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黄俐】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新疆生地所2006年度新增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博士点授权点。此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通过新增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点64个,其中,博士培养点39个,硕士培养点25个。

    该所围绕本单位的创新战略,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已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硕士授权点9个: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目前有博士生68人,硕士生156人,预计06年招收博士30人,硕士60人。

    新疆生地所坚持走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道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运用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并采用现代技术和综合分析方法对本专业进行研究的研究生为目标,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进取、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身心健康,具有适应野外艰苦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承担任务能力的研究生。面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生地所为新疆和西北地区及各研究单位输送了大批活跃在科研前线的人才。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科技是龙头,人才是关键。随着高科技含量发展项目的快速增加,必然带动西部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人才靠引进,更要靠培养,这就给西部地区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创新是研究所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高层次人才学科点的逐渐增加,为研究生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更有利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风华正茂、创新进取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将拥有更多的机遇,为研究所的知识创新工作、为新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疆生地所研究生会网络宣传部)

     【新闻网讯】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届第6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3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申报的64个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点,其中39个博士培养点,25个硕士培养点。

    2005年10月,研究生院学位办启动2006年度培养点增列申报审核工作。全院共有38个培养单位申报了51个博士培养点、30个硕士培养点,涉及7个学科门类,覆盖了41个二级学科。其中,生物、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申报的培养点数量比较多。

    2006年首次将已有的自主设置的学科纳入到培养点增列工作中,由各培养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出申请,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引入自我评估,撤销备案的机制,鼓励各培养单位进行自我评估,对已经不具备条件的培养点,实行撤销备案,根据自身学科发展需要作出适时调整。上海药物所提出了撤销有机化学博士培养点的申请,并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备案。

    在评审过程中,实行“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学科评议组评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表决定”三个阶段的评审机制,保证学科建设的严肃、客观、公正。本次共聘请了112位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坚持“健全评审机制、严格把关、自我评估、适时调整、能上能下”的原则,从学科建设方面来保证我院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

    通过开展培养点增列工作,紧密配合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满足各培养单位科研与战略发展需要并充分发挥其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和力量,调整和优化了我院学科专业,促进了我院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新闻网讯 记者戴岳】4月10日~11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举行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今年共有31名考生参加复试,他们参加了试验技能考试、面试、体检等各项严格的考核。病毒所是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第一批有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设有微生物学博士专业一个,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硕士专业。现有指导老师30余名,在读研究生190余名。该所2006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8人,其中已接受推免生18人。

    10日下午,全体考生首先在报考导师实验室进行试验技能的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平板划线,提取质粒DNA等实验基本操作。11日上午,病毒所胡志红、袁志明、陈新文、陈士云等二十余名研究生导师作为评委参加了复试中的面试环节。

    近年来,在所党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部、相关部门以及研究生导师积极探索、精诚合作,研究生奋发学习、锐意创新,使得该所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健康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所表示,将继续加大研究生招生的管理力度,为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而不断完善制度、改进措施,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把好第一关。


     2006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2006年院工作会议期间,接受了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访谈录”的专题采访。在访谈中,白院长强调了研究生院应该承担的使命、责任以及在创新工程三期中的工作重点,介绍了我院在改革招考方式、实施成本分担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也谈到了作为导师的责任和对研究生的建议与期望。

  研究生院要承担起历史使命,成为“三个中心”

    记者:您怎么看待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院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科院创新工程三期的推进中,应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和责任?

