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巡礼(13):“思想盛会”的生命力之源

  • 肖洁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8-05-09
  • 3213
“思想盛会”的生命力之源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五周年回眸
 
“老布什、基辛格、李光耀、曾培炎、王岐山、周光召、路甬祥、郑必坚、陈至立……”
 
从2003年4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开坛至今,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已经连续举办5年,举行了整整70场主题报告会。在论坛主办方——中科院研究生院提供的长长的演讲人名单上,记者看到一连串响亮的名字。从政治经济到外交军事,从科学哲学到文化艺术,70位演讲人给听众带来对各自领域的独特见解。
 
在各类论坛、讲座荟萃的今天,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何以历久弥新,呈现持久的生命力?
 
高起点:“大家”发起
 
说起论坛的诞生,论坛的执行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告诉记者,这要追溯到2002年夏天。当时,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邀请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出任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一位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在商谈如何建设中科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办好人文学院的过程中,很快形成一个共识——要从科学和人文的高层论坛做起。随后,两人共同倡导和发起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并把主办论坛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为什么如此安排?叶中华说,路甬祥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重视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如何提高这群未来的自然科学家人文素养的问题;把论坛交给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作为论坛发起人,路甬祥、郑必坚希望论坛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相互交换成果信息、交流思想,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这一倡议得到了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众多名家的认同和响应。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季羡林等16位学者出任了论坛的高级顾问,叶小文、李君如、王家福等中青年专家组成了论坛的理事会,郑必坚亲自担任论坛的理事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担任论坛秘书长。
 
5年来,论坛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论坛组织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全院之力办论坛,把每年的论坛当成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来抓,而且得到了另一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叶中华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没有专职人员做这件事,整套论坛的组织班子中,大家都是‘兼职’干活,但都很尽职。”
 
高层次:“大师”云集
 
郑必坚这样概括论坛的宗旨: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科学与人文,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来思考国家发展战略。他曾总结说,论坛前3年的演讲基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从2006年开始,论坛在继续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进行探讨的同时,进一步聚焦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5年来,论坛的演讲人中包括了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此外,还有我国高级官员和外国政要、我军高级将领、著名企业家等各方面人士。
 
论坛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等40余家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不少重要的新闻在论坛上被记者们捕捉。
 
在这个论坛上,王岐山全面诠释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并第一次公开透露了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具体时间——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这条消息当时马上被各国媒体广为刊登。
 
在这个论坛上,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称日本的靖国神社歪曲历史,指出日本“不应撕开(历史的)伤口,应该努力使其愈合”。
 
叶中华说,在论坛上,曾经有3位80多岁高龄的大师发表演讲,一位是已经去世的刘东生院士,一位是王大珩院士,一位是何兆武教授。他们的演讲都给听众带来深刻印象,这是“非常难得的”。
 
公益性:大众参与
 
记者多次参加了论坛的报告会,可以容纳700多人的报告厅常常是座无虚席,有时过道也会站满慕名前来的听众。
 
论坛副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胡志强介绍说,论坛是开放的,体现着显著的公益性。论坛的听众除了中科院的研究生,还经常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中科院、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北大、清华等数十所首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部分学员等。
 
胡志强认为,论坛对于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这个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其次还体现在世界观的完善和提升上;再次就是获得启发、改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国家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数次参加论坛,对论坛的感觉是,层次高、敢讲话,有些内容想不到。他盛赞论坛是个绝妙的平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学术探讨和国家战略研究、国家重大政策决策结合起来,把平常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的报告人同研究生院的一般同学结合起来。
 
很多参加论坛的其他高校的学生对中科院的研究生们感到“眼红”,因为对于参加这样高层次的论坛,面对面与这么多知名学者、政府高层进行交流,机会非常难得。在论坛的提问环节,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踊跃提问的身影。
 
胡志强认为,论坛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以往公众对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些误解,通过这样的论坛使大家感受到,研究生院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殿堂,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叶中华还透露了论坛今年的计划: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和科学的春天30年,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这个大主题的指导下,今年论坛的单元主题将定位为“改革开放的反思”。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作为一个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的思想盛会,如果说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高效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是她5年来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那么,坚持高起点、高层次、公益性,面向社会传播科学和人文精神、增进科学与人文交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育一批批研究生,是论坛的生命力之源。
 
(作者:肖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9)
 
 
责任编辑:肖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