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吴旗韬】4月18日上午,教学楼719教室挤满了来自各个学院的同学,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李栓科社长兼主编在这里为同学做了一场题为“荒原我独行”的精彩报告。

    “虽然我现在是做杂志的,但是我和大家一样,研究的都是地理,大家是同行呀。”李老师开场的一句话顿时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接着李老师便从自己的与地理的经历开始谈起。在1997年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前,10年里,李老师主要从事南极(4年)、北极(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每年在野外的时间都要超过3个月,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在南极—一年半。

    李栓科用自己在研究中拍摄的精美照片放给大家欣赏,他还不时感慨:“地球的三极都曾经留下了我的足迹,那里壮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时刻体会到地理的魅力。”聆听李老师讲他与帝企鹅的邂逅,目睹冰火交融的圣景,还有只有在高原才有机会看到的冰瀑布,无不让在座的同学兴致昂然。

    在谈到自己对地理的认识的时候,李栓科表示,最想向大家传达的就是自己对于地理的认识,自己所体会到的地理的魅力。“我们国家的地理其实历很悠久,最初关于地理的概念应该是起源于老祖宗的风水,我们不能说风水就一定是迷信,毕竟它里面包含有最初的地理思辩和地理哲学,所以地理学是平民化的。” 李老师还讲,地理强调综合性和差异性,李老师举了两个简单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当沙尘暴来临的时候,很多媒体都把沙尘暴说得一无是处,但实际上,沙尘暴的贡献很大,没有沙尘暴,海洋就会崩溃。众所周知,在海洋的生态系统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但海洋里的淤泥不足一般的泥,足有营养的矿物质,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沙尘暴带过来的,另外,如果没有沙尘暴就没有西北高原,也就没有长江下游的鱼米之乡。李老师同时还举了一个关于植树造林与沙漠化的例子。人类不应该盲目地植树造林,很多地区沙漠化的过程,恰恰是因为人类植树造林引起的。如果一个地区有足够的降水,那么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家园的可行性方法。但是如果不具备这种降水条件,那么盲目植树只会加速破坏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试想要把沙漠变成绿洲,种出很多树种,这根本足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这种做法只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恶化。”

    李栓科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社长兼主编,也不忘记向大家介绍自己出版的杂志,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团队,还有杂志的选择侧重,制作形式,体制控制等方面,使大家对《中国国家地理》了解更进了一步。“欢迎大家以后有兴趣的话,加入我们的队伍”,李栓科最后鼓励大家。

    据悉,本次讲座由地学院607班举办,是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的地球周活动之一,本周还有众多的地球周活动将陆续举行。

【新闻网讯】新加坡理工学院张耀仁(Chong Yaw Ren)等12名本科生,在生态中心经过为期五周的紧张实习生活,于4月12日圆满结束,顺利返回狮城。 3月7日,在新加坡理工学院贺老师(Ho Thiam Aik)带领下,12名学生抵达北京。入所后,实习生们首先了解了生态中心的概况、科研教学情况及研究所发展历程,参观了园区和图书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室,并接受了安全教育和实习期间纪律规定。 12名新加坡实习生分别在4个研究室的8个研究组工作和学习,各研究组均为他们配备了指导教师。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经过5周的短暂培训,较快地熟悉了研究室的工作环境,圆满完成了实习工作计划。在与导师和同学的朝夕相处中,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更耳濡目染了中国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为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开拓了视野。实习结束后,导师为他们做了客观的实习鉴定,并且和他们合影留念,为他们隆重送行。 实习生们深有体会地讲:感谢生态中心提供这样难得的机会。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了解了北京,更了解了中国科学院。我们不但认识了严谨治学的导师,还交了很多热情真诚的朋友,建立了与中国长久的联系。研究组里的导师和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这些具有良好英语表达能力的实习生给研究组的学术交流带来了生机,双方互动的结果构成了取长补短、双赢的局面。 生态中心人事教育处供稿

     编者按: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进入复试阶段。目前全国约40万考生正在走进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参加复试,接受最后的选择,在这支队伍中,包括报考中国科学院各培养单位的万余名考生。今年与以往不同,在复试工作开始之前,教育部召开了2006年度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教育部首次出台的复试工作专项文件,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在推进复试工作科学性、公平性方面都向前迈出了重大的步伐。中科院各培养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组织了复试工作。

