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作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主题报告会,杜祥琬应邀做《核能与核安全》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作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24日说,核电目前在中国电力中所占比例不足2%,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个战略必争的领域,保持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十分重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主题报告会,杜祥琬应邀做《核能与核安全》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已运行15台核电机组,装机1257万千瓦,几代核电人的卓越努力,使之保持着良好的安全纪录,这既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基础,也是信心的根据之一。

  杜祥琬指出,历史地看,中国核能事业还很年轻,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核能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尚未协调配套、核能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完善。

  因此,中国在坚定发展核能的同时,需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各方面基础,应该同国民经济发展一样要稳中求进。根据中国工程院核能研究课题组建议,在2015年装机约4000万千瓦规划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达到6000-7000万千瓦,在建约3000万千瓦。“中国未来的核能规模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它必须建立在最先进而又可靠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

  杜祥琬强调,发现和认识核能,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了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完)

5月24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第128场报告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应邀作题为《核能与核安全》的报告。

杜祥琬就核科学的前端研究、我国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核电安全以及我国的核电战略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杜祥琬院士指出,核科学技术是20世纪伟大技术成就之一,它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长远的。

在谈到核电安全性时,杜祥琬指出,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从原理上来说,核能是可以驾驭、可以控制的。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也是可以做到安全的。

杜祥琬对中国的核电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的核电发展应做到“战略必争、百年大计、夯实基础、稳扎稳打”四个原则。核电在战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第一是高能量密度,第二是输出功率稳定高效,第三是清洁、低碳、环境友好。发展核能是以人为本的美丽事业,它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演讲结束后,杜祥琬院士和同学们就核安全、核废料的处理以及核电站选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杜祥琬,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5月24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7场主题报告会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应邀作题为《漫话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与文化》的报告。

在演讲中,刘钝讲述了万花筒式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首先他引用了夏洛蒂·勃朗特的话对维多利亚女王进行了描写:“一位矮小,肥胖、活泼的女士,穿着很朴素,不怎么威严,也不装腔作势。”

接着,他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出发,讲述了世界科学中心从英国到法国再到德国的过程,并介绍了在维多利亚时代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文学家给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谈到绅士科学家这一话题时,他详细介绍了达尔文的成长经历,把这位绅士科学家的坚韧、勇气、活泼呈献给了听众。他对比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大宪章运动,指出法国大革命导致了大量的流血牺牲,而大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出现的世界性文明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刘钝最后强调,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给我们的启示是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具备均衡的知识结构,科学人文并重。社会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软实力同样重要。

 

刘钝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研究员,国际科技史学会主席,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5月11日晚,由科技管理学院主办的“创新与战略论坛”第20期讲座在研究生院玉泉路校区举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培训部副主任管圣义博士就“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及投资分析” 主题为我院研究生做了精彩的报告。

在报告开始前,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简要介绍了管圣义博士的工作简历和学术成就,为管圣义博士颁发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聘书”,期望管圣义博士未来能够促进科技管理学院与中央国债结算公司的深入合作。论坛由科技管理学院曾明彬博士主持。

管圣义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其运作:(1)发展阶段、现状及前景;(2)债券的种类、功能与作用;(3)债券的信用与评级;(4)债券的投资分析及注意要点。管圣义博士还就各学院研究生们关注的债券信用评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精彩的解答得到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同时,管圣义博士也鼓励热衷于金融事业的年轻学子投身于我国金融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管圣义先后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部、研发部、债券信息部工作,现任培训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债券投资理论与策略,债券收益率曲线、债券定价、债券指数与投资风险分析等,最早设计并推出中债指数,参与过财政部储蓄国债、国债预发行、人民银行债券市场发展模式等课题的研究,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5月22日上午,世界著名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东京大学教授佐佐木力教授获聘“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仪式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邓勇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授予佐佐木力教授聘任证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致欢迎辞。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等师生代表参加了授予仪式。

佐佐木力在聘任仪式上表示,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深刻变化的时期,他非常荣幸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特聘研究员。作为全职教员,他将与中国学者密切合作,一起开展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帮助中国学者走向世界,为推动年轻学者成长和促进中国学术进步尽职尽责。

仪式结束后,佐佐木力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史》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旨在通过吸引外国优秀高级研究人员参与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加强与国外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究人员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提升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

 

 

新闻链接:佐佐木力教授师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大师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研习西方科学史,师从数学史大家米歇尔·马奥尼(Michael S. Mahoney)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东京大学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30年,长期担任国际学会的理事,曾担任日本《科学史》主编。佐佐木力教授的重要著作《笛卡尔的数学思想》被收入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哲学丛书《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之中。

作为在日本思想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佐佐木力是一位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日本和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入了解,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者立场和观点,在苏联解体后还出版了数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并在日本引起了较大反响。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科学论》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