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6日,中关村教学楼S302教室座无虚席,2009年《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进展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在这里进行。讲座有幸邀请了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徐院士是我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徐院士报告题目是“科学用能—调整能源结构,逐步建立无碳/低碳能源技术”。他首先介绍了我国能源领域的重大需求,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及环境污染严重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所以需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低碳能源及低碳技术。他强调指出,低碳经济是抓住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与科学用能、发展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工业、静脉工业(即需二次利用的资源)及生态城市等。

徐院士根据多年科研工作的经验积累,以科技工作者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能源问题,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院士虽然年过七旬,但其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既体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年轻一代的寄托和期望。同学们一致认为:未来属于青年一代,作为青年学子,不但要继承老一代优良的科研作风,更要像大师们那样学会做人、做事,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努力,争取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7月7日,自然科学史所200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所大会议室隆重举行,所长廖育群研究员、所党委副书记汪前进研究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袁江洋研究员出席了典礼,部分导师、在学学生与毕业生齐聚一堂,共庆毕业时刻。
 
毕业典礼由一个学生制作的纪念短片开始,随着音乐的响起,各位毕业生昔日学习、生活的场景依次浮现在屏幕上,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一下子勾起了大家内心那份毕业时分特有的不舍之情,会场的气氛也随之变得热烈起来。
 
所党委副书记汪前进研究员首先致辞,他代表科学史所向2009届12位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他肯定了本届毕业生拥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在学期间取得的成绩,勉励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科学史学科特有的历史胸怀,放远眼光、开拓进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所长廖育群研究员也对各位毕业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告诫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不管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都要踏踏实实的做事,老老实实的做人。廖所长最后邀请各位毕业生以后常“回家”看看。
 
孟凡刚博士作为毕业生代表首先发言,他深情回忆了在研究所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谢研究所为学生所作的一切,感谢无私奉献的导师,感谢朝夕相处的同学,他坦言自己对研究所,对同学们的依依不舍之情,他因激动、感动而几度哽咽。随后,其他毕业生相继回顾了自己3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历程,道出了对研究所、对恩师、对同窗的眷恋之情,他们还与师弟、师妹们分享了各自在科研中取得的经验和心得。
 
孙小淳研究员今年有两位学生毕业,作为导师,他勉励同学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要尽职尽责,与人为善,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他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毕业后继续保持与研究所保持联系,盼望着同学们早日向研究所报喜。其他导师也纷纷畅所欲言,对毕业生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毕业典礼欢乐和谐又略带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随后,所领导、导师、全体毕业生合影留念,所有的不舍、感动、憧憬在此刻凝固成永恒。研究所还特意为毕业生准备了丰盛的自助餐,大家在品尝着美味的同时互道离别的祝福。
 
 

7月1日到2日,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召开。与会代表均是来自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或者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有的是每年都在研究生院讲课,有的是受邀初次来中国讲学。
 
大会首先由中科院院士石耀霖致欢迎词,研讨会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开展,计算地球科学问题和汶川大地震。石耀霖院士首先回顾了数值地震预测问题的发展状况,对现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做了总结,并对未来的数值地震预测工作面临的问题做了展望。随后研讨会按原定计划有序进行。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钟世杰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教授赵丰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邢会林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avid A.YUEN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陈建立教授,广州地化所孙卫东研究员,法国巴黎高师Yves M.LEROY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刘澜波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Stuart CRAMPIN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刘勉教授,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棋福研究员,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锡维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Mattew G KNEPLEY教授,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吴忠良研究员,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Andrew HOOPER教授,美国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匡维佳教授,台湾中央交通大学黄金维教授分别作了精彩丰富的报告。同时,地学院的部分老师和研究生以及来访问的国外学生也都做了精彩的报告。
 
 
这次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地学院和国内外地学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使我院能够始终站在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的同一起跑线上。这样的小型国际会议地学院准备每年开展一次。
 
本次大会来自国内外共计72人,大会发言28人。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自2003年建立以来,已组织召开过7次这样的会议,已经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三级组织的一个重要品牌性国际会议。对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前瞻意识的国际性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6月28日至7月5日,台湾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黄金维教授应邀来地球科学学院讲学,所授科目为:《重力观测——从空间到海洋》。
 
 黄金维教授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1962年出生于台湾,早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大地测量学博士学位,于1991年~1993年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后任教于台湾交通大学。其研究领域主要为:卫星大地测量、统计平差、卫星海洋学。2003年,黃金維由于研究绩效卓越,荣获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IAG) 最高学术荣誉的会士(Fellow)头衔,为历史上全亚洲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在为期一周的课堂教学中,黄金维教授以其严密的思维、精湛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向大家介绍了当前重力观测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黄教授分别讲授了卫星重力、航空重力、船载重力、陆地重力和网平差的测量方法。他讲解透彻、思路清晰,并结合实际项目,从原理深处挖掘,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黄教授所授课程内容广泛,不仅弥补了同学们在该领域基础知识的匮乏,更重要的是为大家以后的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
 
 授课期间,黄金维教授还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做了有关重力观测的讲座。

2009年6月11日,信息学院“生物信息学进展专题系列讲座”在中关村园区S104教室正式展开。此次讲座共分7个专题,持续五周时间。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它采用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对生命的现象及其组成分子(核酸、蛋白质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生命中的本质和规律,包括物质组成、结构功能、生命体的能量和信息交换传递等。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组学(Proteomics)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等的生物信息。本系列讲座着重介绍目前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进展,培养跨越生命科学、计算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为今后选择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奠定基础。
 
此次系列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张学工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等人,可谓是梦幻阵容。四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常年奋战在生物信息学的第一线,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果。
 
6月11日下午,张教授对“用模式识别方法探索生物信息学问题”和“基因转录因子调控作用的计算分析”这两个专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张教授是模式识别与计算生物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生物信息学研究部主任。近五年来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累计SCI影响因子70以上,合作出版教材1部、译著2部。张教授本人还于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此次讲座中,尽管闻讯而来的学生大多并不具有生物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在张教授在带领下,都听得如痴如醉,彻底地沉浸在了生物信息学科的奥妙之中。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不约而同的涌上讲台,将张教授团团围住,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张教授则耐心的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作答,其风趣的语言让同学们不时捧腹大笑。相信会有很多同学在此之后,对生物信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次讲座将会持续到7月9日,最后一次的讲座地点将特别安排在北大生物楼开展,由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的罗静初教授带领大家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尽情畅游在生物信息学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