 
    此前,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就研究生招考曾发表谈话:扩大导师选择和面试在录取中的权重,杜绝社会上不正之风对录取的干扰,确保在能力面前人人机会平,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试,并加大面试的权重。在面试中着重考核学生逻辑思维、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性及进取心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核心,就在于研究生的招录,将扩大面试权重、注重素质考核。在本文中,作者记述了她所观察到的复试工作,以及考生、导师及工作人员在此期间的心理和工作状态。


    “我的分数不是很低,360多分吧,基础也挺扎实的,只要面试时充满信心,积极回答各位导师的问题,脑子转得灵活点,应该没多大问题。”

    “我相信工程热物理所会像它说的那样,在最终录取时以复试成绩的排名为主,初试成绩不是说原则上不带入复试么?只有在复试总分难以取舍的情况下才起作用,这种情况太少了。只要在综合口试时人人平等,我还是有信心通过这场复试的……”

      ……

    4月13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级统考研究生复试的口试工作全面展开。上午9:00,英语口试开始;下午2:30综合口试也将拉开帏幕。同时,按照工程热物理所一贯政策,为保证复试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在全部复试结束后的1小时内,综合各部分考试结果,即体检、外语口试、专业笔试、专业面试、综合口试和思想政治品德考察五项,给出了最终录取结果,录取了20名学生,因差额复试未被录取的三人,也给出了相关的调剂信息,保证每位来复试的同学都得到一个最满意的答案。

    13日早上,不到8:30,几乎所有来参加复试的考生早早地就在指定的小礼堂集合了。刚进礼堂,空气中就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当工作人员把英语口试名单以及英语分组口试的信息告诉大家时,气氛变得更加凝固了。作为临时工作人员,我有义务让大家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由于我是去年考入工程热物理所的,对复试的这一套流程还比较清楚,他们立即围住我不放,问了一堆问题。大部分人对英语口试极为恐惧,觉得用英语交流太费劲了,而口试的三个阶段:自我介绍、听短文回答问题以及抽一个话题小组进行对话,都令他们痛苦不已。他们觉得,虽然下午的综合面试更加重要,但至少还是用中文回答,不像现在,英语水平都不高,这样的测试简直太折磨人了。由于之前的专业笔试可能不计总分的缘故,今天才是决定命运的一天,而早上的英语口试又是他们面临的第一大难关,紧张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只能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安慰他们,英语口试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痛苦,既然大部分水平都不怎么样,老师也很清楚中国学生的口语水平,因而分数不能相差太大。

    9点开始,第一组考生准时进行口试,我亲自把他们送到考场,叫他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放松是关键。其余的人都在休息室焦急等待着。20分钟过去了,他们才下来,第二组进去复试。第一组的三个人一进休息室,其余的人赶紧围过去,听他们讲述经历。几乎是哭丧着脸,一位男生说,他一进去就十分紧张,老师一开始问的还勉强听懂,答了几句,接下来读的那篇短文老师发音很清晰,每个词也听得很清,可是当读完也就全忘了,后来老师的问题自然也就没答出来,而最后小组的讨论,话题太虚了,说了几句,词不达意,浑浑噩噩,就这样出来了。“肯定挂了。”同组的另外2个女生也有同感。这无疑让现场的气氛更加凝重了。一组一组的,同学们相继出来了,气氛依旧是紧张,也许是真的没底,也许是受别人情绪影响,下午的综合面试更加重要,每个人都放不开,怎样的安慰也没用。他们还说,旁观者又怎知当局者心?那种焦虑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才过去一年,当年复试时的心情,真的已模糊了么?只是觉得,假如再来一次,我还会不会决定考研了呢?日趋激烈的竞争,考研体系的完善,让我对自己的实力以及考研的真正目的性有了怀疑。而所有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实力,才有可能在这场残酷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也就不会在乎英语口试是否难过,专业口试会被问倒。

    英语口试完了之后,对于下午的综合考试,很多人还是充满信心的。

    “我的分数不是很低,360多分吧,基础也挺扎实的,只要面试时充满信心,积极回答各位导师的问题,脑子转得灵活点,应该没多大问题。”一个考生如是说。

    “我相信工程热物理所会像它说的那样,在最终录取时以复试成绩的排名为主,初试成绩不是说原则上不带入复试么?只有在复试总分难以取舍的情况下才起作用,这种情况太少了。只要在综合口试时人人平等,我还是有信心通过这场复试的……”……

    其实我知道,几人欣喜几人愁,23录取20的比例,谁也不想作那其中的3个,可是,谁又能肯定自己就一定能考上?