    白院长:在正在召开的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我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规划纲要》中明确写进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中科院的要求“四个一流”,即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而且胡锦涛总书记当时的原话是“更要出一流的人才”,所以,培育一流的人才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历史使命。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次院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中,我们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结合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发挥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教育紧密结合的优势,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宗旨,完善研究生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在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中,研究生院要发挥对除中国科大外的全院研究生教育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作用,成为教学中心、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研究生院在三期创新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统一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我院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课程,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综合的知识基础。

    同时,研究生院还要充分发挥“两段式”培养机制的优势,促进各研究所和研究生院更紧密地结合。例如,鼓励和支持各研究所和分院领导在研究生院担任一些兼职,为落实“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提供组织保障;此外,研究生院还要促进全院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建设。

    在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中,研究生院的工作将会非常繁重。研究生院更名成立5年以来,在院党组的关怀下,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四个一流”的要求、与知识创新工程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希望能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中迅速缩小。研究生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找出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承担起研究生院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由您牵头的“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组”已经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工作,您能否首先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白院长:根据院党组的部署,我院在2005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中科院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立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组,5个小组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赴全院有关培养单位进行调研,又召开了4次研究组全体会议,完成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向院党组提交了《促进科研教育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院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我院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提出了推进我院教育事业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这些报告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将用于指导日后我院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同时一些内容也已经被吸纳到研究生院创新三期建设的规划当中。

  各培养单位须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记者:我院目前有100多家研究生培养单位,您认为对科研机构来说,如何更好地处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生教育” 在研究所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

    白院长:对于大学而言,她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结合。对中科院这样的国家科研机构来说,则要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人才。同时要根据我院的科技布局,及时调整教育布局,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各个研究所是我院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主体。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充分发挥研究所的作用。各所的领导班子必须要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也要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到党政班子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规范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研究所要加强研究生导师和专兼职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落实有关制度和工作条例,强化导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和职责要求,定期进行导师的经验交流和表彰,使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除此之外,各个培养单位的领导班子也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干部的培养。现在全院教育干部的比例还是偏小,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院近年来研究生数量增长很快,如果讲大数,目前中科院在职在岗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队伍、离退休人员比例大致是1:1:1。目前,全院在读研究生有三万多人,因此也要适应规模的增长,相应加强专职教育管理干部的队伍建设。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着力开展四方面工作

    记者:在创新工程三期中,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将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方面转移。我们将有哪些新的举措,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白院长:根据创新工程的需要,研究生院更名成立5年间招生规模大约是以每年22%的速度递增,现在已经开始稳定规模,我院2006年的招生规模与2005年的招生规模已经基本持平。这是我们由扩大规模向提升质量转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要努力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培养体系、管理体系、监督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体系。它涉及到课程、论文研究、导师、支撑条件和文化氛围等。从我们历年的生源质量来看,应当说是在稳步提高。在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之上,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措施。所以,首先在观念上,无论是研究生院还是各个培养单位,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本身,必须明确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其次,我们必须做好课程教学与论文研究的统筹安排,重点提高博士论文的质量要求,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我们要健全课程教学,健全研究生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撑体系。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以来,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园文化的氛围较开始阶段浓厚了许多。各种讲座、书法艺术类比赛、科苑星空BBS,都给校园增色不少;还有我们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经过几年努力,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第四,要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化管理,探索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最后,要建立起新的招生考录制度和三助制度。三助制度,我院提出的很早,但实际上落实不是很理想。

    第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我们要在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实验室实习、学术讨论、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评审等各环节建立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为分流、淘汰机制的建立打下科学有效、公正公开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激励研究生们努力向上的竞争机制。

    第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这方面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招生录取质量、学位课质量、论文质量、导师质量、学位授予质量五个方面的监督上,其过程要体现法制性、民主性与服务性,要有制度的保证,要有师生的参与,要能真正服务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第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反馈体系。上述几个体系的效果,我们需要有有效的渠道反馈回来,以便根据反馈的信息改进工作。这种反馈应当是一种多信号的反馈。比如开展教育评估,就要公布评估结果,要建立表彰激励的机制,并且要和资源配置包括经费、招生指标、学位点增设、学位授予等挂钩,要和研究所的整体评估相挂钩。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成为知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之一。

    中科院将逐步推进招生、学制等方面的改革

    记者: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正在酝酿或尝试在招考方式、弹性学制、成本分担等方面的改革。您能否谈谈我院在这些方面的考虑?

