梁三环石坛、新石器时代骨质律管等考古遗存讲授中国古代天文考古的起源、地位、发展、对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刘先生总结认为:天文考古学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宗教观等政治、思想、文化的基因,它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甚至是中国医学,也是导源于天文学,儒家的“中”,道家的“无”等哲学观皆导源于天文学。最后,冯先生强调:人类发展已经有三百万年,现代文明也就一百多年,而这一百多年已经把地球几十亿年积累的资源消耗殆尽,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界末日了!相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其首要特点就是宏大。这样的宇宙观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包容,如果包容了,就不能冲突,就要和谐共存。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两位先生的讲授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课堂上掌声不断。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以后研究生院能多开设一些这样的公共选修课程,增加科苑学子的人文素养。

 

 

 

 

电气工程学科进展系列讲座第四讲由电工所邵涛老师主讲,题目为《高压脉冲放电及等离子体技术应用进展》。 

    邵涛,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目前任中科院电工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目前他主要开展纳秒脉冲气体放电机理及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机理及应用等研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0707032),参加完成自然科学重点基金(50437020)和面上项目(50207011、50677066)。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2009年科技成果“高压纳秒脉冲绝缘材料特性研究”获得“中国电工技术学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3)。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邵涛老师介绍了高压脉冲放电的原理及特点,非常生动地以实际数据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比如,他说我们全国的发电功率全部加起来约有10亿kW,而一次高压脉冲放电的功率就可能与此相当!同学们一下子就对脉冲放电10亿kW的概念有了深刻认识,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数字的记忆上。 

    在对等离子技术的介绍中,他也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在讲解到等离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之时,他“故意”触动你的“痛处”:“打针很疼吧?那就用等离子注射吧”,令你在“痛定思痛”后对等离子技术想忘都忘不掉了!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邵涛老师把高深的科学知识深深地烙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月11日上午8:00,软件所201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所报告厅隆重举行。李明树所长,李玉成书记,黄涛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冯登国研究员、张健所长助理等出席了典礼。100多位毕业生的家长和亲属也应邀参加。本次典礼由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
 
李明树所长首先发表了典礼致辞。他说,毕业仅仅是序曲,各位毕业生人生的“大戏”其实才刚刚拉开帷幕。临别之际,他以老师或者兄长的身份向大家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各位毕业生以诚信的为人、宽容的心态、刻苦的精神,继续人生舞台的终身学习!随后,张健老师宣读“中科院研究生院2009-2010年度优秀毕业生”名单和“软件所2009-2010年度优秀导师表彰决定”,李玉成书记、学位委员会主席冯登国为获奖者颁奖。黄涛副所长宣读了2010届毕业生名单,李明树所长向全体毕业生颁发了毕业证书。
 
胡晓惠研究员代表全所老师向毕业生送出了殷切的期望。毕业生也纷纷向导师敬献鲜花,以表达敬意。最后,毕业生代表刘奎恩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表了毕业感言,回忆了在软件所的求学生活,对所领导和导师为大家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导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一一表示感谢。
 
毕业典礼之后,所学生会还专门为毕业生送上了欢送节目。节目短暂而温馨,中间穿插的毕业纪念DV的闪光镜头,让台下的毕业生时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电气工程学科进展系列讲座第三讲由肖立业研究员主讲,题目为《智能电网》的讲座。 

    肖立业研究员现为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年回国工作后,在我国积极开展超导电力技术的研究。他长期从事高温超导体在强电方面的应用研究,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高温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高温超导物理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曾经主持国家“九五”863项目“超导磁体技术”和“高温超导永久磁体及其应用”等多项课题的研究,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高温超导磁体物理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高温超导限流器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和“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以及863项目中有关高温超导变压器、高温超导限流器、高温超导电缆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约70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约35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约35篇。  
    
    刚上课,肖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相信地球变暖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吗?从开始就与学生互动,一上来就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他基本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自古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只发生了万分之一的变化,这么小的变化能够影响地球温度吗?但无论其成因如何,地球变暖本身却是开发新能源的初衷,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化石能源越用越少,必须发展新能源。而新能源都要以电的形式,通过电网供人们使用。那么新能源的发展给电网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然,对此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也为这些新挑战做好了准备,这就带了电网的未来——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器件、储能技术、新的网架结构和新的输配方式等来运行和管理电网,使电网能够容纳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使网更加高效、清洁、安全、可靠。智能电网是未来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和利用的主体,未来能源系统将与智能电网高度整合。 

    肖立业研究员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开课伊始就被深深吸引、积极对智能电网进行思索;随着肖老师由浅入深的介绍,同学们对智能电网的思索也慢慢变深变宽。一堂课讲完,同学们基本领略了智能电网的美妙前景,激发了日后投身相关研究的热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电器工程学科进展系列讲座的第二讲,由顾国彪院士讲授风能发电领域的最新进展。
 
自1958年至今,顾国彪院士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国彪院士长期从事大型电机蒸发冷却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主要是将沸腾两相传热应用于大型发电机及其他电气装备。对不同沸腾温度、循环原理、冷却结构的系统进行了实验及理论研究,实现了常温无泵自循环蒸发冷却,并在工业机组上应用;建立了相变传热应用于大电机冷却的理论基础,对多种环保型冷却介质做了大量实验及实用考验。从应用基础到工程实用化形成了我国领先的冷却技术,拓展了电机学科。并与企业界广泛合作,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专利若干项。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专著一部。
 
讲座开始后,顾院士首先介绍了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风能发电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范例。接下来,他重点讲授了风电电机的主要类型,如感应(异步)发电机及其改进型动态滑差感应电机(Vestas)、交流励磁变速恒频发电机、书写磁极型变速恒频发电机和等等,并简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顾院士骄傲地说,书写磁极型变速恒频发电机是我国领先的技术,国外所没有的;可另一方面,双馈发电机是目前最时髦的风力发电机,由于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购买国外的产品。对此,顾院士深有感慨,他对在座的学生们强调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跟在外国人的后面一味模仿。
 
他在后面的讲解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大型电机蒸发冷却研究、三峡发电机组的研制等等他所亲身经历的科研工作,在向同学们介绍技术知识的同时,更着重灌输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