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胡小强报道】金属所首届研究生数码摄影大赛近日揭晓,2004级博士生刘俊同学以一幅《春之声》摘得桂冠。2003级博士生张黎的《不夜的沈阳》、2003级博士生赵志刚德《秋之意》、2004级硕士生赵燕宁的《四姑娘山》分获二等奖,2003级硕士生汪川的《天之路》、2003级博士生张黎的《烟花绽放》、2004级博士生刘俊的《老乡》、2003级博士生赵志刚的《协调》、2003级硕士生汪川的《望》、2004级硕士生赵燕宁的《九寨风光》分获三等奖。获奖作品将在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大厦一楼大厅及研究生会网站http://www.gs.imr.ac.cn上展出。

    此次数码摄影大赛是金属所研究生会学习部为了丰富广大在读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联合研究生部、所团委和研究生会宣传部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的首次活动。大赛于2005年1月15日发起至3月10日止,共征集到作品38幅。参赛作品以反映同学们的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主要题材,内容涵盖自然风景、城市风貌、人物特征等各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大赛的评审首次采用网上评审(评审结果占60%)和“评审小组”评审(评审结果占40%)的方式最终评出。
组图

   【新闻网讯 谢勇报道】3月22日,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在玉泉路园区第二会议室会见了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简称IIE )总裁Allan E.Goodman博士与该协会驻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Keith Clemenger先生一行。参加会谈的还有研究生院院长助理石勇、国际合作处处长朱相彬和吴志功教授。

    会谈开始后,邓勇书记首先向Allan E.Goodman总裁转达了白春礼院长的问候,紧接着介绍了研究生院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我校作为1978年成立于中国最早的研究生院,近5年来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研究生院培养规模居国内第一,但是还需要在培养质量上迅速得到提高。因此,研究生院需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希望通过国际教育协会的协助,使研究生院师生获得更多的出国交流进修机会,学习更多的先进经验和知识。研究生院也希望成为国内一所最具有开放性的大学。

    Allan E.Goodman博士非常感谢邓勇书记的热情接待。他回忆起1978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曾向他详细询问过美国研究生培养、研究生院建设的问题,Goodman博士对此记忆犹新。Goodman博士对中科院研究生院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术自由氛围表示赞赏,表达了积极开展合作的愿望。他建议,双方可以尝试在富尔布莱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的框架内先实施一些小的项目,随着美国专家学者对研究生院了解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多的美国一流大学、一流教授和学生会被吸引到研究生院来。Keith Clemenger先生表示,协会将就合作项目于近期专门与国际合作处做进一步的磋商沟通。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成立于1947年,属于非赢利性的文化机构,目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机构之一。它总共经营着250多个项目,年经费为1.25亿美元,其赞助方包括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际发展署、能源部、世界银行等知名机构组织。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在中国的前身是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办事处。

   【新闻网讯  白冰 张勇报道322日下午,应武汉岩土所研究生部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岩土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白世伟研究员为研究生作了关于“两会”的专题报告。

  白世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自己作为在鄂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见闻和感受。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的责任重大,每年为了开好“两会”,他们得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提议方案,很多提案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次“两会”召开前期,白老师就广泛收集资料,还同其他在鄂政协委员一起切磋,针对湖北省情合力提议。他们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人民事业的满腔热情,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从心底油生对政协委员们的敬佩和崇敬。他还谈到,会议期间,中央主要领导和各个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均参与委员们的小组讨论,倾听大家的建议和呼声,与委员们真诚交流。这次政协会议不论从组织、安排、召开过程,还是委员们的后勤保障均考虑得非常周密、高效,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白老师就大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向同学们作了一一介绍。他首先介绍了《反分裂国家法》出台的背景、意义,指出该法的性质是争取和平,是维护祖国统一,顺应民意的法律;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指出党中央适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提法的重大意义。随后,他还就“社会公平”、“社会分配”、“平衡发展”、“三农”、“能源供求”、“科教评价体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些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将陆续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当谈到中央准备给予“中部崛起”战略予以切实的政策支持时,他鼓励研究生们以此为契机,努力学习,深入钻研,积极投身于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的建设中去,为中部崛起添砖加瓦。

白老师认为,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正向着“廉洁、高效、民主、亲民、法制”的方向迈进,我们的国家正走向积极健康发展的轨道,相信我们的国家今后会更好!社会形势会变得更好!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富强的社会。