    白院长:关于招考方式的改革。可以说,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录制度源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现在确实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招考管理及指标配置的高度行政集权化,考试科目的刻板性及内容的离散性,录取中重分数、轻能力,轻视专家意见,考录中的人才综合选拔标准失衡等等。我院在招考方式上也将进行一些改革,比如说要扩大导师选择和面试在录取中的权重,要建立起一种机制,杜绝社会上不正之风对录取的干扰,确保在能力面前人人机会平等。还有,要改革考试科目。除外语、数学、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考试外,还要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试,并加大面试的权重。在面试中着重考核学生逻辑思维、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性及进取心等。还有一点也可以考虑,目前是在学生入学时就确定导师,“一次录取定终生”,能否考虑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导师、学生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再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国外有些学校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通过试点,再根据试点情况考虑推行这种做法的可能性。

    还有弹性学制的问题。在培养制度上中科院是“两段式”培养模式,希望实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硕士可以规定最低和最高的毕业年限,鼓励硕博连读和跨学科选修课程,鼓励前沿风险选题和交叉学科选题;博士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缩短或延长学习时间,过去也有这种情况。实行弹性学制的现实困难在于住房问题,因为住房紧张,人不走那么就无法腾出住房给其他新生。随着我们园区建设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不受住房等硬件的约束,我们的弹性学制就可以搞得更灵活。

    关于成本分担的问题。因为以前中科院并没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培养研究生的很多费用已经由课题组、导师承担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我院的研究生培养早已实施了成本分担,但是学生自己并没交钱。我想在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之前,我院不会对研究生收取学费。并且,我们还要把研究生“三助制度”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要把研究所和导师给学生的补助由“暗补”变为“明补”。除了国家规定的助学金奖学金,导师给学生的津贴,是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作为助研、助教和助管应得的报酬。应该以合同的方式,把学生、导师、课题组、研究所、中科院等各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导师要坚持育人为先,要善于和研究生交朋友

    记者:您这些年在从事科技宏观管理的同时,也还一直坚持纳米科学的研究,并亲自指导了多位出色的研究生。能否谈谈您指导研究生的经验?

    白院长:我看到研究生院出了一些书,介绍优秀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学习。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科学生涯的重要一站,选择从事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研究生这个阶段的影响很大。现在的研究生都很上进,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自信、自尊,但有时候也会有一点自赏、自傲。怎么让他们的优秀品格和个性得以正确发挥,如何让这些热血青年得到科学研究方面的真才实学、锤炼为人处事的优良品行,为未来人生铺平道路,是我们每一位导师的职责。作为导师要教书育人,不能仅仅在科研上作出指导,而是要育人为先。

    就个人来讲,我从未将自己的学生当成劳动力,认为学生来了就是为我干活的。我认为,导师应当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引导研究生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即要有理想,有追求。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它在人生旅途上具有重要作用。目标使我们工作积极向上,看清自己的使命,目标使我们善于把握自己,面对现实。合理的阶段目标使我们永远有动力,长远目标使我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研究生,就要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做好定位,使其学会浏览科学前沿领域,把握科学脉搏,抓住科学机遇。同时,作为导师要鼓励研究生正确处理科研热点与个人特长的关系,最好能将个人兴趣、个人特长和科研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我的学生如果在科研工作中对别的科学领域发生了兴趣,我一般都会鼓励他们,支持他们更多地进行自由探索。

    其次,要指导研究生对论文目标和研究范畴进行适当的选择。我在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目标和论文题目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到他的相关基础、个人能力和时限性。作为导师,有时候会希望给学生一个创新性很强的课题,但是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的考虑,比如课题完不成、写不出论文、不能按期毕业等。所以,导师选题的时候要兼顾几个方面。在研究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扎实地训练,使他们在知识的积累和成果的产出方面都有进展。如果可以,要尽量指导他们做出有深度的工作,取得有水平的成果,而且这个成果一定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和研究生交朋友。导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关爱研究生,以自己的言行为研究生做出表率。共同的科学追求为导师和研究生创造了缘分,在科学探索的生涯中师生的友谊将会永存。我的一些学生无论是已经毕业了10年、15年,虽然只是共同相处了3到5年,许多人还是在国外,但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他们回国经常看看我,我去国外时也看看他们。我觉得作为导师最亲切、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师生关系,而且也应该有一种朋友间的情谊。

