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踏遍祖国山川 只为碧水蓝天 |
——记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培养
| |
|
2007年夏,太湖梅梁湾东岸,伴随着中国南方持续的高温,这个美丽的湖泊成为媒体热点。“太湖蓝藻水华污染无锡市饮水水源事件”备受人们关注。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研究员和研究生们,从专业的角度给人们提供蓝藻水华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给国家和当地政府提供治理建议。
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生王芳也为此而忙碌。作为一名正在这里作实验的研究生,她还与在香港的同学通过网络讨论蓝藻的情况,“以前他们根本不会在网上和我谈这些话题”。
王芳是中国科学院数千名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中的一员。他们跟随导师,踏遍祖国山河,奔赴黄土高原、沼泽地区、西南山地考察取样,为碧水蓝天而努力。
野外工作:资环领域研究生们的必备技能
研究生作为研究型人才储备,同样也是一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创新生力军。与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不同,只在实验室作实验并不能解决资环领域中的很多问题。这也使得野外工作成为资环领域研究生们必备的技能。
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们一般都具备丰富的野外作业经验。“对研究生来说,这是个很特殊的学习形式。环境科学必须做大量的野外工作,研究生们必须走到现场、第一线去。没有这些实地经验,想作出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定。
“全世界都在关注资源环境问题,而我们的责任也恰恰在于此。环境和生态相对较好的地区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导师和研究生们需要到条件最恶劣、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进行野外考察工作,取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欧阳志云说。
“野外工作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期调查,还不算辛苦,每次调查一般是半个月到两个月;另一种是长期野外工作,研究生们往往要在野外住一到两年,比如植被调查,要保证一年四季,包括干旱、下雨的数据都要收集到。考虑到安全问题,男同学一般长期住在野外,女同学则作短期调查。”欧阳志云说。
他说:“对年轻人来说,野外工作不仅是一次野外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能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尤其是博士生,一定的野外工作经历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学生们从野外回来后都很有感触,尤其是刚刚从高校进入到研究所学习的研究生们,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有了更实际的认识,对今后自己研究工作的对象认识得更为深入。”
常人看来很辛苦的野外工作,在资环领域研究生们眼中也许多了一种收获的喜悦,野外工作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今后工作时必要的财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看来,也是如此。
秦大河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这一职务已达5年之久。给研究生们讲课,不仅是他的职责所系,更是他的兴趣所在。
谈到野外工作,这位多次到过南极的科学家不觉得有多辛苦:“所谓艰苦和不艰苦都是相对的,你能说一个作化学研究的工作者,整天在化学实验室里和各种化学液体、化学材料和生物材料在一起就不艰苦吗?而你每天爬山、做野外地质工作、作资源环境调查,就叫辛苦吗?”
“所谓艰苦,就是愿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愿不愿意努力工作。我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中,研究生要坚韧不拔、兢兢业业,寻求自身的成长路径。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不作出更大的付出,就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秦大河的一席话道出了野外工作的真谛。
国家需求:环领域研究生培养肩负重任
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既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也铸就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现在发展很快,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涉及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调解复杂的人地关系。资源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要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秦大河说。
事实上,中科院资环口各所的研究生不仅可能会去秦岭、西双版纳、青藏高原等国内艰苦的地方,有的还会乘远洋考察船到南极、北极。为了考察和实验,他们一呆就是几个月。因为研究生年轻有活力,往往是考察队的重要力量。
据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黄良民介绍,南海所各个课题组研究生都是出海的主力,做了大量的科研考察工作。目前招生名额太少,否则科研会作得更好。
着眼研究生培养,各所进行积极探索
围绕青藏铁路建设,参与中科院寒旱所青藏铁路项目的研究生们备受瞩目。“依托青藏铁路大工程培养研究生队伍,让年轻人参与实际操作,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寒旱所副所长马巍说,对有潜质的年轻优秀人才,尤其是对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科院寒旱所还鼓励他们出国深造,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此来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
研究生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科学院团委的支持下,包括2个承办单位在内的中科院下属5个科研院所和13所高校以及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联合成立了全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生论坛。
其实,类似的不同单位间研究生的交流活动还有很多。这样开放式、扩展式的交流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研究生们有了信息与知识共享的平台,还可以开展联合科学考察活动。
“培养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要在‘广博’方面下工夫,知识面要广。更重要的是,从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需要科技专家,也需要管理人才。”秦大河说。
秦大河认为,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起双重目标。培养的人才中,一部分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一部分成为经济建设的优秀领导者。“当前,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决策。青年学子,将来要在专业和管理两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希望研究生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来作研究。”
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在1999~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地理学领域,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等单位的5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优;地质学领域,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单位的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优。就单个培养单位来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分别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优。
(作者:潘希 王莉萍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