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苏孟迪】4月28日,在“联想之星”第五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大赛开幕式上,76岁的顾国彪院士特意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为同学们做了《中国科技产业化趋势》的主题演讲。

作为开幕式上最年长的一位演讲者,顾国彪院士已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演讲过程中,他慷慨激昂,声音仍浑厚有力。顾国彪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位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并兼任中、日、韩国际电机及系统会议每年轮流举办常设委员会总负责人。

 

·科技强国富民是我的个人体会

谈到今天的演讲主题,顾国彪院士坦言:“科技强国富民是我的个人体会。”

“我原本接到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科技产业化趋势》,但是54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科技产业化的作用,‘富国强民’几个字是我后来加上的。”顾国彪院士说,“我用了54年的工作经验,实现了长江三峡大型发电机的完全自主创新并运行。”

顾国彪院士自1958年起坚持大型电机的蒸发冷却研究与产业化工作,那时候的他只有22岁。经过对各类蒸发冷却方法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顾国彪和他的团队实现自循环蒸发冷却新的技术路线。他先后负责研制成功1.2兆瓦全蒸发冷却及50兆瓦定子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10兆瓦及50兆瓦自循环管内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尤其是负责“九五”国家重点项目李家峡400兆瓦(40万千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研制成功,已于1999年投入运行,均显示了高效安全的技术经济性能。

 

·树立自主研发的自信心

顾国彪院士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一辈子的愿望”,支持他一生无怨无悔的为电机学这项事业坚持奋斗。演讲中顾国彪院士说:“这是我一辈子的愿望——我的愿望就是一辈子做一件国外做不成的事情。现在我实现了。在我们这种大型工程的早期,理论和技术均来自国外引进,但是后来我们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顾国彪和他的团队走过了非常艰难的过程,从原理到工程机制,他们完成了工业最大的发电机建设,被委员会评为这个世纪中四个重点的新发展成果之一。

在演讲的最后,顾国彪院士送给青年的朋友们九句话:“责任心、使命感、虚心学、不崇洋、懂国情,会交友、得帮助、认真做、志坚强。”他嘱咐青年人要做到以上九条,树立起自主研发的自信心,担负起“提升产业结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任。
 

第五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大赛由中国科学院团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共同发起主办,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同协办。本届大赛计划于2012年4月启动,至10月闭幕,为期6个月。

4月12日下午, 由物理科学学院举办的“格物明理”讲坛邀请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教授到中关村园区S106教室,向近百名师生作题为《有关反电子中微子失踪测量及其物理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科研处处长乔从丰教授主持。

王贻芳简要介绍了中微子研究的发端、历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微子是一类难被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味道”区分的三种中微子,可以在飞行中相互转变,发生奇妙的“中微子振荡”。其中,“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这两种振荡模式已被实验证实,其发现者凭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但第三种振荡一直未被发现,这也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研究者积极探索。

王贻芳接着谈到,今年3月8日下午,他作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中方首席科学家,宣布了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测量到振荡几率,精确给出了不同味道中微子之间的混合角θ13。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该消息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热烈反响,有评论认为该成果将是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投入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共使用了6个中微子探测器,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王贻芳及其合作团队的科研人员,克服了诸如材料制备、元器件开发、工程爆破等种种困难,获得了精准的数据和成果,率先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评价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对于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王贻芳与现场同学亲切交流,勉励同学们在研究生院打好科研基础、练好基本功、学以致用。

“格物明理讲坛”旨在利用物理科学学院自身涵盖9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扩大教师和研究生的知识面,服务教学,创造新知识。

  4月21日,研究生院口译理论与实践暨口笔译教学研讨会在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十余所高校的30余名老师参与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外语系口译教师卢信朝主持,外语系主任彭工教授致欢迎辞,外语系副主任刘彬教授、博士英语项目负责人张红晖副教授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彭工首先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就外语系MTI项目做了简要介绍,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机会与各高校加强学术交流。

  会议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李长栓教授及北京语言大学张威教授,两位老师分别从翻译教学、同声传译研究两方面做了精彩演讲。另外,南开大学吕世生教授、外语系卢信朝老师、及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王华树老师也就口笔译教学做了报告。

  会议讨论期间,各位与会老师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希望能够更多的举办此类会议,加强交流,促进各高校MTI教学及发展。

 

423日晚七点,在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园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顾国彪来到 “科学·体育·星行”活动现场,给同学们带来了有关体育精神、人文素养、科学理想和人生意义的演讲,并现场表演了口琴、二胡,引起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顾国彪1936年出生于上海,我国电机领域著名的科学家,是电机蒸发冷却技术的奠基者和领路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并多次获得部级奖励。他兴趣广泛,热爱运动,坚持锻炼,将运动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并精通多种乐器,虽然年近八旬,依旧充满干劲的工作在教育科研一线。

顾国彪首先做了《身体与心理健康—工程科技人员的基本条件》的演讲。他认为,体育文艺活动可以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陶冶性情,缓解压力,使人保持乐观的心情,达到自我调节的功效,能使大家更高效地利用好每天的时间。他在年轻的时候,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利用爬楼梯、骑自行车、跑步、打篮球、跳舞等方式锻炼身体,现在每天晚上还坚持慢跑或散步,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正是持之以恒的锻炼,使他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添砖加瓦。他说,没有健康的身体,再有理想再有课题也没有用。体育锻炼在体力上会增强毅力和耐力;在精神上可以释放压力并提升挑战困难的勇气;在学习上会提升思维活跃能力;在能力上会使人学会动脑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与体育文艺结合,互相启发思维创新。