    研究生要强化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培养,积极参与自主创新

    记者:您认为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白院长:我认为,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应该有意识地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首先是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生学习不能满足于教科书或者传统知识,而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反复理解新的知识,注意学习他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勤于思考,要善于总结和比较。要主动发现科学问题,我院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所以要注重凝练科学问题、分析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有就是基本技能的培养。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除少部分理论研究外,自然科学研究很多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所以研究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学习新技能,注意基本技能的积累。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借鉴和使用先进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无疑会对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所帮助,因为很多创新成果都是由于采用了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得到的。但是研究生学习的时间比较短,在学习先进技术方面一定要抓住机会,花大力气去钻研,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

    记者:您认为研究生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自主创新?

    白院长:自主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生命。现在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受传统学术思想影响较小,正是出新思想、新成果的最佳年龄阶段。在充分借鉴现有经验、大胆创新、深入探索的基础上,研究生是可以做出开创性成绩的。据对10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显示,虽然他们获奖年龄不一,但做出重要创新贡献的平均年龄为36岁;而且他们当中有不少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就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

    所以,中科院的研究生既要敢于研究新的理论、学习新的技术,也要注重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常常是理论创新的前奏。研究生要主动加强与优秀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的交流,要敢于和成功者接触,学习他们的科研精神和成功经验。

    希望同学们加强学术交流、正确看待成败得失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对广大学生的期望和建议?

    白院长:对于现在的研究生们,我想,首先是要加强学术交流。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新的理论和新的观念,不应该是简单地埋头自学,还要善于交流。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热点问题的讨论,主动与周围科学家及导师、同事、同学进行交流碰撞,有利于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也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

    对中科院的研究生来说,在求学期间都会有很多机会聆听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这个时候不要仅仅是被动地听,或者是不很感兴趣地听,而要主动地、积极地去交流,要启动自己的思维,要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策略、演讲风格。以前中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总怕问题提得浅薄了丢面子或者外语不好被人笑话。现在情况好了很多。事实上敢于提问、勇于交流非常重要。

    作为研究生,不仅要尽量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作学术报告。通过作报告,整理、准备、表述的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现在我发现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很强,时间控制得也很好,这都是平时积累锻炼的结果。但有的学生表现得就差一些,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很好的表述出来。这种能力,求学期间就应该注意培养,在同学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有,希望同学们学会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研究生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切勿自傲,更不能自负。如果盲目自大,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就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往往会成为前进的包袱。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要认真地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要善于反思,敢于认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战胜逆境,重新开始,让失败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挫折和失败现在可能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上,可能会更多地也体现在其它方面,如恋爱问题,家庭问题、前途问题等等。现在的研究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给予的关爱比较多,很少碰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上容易激动、抑郁,近年来也有一些极端事件发生。在这方面,院党组、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都开展了一些工作,加强了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方面的辅导。导师和教育干部也要多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多做工作。对研究生本身来说,在理性应对挫折方面应当有更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情商占的比重也很大,情商中就包括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应变的能力、战胜自我的能力、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等等。所以,我希望研究生们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在工作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战胜自我、战胜逆境、重新开始。

    最后,我还要谈一个你们没有问到但我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我院以往的研究生没有任何就业压力,我们也没有一个指导研究生就业的恰当的体制和机制,基本靠研究生自身去寻找工作。但是随着连续几年扩招,我院研究生的数量大大增加,加上社会的大环境,这一问题在近年来开始有所显现。现在虽然研究生院和许多研究所已经开始加强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我们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使得学生有所选择,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和择业的指导和引导。

