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作为《天体物理学前沿系列讲座》之一,首席研究员张军老师为同学们作了一场生动的学术报告。 

 张军老师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磁场和磁活动课题组。 此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创新研究团组之一,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日地空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预报研究”的第三课题(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日冕物质抛射因素研究)。团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太阳磁场,太阳的弱磁场,无处不在的网络和网络内磁场,日冕加热的起源,太阳风加速的作用区域,矢量磁场的动力学和演化,非势性,螺度,大尺度乃至太阳全球尺度的活动的诱因,太阳及其磁场的长期变化,太阳和恒星发电机等等;2.日冕物质抛射 (CMEs) 起源和初发-- 源区-- 日冕物质抛射和日面活动的相关性-- 日冕物质抛射初发机制。 
    首先,张军研究员介绍了他所在的太阳磁场和磁活动组近期的情况。张军研究员谈到了关于太阳磁场的几个重大科学问题,例如太阳活动和太阳活动周的起源;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以及相应的高能粒子事件;与空间天气学相关的问题。随后就几类太阳活动(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暗条)进一步讲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报告中,张军研究员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典型的太阳活动——太阳风和CME(日冕物质抛射),除了介绍它们的基本性质外,还着重讲述了目前的前沿研究课题。同时,介绍了太阳的磁场,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太阳磁场是这些太阳活动的源区。

 此外,张军研究员还对于太阳活动周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在11年周期的基础上可能有更长的周期来调制。太阳活动周不仅仅有11年活动周期,还有更长或更短的周期。现在的太阳处于反常的宁静时期,对于人类或者说对于地球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报告结束后,许多同学和张军研究员就太阳周期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623下午,综合楼306教室外,虽然早已下课,但仍有好几个同学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英身边,与杨老师讨论着有关神仙道术的各种问题,浑然未觉下半场的讲座已经开始了。而杨老师也是兴致勃勃,仔细听着同学们的话,与同学们悉心交流。也许你会奇怪:这是什么课程呢,讲得内容如此新颖、有趣?

这就是人文学院夏季小学期开设的系列讲座之一—中国历史系列讲座。该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北大历史系的各位专家,为同学们奉上一道道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讲座盛宴。讲座内容涉猎广泛,从中国古代军事史到战国至魏晋的神仙道术,从楚汉战争到契丹与辽的建立,使同学们大饱耳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教授的讲座,是关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自然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教授从仰韶文化的濮阳龙说起,告诉大家从新石器时代起,龙就开始出现于古人的图画、雕刻等艺术中,而出现于古代艺术品中的龙可以分为两种:有爪之龙与无爪之龙。教授认为,龙是古人以现实中的某种原型加以附会而产生的。那么,这两种龙的原型是什么呢?教授从两种龙的形象出发,认为有爪之龙的原型应是鳄鱼,而无爪之龙的原型则是古人将兽头附会于蟒蛇身上而想象出的兽头蛇身的怪物。此外,教授还认为,龙的发音与雨前的雷声及雨前鳄鱼所发出的吼声相似,这与龙后来作为农业神的形象应该是有联系的。秦汉之后,龙则与皇权结合,成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而在现代,龙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将华夏子孙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应彰扬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使图腾龙成为民族前进的源动力。教授的讲座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讲座快要结束时,教授还特意留出时间与大家交流。他鼓励大家积极发问,说出不同意见,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纷纷提问,教授也一一作了应答。

杨英老师关于战国至魏晋的神仙道术的讲座是关于古人的自然观的。古人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这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这些信奉现代科学的人的头脑,引发了我们自然观、宇宙观方面的思考。其他几位老师的讲座则在使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具体、深入的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人的性格不仅决定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但是大多时候,人在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

这几场精彩的讲座使我们感触颇多、收获不少。相信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此系列讲座可以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

人文学院的中国历史系列讲座课程已开设3年,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整日浸淫于自然科学的科苑学子,通过这个讲座可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古语有云:读史明智,那我们就来听史启智吧。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科苑一道别样的风景。

6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三届学位委员会物理科学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物理研究所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学位审核、评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审议相关文件;研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工作。会议由物理科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高鸿钧教授主持。共有16名委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先由物理科学分委员会秘书长乔从丰教授介绍本次学位审核的基本情况。物理科学分委会共有学位申请813人,其中申请博士学位515人,硕士学位297人,同等学力硕士1人。通过委员们的仔细核查、认真评议和无记名投票,顺利完成了所有学位审核工作。

