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广大同学了解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知识,沟通人文与自然科学,活跃学术氛围,6月10日-7月10日,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邀请了国内十位著名专家学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赵朝洪、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专家组组长孔祥星研究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专职教授陈星灿研究员、北京大学古代文明中心兼职研究员徐良高研究员、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努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为广大师生带来了十场涵盖考古不同方向的系列讲座。

刘庆柱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报告,对秦始皇陵陵园的考古勘探成果做了综合性介绍,并且释疑了同学们关于秦始皇陵什么时候发掘、发掘后怎么保护等热点问题。

 赵朝洪教授《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的报告向大家展示了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剖析了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赵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和现场玉器标本演示,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

孔祥星研究员的报告《中国古代铜镜概论》介绍了古代铜镜文化以及独到的铜镜鉴定方法,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看实物,提问题,与古铜镜零距离接触,教学效果不错。

王巍研究员的报告《地区间的互动和早期中国及其文明的形成》分析了中原文化与各地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从多地区起源到中原一统的发展模式。

 白云翔研究员的报告《秦汉时期的铜器及其时代性》结合考古资料介绍了秦汉铜器的分类、发展以及衰落原因,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讲解深入、图片丰富,同学们受益匪浅。

随后, 陈星灿研究员、徐良高研究员、何努研究员、许宏研究员分别作了《中心与边缘:早期中国的资源战略》、《近年西周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讨论》、《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科技考古》、《走向长安——中国早期城市发展的历程探索》的报告,他们分别介绍了几个重要考古遗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尤其是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渊博的知识和活泼的语言,理论与实践的精彩结合,激发了同学们对考古领域学习和研究的强烈兴趣。

最后一场考古前沿系列讲座来自高星研究员,他的报告的题目是《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他从国际人类学最新研究开始谈起,全面的介绍了人类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幽默风趣地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

通过考古前沿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使广大同学接触了考古各个领域的前沿新知,倾听了学界不同声音,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相信通过系列讲座,中科院学子对中国考古与历史文化的了解将更为全面而深刻。

应中科院数学院和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联合邀请,美国罗格斯大学VAN VU教授在夏季学期讲授“随机矩阵及其组合方法”课程。

   VAN VU,美国罗格斯大学数学系教授。1998年获得YALE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数学家L.Lovasz。2001年至2005年,先后在美国加洲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系担任助教、副教授和教授,2005年12月任现职。 VAN VU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年轻活跃学者,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随机方法、随机结构和堆垒数论方向,在国际顶尖杂志如Annals of Mathematics、Advances in Mathematics、Random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Annals of Probability、Journal of the AMS、Duke Math. Journal等上发表60余篇论文,与国际一流科学家陶哲轩等合作发表多篇文章。由于他在组合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2008年获得SIAM颁发的著名的George Polya Award,他是唯一的2008年获奖者;2003年曾获得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早期事业发展奖(NSF Career Award,该奖是美国NSF授予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

   VAN VU教授的报告主要基于他与国际一流科学家陶哲轩的合作研究,提到了随机矩阵的最新研究动态和随机矩阵与组合方法的紧密联系。随机矩阵在数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例如:统计,数值分析,数学物理,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组合。VAN VU教授首先介绍了随机矩阵的迹,行列式,特征值等相关性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典型的方法作了详细的推导验证。之后又介绍了如何利用组合方法研究随机矩阵。

   VAN VU教授报告时,经常引导我们思考,对未知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测。课堂气氛相当融洽,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他会随时停下报告耐心解决同学们的提问。大家深切感受到一位年轻学者的睿智,VAN VU教授严谨的思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10号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VAN VU教授结束了最后一次报告。大家一致认为VAN VU教授的报告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研究帮助很大。因此报告结束后还有不少同学在跟教授津津有问的讨论各种问题。

七一前夕,在动物研究所庆祝建党八十八周年主题党日活动当天,中科院党校副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书记苗建明来到动物研究所,为研究生和博士后党员作了题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报告。该报告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情况和特点,对新形势下中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新的思考。报告会由动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李志毅主持,我所研究生部和组织人事处的老师以及120余名研究生、博士后党员参加了报告会。