    与此同时,在将来的招生工作中,招生名额的调整可能要与学科领域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某种程度的挂钩。不能说因为有课题需要,因为有经费支持就大量招生,而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考虑得却很少,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培养的研究生有90%以上甚至要向院外系统输送,所以希望各培养单位和导师在考虑招生计划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就业问题。

    (本文由贾宝余,魏沛采写,经白春礼院长本人审阅。)

  查看“研究生教育访谈”专题文章请进>>> >>>

     【新闻网讯 赵玮】日前,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志愿者们在玉泉园区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为儿童村义卖的爱心活动。

    有点天公不作美的样子,大清早太阳就懒懒的躲在云层的后面,在八九点钟的时候稍稍露了露脸,又害羞的藏了起来。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志愿者们一直盼望的热情,大家都早早就来到了约定场地(餐厅前路边),开始忙着安桌扎椅,准备开张,大家把各种各样可爱的玩具一件件整理上桌,并且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了几件自己觉得“畅销”的玩具,装点自己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研究生院的同学们也都热情高涨,大家早就看到了通知,有好多同学早早就来到了卖场,玩具尚未摆上桌,就已经围了好多热心的同学,在献上爱心的同时,也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很是来了个“开门红”,等到正式把所有的玩具都摆好的时候,有好多同学都已经收获了不少的好东东,满意而归了,帅帅的gg看着身边漂漂的mm,把玩着手中可爱的玩具,心里也乐开了花,看,笑容都堆在脸上呢!

    为了防止混乱,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分组,专人收钱记账。十一点的时候吃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也迎来了我们“义卖生意”的第二个高峰,一帮mm集体出行,各人选着自己喜欢的小玩具,最后人手一件,好像谁不买都不行了。当然也不乏有gg倾囊相助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男士的慷慨,几乎都是“一见钟情”,爱心奉献毫不含糊,也有的是为了讨mm欢心哦!不过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心里的目标都是相同的----献出一份爱心。

    也有些同学是在饭后光临的,不过就难免有些遗憾了噢。

    “这个大手还有没有其它颜色的?”

    “不好意思,都被人买走了,只剩那一个了。”

    “噢……”

    “还有没有小狗?”

    “不好意思,这边已经没有了,你看一下那边还有没?”…………

    光临我们“生意”的除了同学们,还有一些热心的老师和居民。有的是和小孩子一起来的,我觉得对有些小孩子来说以这种形式出现的玩具要比在玩具店里看到的更具有吸引力,也许他们不懂得活动的实质意义,可是他们的父母也许在让孩子挑选玩具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什么。也有年龄长一些的老大爷给他的孙子、孙女选玩具的;还有的人在买东西的同时也捐赠一部分钱;有位大姐说我买了这个玩具,然后再把他捐给儿童村的孩子们吧……随着一件件物品的卖出,大家的干劲又增加了不少,每个人在拿走喜欢的东西时,志愿者们都不忘说一声“谢谢您!”。虽然天气不是太好,可此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暖融融的,大家都被这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爱意所感染。

    学习用品的那边“生意”也很红火,主要有笔记本、皮本子,圆珠笔、笔芯、笔袋等,价钱要比超市便宜得多,如果你不是很喜欢玩具,那这边你肯定会掏一下腰包了,关键在于的不一定是图便宜,而是那份爱心,在最后将要收场的时候,有位水保所的男同学一并拿走了12支中性笔。笔袋和中性笔芯也全部售光,最后的成绩也是很显著的。

    收场时还没有售出的玩具,志愿者们自愿将一部分买下了。最后结算一个中午的销售总额竟然达到了一千三百多元,大家在为自己的工作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都惊讶于集体力量的强大,也许我们每个人所能做得并不多,可是如果大家都来参与,结果就会令每个人惊叹。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小小的溪流,只要流向同一个方向,就能汇成汪洋大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栽下一棵小小树苗,即使荒山也可披满绿装……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谢今天所有献爱心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好心人对儿童村的帮助;感谢大家对志愿者协会工作的支持!相信有大家的积极参与,社会将是一个其乐融融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