    下午的综合口试2:30开始,2点才赶到礼堂,就差我了,老师已经把复试分组名单给大家了,班上几个同学也过来了,正在给师弟师妹们传授面试经验呢。2点开始,先是进行面试导师的培训。黄伟光所长宣读了面试相关规则。面试小组分两组,每组至少五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生导师等组成,同时还设小组长、工作人员各一名。聂超群研究员、吕清刚研究员分别任组长。黄所长一再强调,复试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展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综合口试试题大体围绕笔试中选作题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通过笔试和口试的对比,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考能力以及文献调研能力等方面知识,充分体现我所复试的特色。同时,导师们一定要注意到考生情绪及表现,当考生觉得问题难以回答时,尽可能更换问题,保证他们能迅速缓解紧张情绪。

    老师们各尽其责,一切准备就绪,最关键的综合考试终于到了。面试分2组同时进行,与上午的焦虑相比,相反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镇定多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与其怯弱,还不如勇敢地面对挑战,无论结果如何,全心付出也就够了吧。看到有些人释然地出来,我也就放心,不管怎样,对自己有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刚开始进去复试的几个同学面试比较久,排在后面的人都等不急了,过一会就来问我前面还有几个。

    两组的面试终于完了,最难熬的还是等待出结果的那半个多小时。大家坐立不安,除了等待,没有其他的事可做。问及复试结果,很多人心里依旧没底。“一进去太紧张了,很久才平静下来,老师问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东西,一开始的时候没理解意思,于是他们换了一个容易点的题,才答出来……”。“我总的表现一般,但是考分不高,本科学校也不好,还是怕老师刷。”当然也有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位考生说他进去之后就没有问太专业的知识,导师们和他聊了一下毕业设计,问他进所后想从事哪方面的科研活动,而且现场气氛一直很活跃,被录取问题应该不大。

    所里老师的办事效率还比较高,大概等了20分钟,同学们就被通知到会场去等待宣布录取结果。所有人坐好后,教育办公室的夏红德老师在简单地对今天进行工作总结后,宣布了结果。参加复试的23个人英语口语和总分都公布了,而录取的原则是以复试综合成绩为主,考生不会因初试和本科学校不好而收到影响。综合分数以百分计,75分以上的正好20人,达到了预先23人录取20人的差额复试结果。对于没有录取的三位考生,教育办的老师及时给予他们调剂信息,争取使每个参加复试的考生得到最满意的结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大家高兴地来,同样高兴的回去,给大家满意而公平的答案。”夏老师如是说。

    (本文作者:何晓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记者团成员,此次作为研究生复试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并为此次复试考生提供服务。)

    

     【新闻网讯  苟晨华】4月14日至16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在三堡学术基地举办了“清华大学第113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论坛。

    此次论坛以“节约能源,共建和谐”为主题,涉及热能工程、燃烧学、热工测量及动力流体机械等方面内容。清华大学热能系和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90余名博士生以及20余名博导参加了相关的探讨和交流。清华大学倪维斗院士到会与博士生亲切座谈,他认为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以及动力、化工、冶金各行业的优化集成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所肖云汉研究员、王岳副研究员到会作了特邀专家报告,受到与会老师、同学一致好评。在此次论坛中,参加论坛的我所16位博士生就各自研究成果作了学术报告,其中王照亮、苟晨华两位博士生获得了“清华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倪维斗院士代表论坛组委会向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本次论坛学术内容丰富,气氛良好,加强了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相近学科的共同进步,增强了博士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与会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这是一句来自英国《自然》杂志的评语。在国家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培养质量评估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整体培养实力和培养质量名列第一。他们究竟是怎样培养人才的?日前,记者采访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裴钢。

