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和传统美德,倡导健康饮食理念,丰富师生业余生活,5月27日,由大连化物所研究生会举办的首届“五月厨舞”厨艺大赛在研究生部和研究生大厦食堂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行。

    下午1点,研究生大厦餐厅济济一堂, 13支代表队、65名队员、12名评委和所内职工、研究生共200余人聚集在此,共同期待着这一大显身手展露绝活的时刻。随着主持人的开始口令,各参赛队包粽子、炒土豆丝、做特色菜,纷纷亮出了绝活,忙得不亦乐乎。两轮比赛下来,短短四十五分钟之内,各参赛队给评委和观众们献上了一道道色泽鲜丽,型味俱佳的作品。评委们对每支队的指定菜和特色菜从色感、香感、味感、形感及营养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评价,并亮出了评分。

     经过指定菜、特色菜和包粽子三个环节的比拼,十五室——十九室联队总分位居第一,获得本次比赛的一等奖;十五室一队、机关代表队分列二到三位,获得二等奖;九室代表队、十八室四队和八室代表队获得本次比赛的三等奖。

    比赛期间热闹非凡,观众们在观看选手大显身手的同时,还参与了由研究生会组织的饮食知识有奖问答。貌似简单的常识,脱口而出的答案可真不一定正确,整个过程轻松活泼,充满欢笑。
      
    本次比赛,为广大研究生和所内职工在工作之余,提供了一次施展厨艺才华的机会,在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十五室、十九室和机关的4位研究员参赛者以及来自各室的12名研究员评委,在百忙之中和研究生们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成为本次大赛一道亮丽的风景。
  
 

 

 

5月27日晚7点,海洋所“巧艺香厨 饕餮盛宴”食神争霸赛在海洋所食堂鸣锣开赛。在经过40分钟的自选菜肴和15分钟的规定菜肴比赛后,邓蕴彦和詹子峰同学搭档的“夏日猪猪茶”组从12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本次比赛的冠军。

    参赛各组不但向观看比赛的观众献上了美味可口的菜肴,还为自己的队伍起了各具特色的队名、口号。菜的名字也独具匠心,如“青龙过海”、“彩云映月”、“天空的幻想”、“大地的呼唤”等等。平时摆弄仪器、药品、实验动物的双手,在面对炒勺、案板、菜刀时也灵活自如,既上得到厅堂,也下得了厨房。每道菜出锅没几分钟,便被同学们林立的筷子撕扯殆尽。由食堂厨师、幸运观众代表等组成的评委组根据菜肴的色、香、味、意进行了打分。邓蕴彦和詹子峰搭档的“夏日猪猪茶”组凭借着热菜“夏日清凉”、凉菜“天空的幻想”,在12组“食神”中脱颖而出,戴上大厨的帽子,夺得本次比赛的冠军。

    在参赛选手掌勺的同时,前来观赛的同学也参与到丰富的游戏和抽奖活动中。“沙拉塔”、“品味生活”、“手舞足蹈”、“甜蜜蜜”、“喜从天降”等游戏在让同学们开怀大笑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了实用、新奇的礼品。
 
    本次厨艺比赛是由学生会实践部承办,得到了海洋所食堂的大力支持。

 

 

 

为响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题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倡议,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5月22日,中科院成都教育基地研究生会与四川省世界语协会在成都市植物园开展了“保护生物多样 共建生态和谐”的公众科普活动。

此次活动特邀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植物分类创新研究组的顾磊博士,顾磊博士和同学们通过实地为游客讲解植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引发了市民对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关注,激发了广大市民认知科学、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热情。

 

为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有机结合的目的,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课题组所有成员在王秀娟副研究员的率领下到博山溶洞和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 
     
    5月23日清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和研究生,从海洋所出发踏上驶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小巴士,开始了野外地质考察的征程。 

    当天,考察组先到达了博山溶洞。整个溶洞大体呈南北走向,深达1500余米,洞内时高时低,洞中有洞,曲折幽邃,结构十分奇特。据地质学家考证,该溶洞形成于6500万年前,主洞全长约5000余米。历经数年开发,主洞现已开发、开放1600余米。洞一般宽10米左右、最宽处20余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方行;洞高一般3米左右,最高处达50余米,最低处必须侧身匍匐才能通过。洞内遍布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鹅管等,犬牙交错、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好似一幅天然壁画,画中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林木隐现、雾色浓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使人不得不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同时也见证了水滴石穿得事实。眼见碳酸盐岩地层中真实存在的溶孔、洞穴以及缝隙等地质现象,使我们不禁想起科研中遇到的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实地观察,不仅把理论阐述和实物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拓宽了研究思路。 

    第二天,考察组乘小巴士从淄博出发抵达了东营市的黄河海港地区,然后乘船从黄河入海口处顺流而下。途中发现:水中泥沙的含量逐渐减少,水的颜色由棕黄色逐渐变淡,水位逐渐加深。最终来到了蓝色的海水区,亲眼目睹了黄河三角洲的扇状边缘。此外,还观察了黄河的改道情况和黄河附近的湿地、河漫滩、河成高地、天然堤以及风成沙丘等地质现象。在实地考察中回忆相关的理论阐述,在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思考科研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在欣赏大自然的刹那品味科研的乐趣,其乐无穷。 

    很多成员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深化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展开视野、拓宽科学研究的思路,并且希望以后能多开展类似这样的野外地质考察实践活动。

 5月20日,金属所再次举办“材料研究经典案例”系列讲座,作为本系列讲座的第三讲“金属内耗研究中的经典案例”,特邀了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孔庆平研究员主讲。孔老师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带给大家一场精彩的报告,再次在研究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金属所从2008年起开设“材料研究经典案例”系列讲座,目的是为了通过讲授材料研究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创新案例,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的成功历程,为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增强专业信心,分享科学研究的快乐,感悟科学研究的真谛,开启科学创新的窗户。这一讲座自从开设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生和科技人员的关注,到场听讲者人数众多,场场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