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子俞鸿获得博士学位,父亲俞老先生显得很自豪。俞老先生是山东大学的教授,女儿也是某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儿子今天毕业选择了留在中科院计算所。
 
“我从来不限制孩子做什么,他想做什么我们都全力支持,我觉得他和姐姐能有今天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一家三教授,我为儿子自豪。”他说。
 
提起儿子,俞妈妈也是一脸自豪:“他从小就特别爱钻研,特别严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
 
相对于爸妈的健谈,来自计算所的俞鸿则显得有点低调:“感谢父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其中孕育的深厚感情不掩于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7月6日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年一度的学位授予仪式,千余名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朋好友齐聚玉泉路园区礼堂,共庆这一激动的时刻。
 
张明和陈方是高能物理所今年的毕业生,在谈到自己的毕业感言时,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在中科院读书很值”,张明选择了留所工作,陈方则去了一家著名央企,“未来应该更美好”他们说。
 
“在高能所这五年,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他很严格,每每我觉得自己的计算结果可信度还可以时,他总是要求我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计算至完美,所以,现在能够顺利毕业,能够拥有这么不错的工作,离不开导师的教导”,陈方最后深情地说。(应受访者要求,张明和陈方为化名。)
 
 

2008年7月6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玉泉路园区隆重举行2008年度学位授予仪式。在毕业典礼现场,有很多毕业生,有很多学生家属,也有很多是和这些学生相处几年的老师。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和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周桔博士聊天。
 
“毕业典礼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对我们老师而言,看到学生毕业,心情却真的很复杂。一方面,我们真的为他们高兴;另一方面,难免也有些舍不得”,王老师说,“这些学生经历了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3—5年,经历了这样一个‘蝉蜕’的过程,才有了今天。相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意义。”
 
“我们团队里有个学生,今年找了个相当好的工作,看到他们,我们真觉得很欣慰”,说到这些,王老师的眼圈有些微微发红,“对我们老师而言,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是从一个团队走出去的,只要看到他们有了美好的前途,我们就感到很高兴,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问到老师的名字和职务,老师笑而不答,她说,“我在研究生院读硕士、读博士,之后在这边工作,算是研究生院里比较有代表的一类老师,我就是这一类人而已,所以你们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
 
 

“我在四川映秀镇参与抗震救灾的,今天特地赶过来参加儿子的学位授予仪式”,工程热物理所陈策博士的父亲一脸的自豪。陈妈妈也是一脸灿烂的笑,“我们都很忙,但这是儿子的大事,我们都很重视,当时他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们没能参加他的典礼,一直觉得有些遗憾。”
 
陈策的父亲从四川地震灾区赶来,她的母亲从家乡山东赶来,还有他的爱人、他的小姨、他的姑父总共9位家人来参加这一人生的“仪式”。被这么多家人簇拥的陈策相当开心,他说,“我今天是特别特别地高兴,因为获得了学位,也因为有这么多家人的祝福。”
 
 

7月3日,武汉教育基地召开2008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教育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由武汉分院副院长袁志明主持。会议总结了2007-2008学年教学工作,讨论了2008-2009学年教学相关问题。这是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
 
与会代表听取了教育基地办公室关于2007-2008学年基地教学工作汇报及相关分析总结,结合基地已开展的教学工作,围绕基地各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认为,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武汉教育基地近几年在研究生学位公共课及生命学科专业基础课、精品课教学与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学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迈进。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必须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各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和指导教师的力量,考虑培养单位和导师的需求,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开设实用的课程及讲座。经过讨论,代表们对下一学年教育基地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部分课程的实施办法形成了较一致的意见。
 
教育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学决策咨询机构,在以往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本次会议,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对教育基地下一学年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及要求,教育基地各项教学教学准备工作将在此基础上陆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