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所里有什么意见吗?”“这个可以有。”一席风趣的话拉近了王会军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
 
王会军研究员自2001年起任大气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5年5月起,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所长。曾担任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委员,现为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委员会东亚季风工作组EAMP委员;《Adv. Atmos. Sci.》主编、《中国科学》特邀编辑、《气象学报》、《大气科学》编委;中国CLIVAR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等。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60余篇为SCI(E)收录论文。荣获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等。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气候模拟研究、东亚季风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
 
6月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在教学楼211给同学们讲授《气候变动与气候可预测性理论》之东亚夏季风系统的相关研究现状。慕名前来听课的同学有大气所、气科院、寒旱所以及海洋所等兄弟院所的研一学子们。
      
首先由地学院华丽娟老师作简短的介绍。随后,王会军老师开篇列举了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它们都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接着王老师分别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东亚夏季风的定义以及其年际变化等方面逐一论述。全球季风区包括亚洲季风、澳洲季风以及泛美季风等,而太阳辐射、海陆差异、大地形等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子。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季风又共同构成了亚洲季风区。王老师对比了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区别,并指出,陶诗言先生等人率先得出在全球是南海季风爆发最早的结论以及叶笃正先生等人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些都是令我国气象学者引以为豪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ENSO、中高纬大气环流(北极涛动)等因子对季风年际变化的作用之后,王老师以问题的形式给大家列举了一系列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比如,季风系统为什么会有季节突变特征,边缘海在东亚季风中的作用如何等等,有待感兴趣的同学回所后深入研究。
 
报告临近尾声之际,王老师还耐心地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气候模式对季风的模拟效果、06年重庆干旱与三峡大坝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西北近年来降水增加的原因等。王老师讲,目前的大多数模式对东亚夏季风的气候评价以及年际、年代际特征模拟得都不好,模式改进是一项很重大的课题。
短短的两节课中,王会军老师在传道授业之余还增加了同学们对气象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大家都受益匪浅。

2009年6月的上午,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隆重举行了研究生毕业典礼,典礼由新疆生地所书记田长彦主持。新疆分院领导、生地所领导、研究生导师、200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生和应邀前来的毕业生亲朋好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出席了毕业典礼。
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国旗冉冉升起,毕业典礼在喜庆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当田长彦书记代表所学位委员会宣读“关于授予赵锐锋等同学博(硕)士学位的建议”时,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这是光荣的时刻,饱含了学子们三年的努力和拼搏;这更是感激的时刻,饱含了所领导和导师的谆谆教导。
 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傅春利、新疆生地所所长陈曦、导师代表陈亚宁老师和钱亦兵老师纷纷向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陈曦所长肯定了各位毕业生三年来勇攀科学高峰取得的成绩,由衷地感谢他们为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充分肯定了广大同学在所期间勤奋苦读、勇于实践,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在学风建设和科研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毕业生代表张丙昌和黄莹同学对研究所领导和各位导师三年来的关心与培养表示诚挚的谢意。研究所还为在读期间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颁奖。
 感谢师恩。毕业生们争先恐后地将手中怒放的鲜花献给了尊敬的导师。导师们手捧鲜花和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合影。毕业生们感谢这个曾经泪水和汗水交织、快乐和压力并存的地方,这里是磨练和积累的摇篮…拍照留念时导师和学生的笑容是灿烂的,容光是焕发的,气氛是和谐的,笑声是甜甜……
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理想和信念在今天升腾,让我们与希望结伴、与信念同行,共同祝愿新疆生地所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祝愿每位毕业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一帆风顺,大展宏图,身体健康。

2009年6月8日上午9点,成都生物所召开了2009年夏季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本次会议应到会委员27人,实际到会委员19人。会议由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张国林研究员主持,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做本次答辩和学位申请等工作情况通报。
会议审核了2009届申请学位的68名研究生的拟授学位资格;通报了本年度答辩总体情况和2009年在学研究生申报院级各种奖学金、答辩优秀论文奖及海报评比奖等情况。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2009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从5月21日开始到5月31日结束,历时6天,共组织了18场答辩。聘请所外专家64人次,所内58人次。本年度应申请答辩共82人,申请延期答辩11人,实际参加答辩71人,其中博士32人,硕士39人。09年夏季符合学位申请条件68人(其中4位为往届毕业生)。
 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在会前对各位申请者的资料网上浏览,通过现场系统展示了各专业学生情况,重点检查论文发表情况,全部书面材料通过现场展示。
 随后,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所内新增博士生导师申请人情况进行了审核,投票产生了6名新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会议还就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六一儿童节刚过,孩子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电工所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于6月6日赴北京太阳村开展“爱心树认植”和“快乐科普”活动。
作为今年研究生党支部“党员体验日”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太阳村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都是服刑人员的子女,虽然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无法得到与普通同龄人一样的待遇,他们的品德教育和健康成长也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为了做好此次活动,研究生党支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5月31日中午,研究生党支部在东院大门口开展了“爱心洒满人间—电工所太阳村爱心行”活动宣传。正值下班时分,所内职工和研究生纷纷驻足,并在支部准备的精美贺卡上留下给太阳村孩子们的节日祝福:“祝孩子们节日快乐!”“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并学会思考!”“祝小朋友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6月6日早上八点,研究生党支部一行9人冒雨出发前往北京太阳村。到达太阳村后,“村长”张淑琴女士首先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太阳村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之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整个太阳村。虽然受条件所限,“太阳村”还略显简陋,但是在精心的布置下,显得井井有条。而孩子们的住所则充满了童趣,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和大照片,使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氛围。随后,由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付东梅代表支部认植了“爱心树”,大家希望这些枣树能茁壮成长,秋季果实满枝,为“太阳村”带来经济收益,进而改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条件。
下午,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了“快乐科普”活动。在科普活动开始之前,大家将承载着电工所人浓浓爱意和祝福的贺卡转交给孩子们。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大家由衷地感到欣慰。有着科普教育经验的王芸同学担当了科普活动的主角。王芸同学出色的口才、随机应变的能力使此次科普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活泼天性和对科学的好奇也让在场的人欣慰不已。
下午两点,“太阳村”之行结束,本次活动带去了我们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关爱和祝福,也使得研究生党支部的各位成员对于作为新一代知识青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经研究生个人申报、各培养单位审核,武汉教育基地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严格评审,6月9日,武汉教育基地2009年度“小洪山奖学金”获奖人选产生(公示时间为6月10日—16日)。来自在汉六个培养单位的11名学子获此殊荣,本年度的特别奖由水生所博士研究生张大文获得,优秀奖的10个人选经过激烈的角逐也顺利产生。获奖学生均在自己所从事的生物、物理、数学、地学等研究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度的“小洪山奖学金”申报工作于4月20日启动,截止6月1日共收到申报材料24份。其中申报特别奖的10人,优秀奖的14人。申报者中有21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申报范围覆盖在汉六个培养单位。
 
武汉教育基地自2007年开始设立“小洪山奖学金”,旨在鼓励在学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奖励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在学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生。设立三年来,得到了武汉各培养单位的广泛关注,申报人数逐年上升。
 
武汉教育基地将在总结近几年“小洪山奖学金”评选工作经验得失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评选条例,规范评选程序,使评选工作更加有章可循、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