  最后,白老师还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会场始终保持着热烈活跃的气氛。

  这次报告会是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学们纷纷反映,平时生活圈子比较小,视角比较狭窄,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关心不够,思考问题不够深刻。通过白老师的报告,扩大了视野,增强了责任感,收获非常大。

   
    【新闻网讯 史云峰报道】3月22日下午3时,在阶一六教室,《谁来养活中国》作者莱斯特·布朗作了主题为“Outgrowing the Earth: Food Security in an Age of Falling Water Tables and Rising Temperatures”(地球不堪重负:气温上升、水位下降时代的食物安全挑战)的演讲。

    在这次讲演中,布朗先生先从横向,即从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比,然后从纵向,即从几百年来中国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粮食产量相对比指出,按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现状计算,在未来的某时期,中国粮食问题将逐渐激化。

    如果中国人口达到美国人口的生活水平,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将是难以满足的,尤其是食物资源。而另一些因素,又将制约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限制因素是全球升温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温度升高不仅从作物生理上影响其产量,还将影响作物的生长环境,使地面蒸发量增加或引起更多的降雨,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地下水位对作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的情况是世界尤其是中国,正面对着巨大的水赤字,其原因是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对蓄水层的过量开采。布朗先生还指出,沙漠的侵吞、城市和交通建设正在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这更加剧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应早日将粮食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虽然布朗先生是用英文作讲演,但并没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讲演过程中,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布朗先生精彩的演讲,不断赢得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讲演完毕后,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布朗先生耐心地作了回答。

     【新闻网讯 贾宝余报道】3月18日下午,研究生院举办第35期“建设与发展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秦伯益以“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为题,为大家阐释了社会、学科和个人等不同层面的文理交融与多元并举问题。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主持论坛,研究生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余翔林教授为秦伯益院士赠送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研究生院副处,副高以上人员与会交流。

    秦伯益院士认为,在古代社会,文理结合是一种历史必然,其原因在于,古代社会知识积累有限,原本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别,大学问家可以在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如亚里士多德在哲、美、数、生、医等领域,沈括在天、数、地、医、植、政等领域,诺贝尔在电化、化工、炸药、机械、生、医、文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新的成就,他们往往精通一门,兼通它门;本业为主,旁及其它。

    “在现代社会,文理分立是发展的必要。” 秦伯益院士说,“十六七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自然科学越分越细,知识积累众多,分科教育的优势突出。但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语言减少了,同学科之间共同语言也少了,社会知识总量越来越多,个人知识面越来越窄,科技发展没有解决人生的苦乐,人心的善恶,现代社会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贫富差别,甚至出现了核威胁和多种高技术恐怖事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解决现代社会的这些问题要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努力。”

    “面向未来,文理交融是社会进步的必需。今天已经从小科学时代过渡到大科学时代,和谐有序的社会应该文理多元并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执政理念的成熟,是理性的决定,是得来不易的。解放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即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科学发展观的转移,两次转移的最终结果,就是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实现和谐社会。”

    秦伯益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促进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两个方面谈了他对学科层面的交融与并举的看法。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科学、健康、丰富,同时催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如环境经济学、教育技术学等等。就医学而言,从20世纪上半叶的“生物-医学模式”到20世纪下半叶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中贯穿其中的是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文精神发展的真实例子。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导航、奠基和决定作用。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用对用错全在拿剑的人,科学的负面影响是因人文精神的欠缺,要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联姻合作才能解决,人文素质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没有市场,就没有技术;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科学中心的出现都伴随思想解放运动而产生,现代科学总是和民主政治同步发展的,一部科技发展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史

    对于个人层面的交融与并举,秦伯益院士认为,社会的共性要求公民有基本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上2000多个行业,人才需要非常个性化,学校批量培养学生,无法做到个性教育,学校培养惟恐学生通不过考试,社会用人关心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时有脱节,学生求职不易,社会求才困难。面对这种实际,每个人最好要做到文理交融,并因势利导,合理定位,在大千世界中自然有适合我的位置。

    秦伯益院士最后说,新一届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矢志改革、奋发图强的决心和求真务实、亲民为民的作风为全国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涌现出一种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的人才格局。各类人才定能各得其所,施展才华,奋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各尽其才。

    秦伯益院士是江苏无锡人,1932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小儿科医学院药理系医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西药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医药组评委,国家计委“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讯》等编委。长期致力于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多次奖励。著有《新药评价概括》、《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漫说科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