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优秀毕业生”代表赵小阳

  • 温超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9-02
  • 4520
图为优秀毕业生代表赵小阳在领奖台上。

【新闻网讯 记者温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文章、中科院院长奖获得者、动物所东胜创新贡献研究生一等奖……众多光环笼罩下的赵小阳同学--应该称作赵老师,他已于毕业后留在动物所,并将在2012年招收自己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今年的开学典礼上,作为2010-2011学年"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从白春礼院长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

面对这份大部分人眼里的极大荣誉,赵小阳显得格外云淡风清、宠辱不惊。他坦承,与往届仅颁发证书相比,手捧这枚精致的"优秀毕业生"奖章,心中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但具体是激动、愉悦或满足,他笑了笑,"我也无法确切表述"。

当被问及最哪些因素让他站上今日的领奖台,赵小阳对平日里的科研攻关只是一笔带过:"像我们做生物,可能会比较辛苦。一般就是做实验、看文献、看Paper。"他强调说,中科院搭建的平台一流,博士时的导师周琪老师治学严格,整个团队氛围融洽,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科院有能力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做最前沿的东西,所以往往顶级单位能出顶级成果。"赵小阳进一步解释说,"环境对人的培养就是不一样。"

谈到导师,赵小阳表示,他特别感谢周琪老师能在要求他"必须做完这个做完那个"的同时,激发自己去想问题。"我现在也学习到这一点,在指导新进成员时,帮助他们发掘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去寻找内在的运行机制。"随即,赵小阳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向日葵为什么围着太阳转?该如何加以解释?"这就是引起思考的突破点。

显然对新生该如何走好科研之路赵小阳有过深入的思考,一提到"给新生的寄语",他就打开了话闸子。他用极为肯定的语气说道:"每一位科研收获颇丰的人,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定会形成基本的思路。"新生离开研究生院进入实验室,将发现氛围完全不同,这需要完成一次转换,才能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人好些年都转换不过来。"

作为一名过来人,赵小阳毫无保留地传授该如何成功跨过这个门坎的诀窍所在:"必须重视和实验室每一个人的交流,包括导师、同学,乃至师弟师妹。"

不要认为导师不找,自己就不主动去找导师,"我们在做非常前沿的东西,要出结果,就必须深入思考,但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有限,导师也不一定清楚所有层面,必须找到他,追问每一条具体的疑惑"。

在与同学及师弟师妹交流过程中,赵小阳认为,哪怕大家做的不是同一个项目,但通过经常性的互通有无,"在不经意间,我就能发现一点对自己有所裨益的地方"。他格外珍惜这种灵光乍现的机会,同时对"博士等同于沉闷的研究者"这个看法表示批驳,"这样不好,工作后同样无法适应"。停顿片刻,赵小阳补充了一点:"和同侪们交流,自然不能每天都问相同的问题。你一旦有所收获之后,必须立即查阅各种资料,让现有研究往前更进一步。这样一来,下次你会为他们带来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伴随着实验技术的精进,你便逐渐深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去了,这完全是一个时间积累过程。"

采访最后,赵小阳不忘现在的教师身份,热情邀请各位有志于干细胞与基因调控这一热门领域的学子,前来中科院动物所报考他的研究生。

 

 

责任编辑:温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