在与同学们交流中,顾国彪情不自禁的跳起了当年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水电站施工现场的休息时间和大家一同跳起的舞蹈,还为同学们吹走口琴。

在同学的期待中,顾国彪与现场同学互动。在悠扬的笛声的配合下,现场演奏了二胡和口琴,为同学们献上《良宵》、《梁祝》、《二泉映月》、《彩云追月》等民族经典曲目,他还特意演奏了一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向即将征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体育健儿们送上祝福。

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同学见证了院士科研之外的精彩的文体人生,领略了大山的另一面的精彩世界。最后,顾老展示书法,为学生题写希望寄语,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年轻学子的殷切希望和真诚祝福。中科院年轻学子们也向顾老赠送了自己的礼物,希望顾老师能继续以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精神享受幸福时光,并表达了年轻一代谨记顾老谆谆教诲的坚强决心。

 

新闻链接: “科学·体育·星行”活动是在研究生院团委指导下,由研究生院学生会推动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旨在邀请社会各界喜欢体育的人士做客中科院研究生院,与同学畅谈体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国体操第一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李翠玲、1990年体操世锦赛平衡木冠军杨波,曾作为嘉宾出席了首期“科学·体育·星行”活动。

420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走进“音乐的世界”报告会在玉泉路礼堂举行。

1点10分,礼堂的座位已座无虚席,对于这场报告会同学们充满期待……

“我其实是没有太多音乐细胞的人,得知这场讲座是与音乐有关,所以就特别想来听听,提高一下自己的音乐修养嘛!怕来晚了没有位子,所以我就早早赶来了,顺便给舍友也占个位子。”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毛同学告诉记者。

来自资环学院的张同学告诉记者:“我平时就特别喜欢听歌、唱歌,好不容易有一次关于音乐的讲座,我当然不能错过了。上周五的时候听说‘走进音乐的世界’论坛取消了,当时还挺遗憾。没想到这周五又举行,特别高兴,也特别期待。”

下午1点半,论坛在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幽默的开场白中开始。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走上讲台。他说,他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人欣赏经典音乐的人能够像喝酒的人一样多。

周海宏首先从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讲起,展开了第一个话题:音乐何需懂?通过幽默的讲解,他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第一个观点——音乐何需懂?

周海宏给了同学们不同的音乐场景,让大家猜猜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同学们一一猜对。“看来研究生院的同学们,音乐素养不错”。周海宏会心一笑。

记者旁边的一位同学小声地说道:“有道理,比如有时候累了,听听音乐,你听着舒服就行了,管它理解的正确还是错误。”

接下来,周海宏话锋一转,开始了下一个话题:如何懂音乐?“如果这个讲座上半场是为了帮助大家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引领大家进入艺术殿堂的话,那么下半场就是告诉大家,进入大门以后,你会发现音乐的美妙,会发现生活当中音乐有多么的重要。”周海宏说。

周海宏通过现场播放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与同学们互动,让同学们在亲自聆听音乐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之美,更加意识到音乐的作用。

那么,艺术对人类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周海宏从自己一个学生从小就被家长指定各种教育计划讲起,谈到了“感性素质”对于体验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如果一个人的感性素质低,他就不会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能发现生活之美。”周海宏说。

因此,在他看来,我们的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将来有没有社会地位、金钱和名声,而且还要关心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的生命质量怎么样?”

周海宏通过举苹果公司等各种例子给大家展示了“感性素质”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艺术教育的根本作用是对“感性素质”的培养。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功能——美化生活,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和发展。

周海宏呼吁,全社会都应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当我们经济如此发达、科技如此进步,但全民素质仍然处在低水平的状态时,和谐社会、创新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没有幸福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周海宏最后表示。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周海宏一一耐心回答。在回答中国科学报记者的提问——如何评价家长投入大量财力、精力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的现象时,周海宏语重心长地指出:“我曾经送过很多家长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每个孩子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坚持学到初三。第二句话,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乐器。第三句话,学琴不要学成了,学一门技术,恨一门艺术。”

他强调,要把“成名”、“成星”交给机遇,把“成家”交给天赋,音乐应该为孩子的童年增添色彩。

报告会结束之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来自资环学院的武同学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教授讲的科学与艺术关系的那一部分。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割裂的,但是现在的教育的确是有些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中科院,主要是搞科学,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艺术。记得有一次上《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老师给我们看一幅处理的图像,当时老师就给我们讲图像处理的时候在保证正确的同时要尽量美观,要弄成一幅艺术品,讲究美观。当时也没太在意,现在想想的确很有道理。以后我也要注意加强‘感性素质’的培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教授讲解提高‘感性素质’,享受生活,关心生活质量那一部分。讲解这一部分时,朱德庸的那个《一无所有》漫画让我深有感触。最近正好心情不太好,可能就是有点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吧!听了这个讲座,我觉得主要是自己不够感性,不会去体味幸福。也许就是周教授所说的感觉麻木吧!很多时候都是以有用作为自己学习某一个课程或者技术的出发点,很少去考虑自己的兴趣,所以生活才会越来越单调啊!感觉听了这个讲座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庆幸听到这个讲座不是太晚!”来自人文学院的朱同学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