苗建明老师在报告中从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学生党建工作状况、加强党建工作思考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四方面内容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为了更好地了解我院学生思想状况和党建工作,研究生院首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全院性调研。此次调研并不单纯拘泥于考查学生的党建工作情况,而是从学生专业兴趣与学习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学习生活条件满意度、业余休闲方式、恋爱观、压力源、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学生党建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从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本次调研充分体现了研究生院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次思考。面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科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特点,研究生院积极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更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趋势对我院学生思想活动的影响,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报告中,苗建明老师向同学展示了此次调查问卷(动物所)的统计结果,并作了详尽的解释和分析工作。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动物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所一向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我所努力拓展和创新研究生党政教育的途径及方式,研究生部数年来坚持我所自主组织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暨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所内及所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别开生面的讲座和报告。例如,我所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启示》的报告,邀请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做了题为《当前国际形势与思考》的报告;除了思想政治理论专题讲座以外,动物所研究生部努力开拓学生视野,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还开展了一系列以人文历史、伦理道德、科学技能、人际礼仪、生理与心理健康等为主题的讲座。我所研究生部曾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胡小伟研究员做了题为《红楼梦之谜》的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侃研究员做了《人的认知与心理健康》的报告,邀请著名健康运动教育专家赵之心做了题为《运动创造生命精彩》的报告等。这些讲座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以及提高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的综合素质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科院研究生院此次调查的结果虽然是对我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与了肯定,但同时也对我所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加强研究室支部作用方面以及开展组织活动方面,要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实践,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完善和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的活泼生动并深入人心。第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模式化工作方法向个性化工作方法转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在报告的最后,苗建明老师与动物所师生们一起重温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入党誓词。看着我党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以及十二大以后的入党誓词,笔者不禁心潮澎湃,我想与会的数百名研究生也一定和我一样感慨万千。各个时期的入党誓词都蕴含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我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艰苦的历程,从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复兴的艰辛探索、到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无不展示着我党领导人民英勇顽强的奋斗足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牢牢记住历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无愧于鲜红的党旗,无愧于在党旗下的誓词。

 

人类基因组图谱虽然已经绘制完成,然而读懂这部无字天书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重大难题。为让广大学子尽快适应未来的科研生活,并对前沿科技有进一步的了解,继刚刚结束的人类基因组学讲座,研究生院又为大家准备了另一份大餐——蛋白质学讲座。

蛋白质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重要前沿,是生命科学取得新的突破与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系列讲座主要针对目前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多个专题对最新进展和相关技术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亚细胞器蛋白质组学,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疾病蛋白质组学,体液蛋白质组学,以及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等。

这次讲座为同学们邀请了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王融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的钱小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杨福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刘斯奇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的朱云平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的赵晓航研究员,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高友鹤教授。

从各位专家的经历与现场的讲座中大家可以看出现代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是以质谱学的发展为基础的。例如王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谱学及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特别是在神经科学及退化性神经疾病上的研究。而细胞蛋白质组学和临床蛋白质组学,特别是癌症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正是当前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热点。例如赵晓航研究员长期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细胞癌变时重要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组改变,肿瘤标志分子鉴定与个体化诊治等方面的工作。最后朱云平研究员给我们介绍了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上的应用。

讲座结束后,参加讲座的老师以及同学们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同学们因此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为自己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希望研究生院继续举办此类讲座。

7月11日上午,海洋所博士实践团一行到达位于南宁路的青岛市少年科学院,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实验课。据悉,本次活动是由市少年科学院与海洋所联合组织的“海洋小小科学家”科普夏令营的一部分内容 ,主要面向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中小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海洋化学专业博士生张英以生动形象的实验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辨别出海水与淡水。从简单的启发式问答,到海水的浮力、密度、酸碱度及溶解度等物理特性,再到操作简易的化学反应,使这些在海边长大的孩子真正从科学角度认识了海水。王天明博士则为学生们演示了蛋白质变性及盐析的区别,并从科学角度介绍了两者的原理。进而从深层次讲解了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没有发生蛋白质盐析而死亡。博士实践团的其他成员也分别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课程。
 
一个上午的活动使小朋友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有位小朋友听说下午有老师来演示解剖实验,还放弃了另外一个辅导班的英语课。
 
据悉,本次博士实践团的活动将持续一天半,陆续还会有“认识常见的海洋贝类”、“公道杯实验”、“海洋中常见生物的解剖实验”、“叶脉书签制作”、“观察海洋纤毛虫”等实验,及“海洋,说不完的趣事”、“神秘的海底世界”等讲座。(海洋所记者团)
 
精彩的讲解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小朋友们在学习制作“九龙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