    会议还进行了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委员们以高度责任感在会前和会上对每一篇论文进行充分讨论。最后通过二次预投票和正式投票,初选出15篇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和6篇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会议还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授予实施办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科、专业点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及其它有关研究生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委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日前,中共青岛市委召开“200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以表彰先进。海洋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被授予“青岛市200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海洋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是一个学历层次较高,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党支部。过去的一年中,在所党委和研究生党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第一党支部积极参与和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计划,搭建各类学习平台,开展广泛热烈的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参与海洋所博士实践团组织的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研究生党组织开展的“党建品牌”活动;积极参与研究所及学生会和班级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保安全、促和谐做贡献;积极参与各项科学实验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提高。
第一党支部重视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认真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发展新党员的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支部预备党员转正4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预备党员9名,现有入党积极分子4人,另有多名群众向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

第一党支部党员在汶川地震中积极捐款捐物,除了积极参加所里组织的捐款活动外,又缴纳特殊党费2500元,表达对地震灾区人民的爱心。今年初,全体党员在得知海洋所某同学姐姐患尿毒症无力医治的情况后,决定把2008年获得“海洋所优秀党支部”的奖金共计1200元全部捐出,再献爱心。
第一党支部积极配合研究生部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本所研究生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组织智联招聘等知名结业网站专业人员来所开展讲座,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2008—2009学年,第一党支部涌现了大量的先进个人,多人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好学生标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荣誉是对以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一致表示:将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务实创新,为祖国的六十华诞献礼。

 

6月22日上午,国家天文台黄茂海研究员在研究生院做了一场精彩的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当今最先进的红外和紫外波段的空间天文仪器的发展情况。黄老师首先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空间天文台的概况,指出发展多波段天文观测的重要性,之后重点阐述了最近发射的“赫歇尔”红外天文台和预计2012年将要发射的“空间紫外天文台”的详细参数和技术原理。

科学探测卫星“赫歇尔”数周前与“普朗克”卫星共同搭乘欧洲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目前卫星在路途中正在展开相关的测试工作。“赫歇尔”是一台大型远红外线望远镜,它宽4米,高7.5米,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最大远红外线望远镜。“赫歇尔”望远镜的镜面以轻质金刚砂(碳化硅)为材料,直径达到3.5米,是哈勃望远镜镜面直径的约1.5倍,是它的“前任”——欧航局1995年发射的远红外线望远镜的6倍。此外,“赫歇尔”望远镜还携带了约2000升液氦,可以起到冷却望远镜的作用,让望远镜的内部工作温度接近绝对零度,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仪器本身的辐射,达到最优的观测效果。这些液氦将在几年内耗尽。

黄老师指出,宇宙中除去太阳以外的星体的表面会向外辐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但是由于距离十分遥远,因此很难被太空望远镜察觉。而宇宙中接近一半的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亚毫米波段,因此在此波段的探测对于揭开宇宙形成初期的奥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赫歇尔”可以凭借尖端的仪器,探测到非常多远红外线范围内的宇宙星体,包括银河系内和银河系之外的星体。此外,它还能够对宇宙尘埃和气体进行观测,探索银河系之外恒星的形成等等。目前国家天文台专家已加入了三项具有优先观测等级的赫歇尔核心科学项目,对所获得的数据享有相应优先数据使用权和科学论文发表权。三个观测项目总耗时达930观测小时,这将意味着中国将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当于3500万欧元价值的高等级科学数据,远远高于合作项目耗资。

与“赫歇尔”红外望远镜相比,WSO-UV(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是一个新的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它由俄罗斯主导,中,英,法,德等国家联合研制,中国主要负责其中的无缝干涉仪的研制工作。由于材料限制,望远镜的工作波长为1100-3500埃,主镜为抛物镜,口径1.7米,望远镜长8.5米,干重2吨,工作耗能750w,最大可进行30小时的不间断观测。此紫外天文台计划于2012年发射,设计寿命为5年。

由于紫外波段不同于可见光波段,WSO-UV的光学系统与其它太空望远镜截然不同,它的接收器使用了内层镀金属的玻璃纤维,下端连接光子计数设备,应用光电倍增效应,通过逐个查找电子的方法产生光谱。而且由于紫外波段的特殊性,望远镜的镜面之间的反射损耗非常大,在经过3次反射之后,望远镜的有效通光口径仅可达到10cm数量级。

目前,国家天文台作为WSO-UV的成员,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正在参与相关的研制工作,在不久的将来,WSO-UV将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空间紫外望远镜,为世界天文学家收集宝贵的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