    在国家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培养质量评估中,作为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整体培养实力和培养质量名列第一。研究生们连连叩开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大门,并屡屡出席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裴钢院士多年来一直担任上海生科院院长一职,他认为,要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必须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坚持言传身教的作风

    裴钢介绍说,在过去的6~7年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完善了从入学考试到毕业考核的一系列措施,比如硕博连读、统一面试录取、轮转制度、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引入外部教师讲课、开设国际水平的课程等等,“研究生教育中不少改革措施是上海生科院先做起来的”。

    裴钢说,国立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的人才培养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更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尽管现在我们的学生也很多,过去老师带弟子的那种方法不可能完全适用,但是我们又不放弃学生和老师这种相互交流、很密切的关系,坚持手把手、言传身教的作风,有种师徒的味道,避免完全的大班授课,不是带很多的研究生。而且是在科研第一线上,真正使学生得到锻炼。”他认为这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特点。

    裴钢说,他们目前仍在不断探索。“比如说,研发研究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是光做基础研究做论文,也要做研发来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服务。”

    上海生科院也十分注重借鉴大学的经验。裴钢说:“我们成立了研究生工作委员会,这是跟大学学的。我们有1500余名研究生,类似一个小型的大学。研究生工作委员会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最高机构,党委直接领导,统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学术、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

    学生如果不合格 导师专业再好也不合格

    裴钢认为,作为一名导师,即便他本人在专业领域里做得很好,但如果指导的学生不能做很好的工作,那么这名导师也是不合格的。

    裴钢指导的博士后曾分别获得过“中国优秀博士后”、“中科院优秀博士后”、德国洪堡Fellowship、世界卫生组织Fellowship等荣誉;他指导的研究生中也有多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等各种奖励。作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认为研究生导师首先态度和理念要端正。“我们的学生是科研的生力军,如果没有学生的努力,那么实验室就得关门了,就不可能做出一流的工作。但同时学生不能完全单纯做实验,导师要对他进行培养。一方面要教他做好科研工作,一方面要让他在学术上有长进,而且在做人、科学素养、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裴钢还认为,在科研和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样的思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个体化的培养方法。学生是各式各样的,作为一个导师,对每个学生要非常关心和细心,“从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考虑,要换位思考,要经常想:假如我是学生,他是导师,怎么办?”

    做科研需要强烈的兴趣

    “首先,做科研是一个爱好,如果没有爱好,做科研是比较难受的,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体会。”裴钢认为,对研究生来说,首先要有非常强烈的“Motivation”(动机),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你喜欢科学,我建议你就努力去做,如果不喜欢,就没有必要做,不然将来也是很浮躁的。”他也很遗憾地指出:在国外,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的,不必每个人都过独木桥。在国内不同,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的期望而走上了这条路。他本身可能并不一定爱好这个,弹琴的不一定就喜欢弹琴,练体育的不一定就喜欢体育,搞科研的不一定就喜欢搞科研。“一些研究生读到最后都没有了动力,自己喜欢做和被期望着做或被迫做毕竟是不一样的。”

    裴钢说,如果有了从事科研的爱好和动机,就要永远不停地努力,要坚持不懈,要脚踏实地,锻炼好基本功。“我看到很多的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做不出好的工作,一个原因是没有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和追求,大事干不出来,小事不愿意干;另一个原因是尽管他愿意干,但是没有从小事情做起,没有掌握好基本功,眼高手低。”

    合作精神也是裴钢强调的一点,他说,科研是一项社会性活动、是团体活动,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做科学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没有胸襟,不会与别人合作,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他还认为,科学和艺术一样,永远要创新,总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裴钢还对很多研究生热衷于出国的现象发表了看法。“我曾看到很多的优秀研究生为出国而出国,放弃国内的良好条件而就读国外非常一般甚至很差的学校或专业,真是可惜啊。这就回到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如果你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了你自己的前途生计,不加选择到国外读学位也是一个选择。但是如果你真想做科学,这并不是好办法,因为在国内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做出一流的成果。”

    (来源:科学时报 2006-04-18 11:46:09 本报记者 肖洁 通讯员 贾宝余 吴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