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阶一六教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出现在“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讲台上,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有关会聚技术的讲座。此次讲座的人气极高,不仅因为解思深院士的个人魅力,吸引着大家注意力的还有“会聚技术”这个词。
在听众期待的目光中,解思深以一身朴素但是非常整洁的休闲装出现,面带微笑,徐徐走向讲台。年过七旬的解思深院士全程笔直站立着讲完全部内容。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会聚技术和可能的应用,首先产生的问题就是:会聚技术到底是什么?解思深给出的答案是——会聚技术又称“NBIC”,指的是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这门学科以认知为基础,在纳米层面上对于生物与信息问题进行探讨。
接下来,解思深向大家分别介绍了会聚技术在生活、军事、生物、信息的应用。在生活方面,PM2.5相关问题的解决就与会聚技术息息相关;在军事方面,美国开发出的“钢铁战士”是会聚技术综合应用的最佳实例之一;在生物方面,会聚问题给药物的特异性运输和新型疾病诊断技术的发明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信息学方面,会聚效应联系了应急联动和可视化语言。解思深游刃有余地讲完了这些学科跨度极大的话题,让在场同学对于交叉学科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解思深介绍的会聚技术与交叉学科激起了在场同学的科研探索热情,同时也给同学们心里留下了许多疑问。类似于会聚技术这样的交叉学科领域将是今后科学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科综合性极高的这样一门技术,仅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的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此时团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提问环节,同学就问道什么样的团队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解思深首先非常谦虚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难解答的问题。虽然一个团队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非常复杂,但是解思深着重强调了和谐,认为只有一个和谐的团队才有可能是一个非常优秀成功的团队。这句话博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一般而言,为了评价一个团队是否优秀,人们往往都试着从科研能力方面寻找答案,而解院士的一席话却告诉同学们,对于对于一个优秀的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重点,而不在于名气有多大。
讲座结束之后,解思深继续在教室与同学们亲切交流,解答同学们的有关问题。
主讲人简介:
解思深,男,1942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东青岛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至1978年在宁夏钢铁厂任技术员,1984年至198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做博士后,1986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解思深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从2005年5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
6月1日,我国著名的国际战略学和国家安全学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为同学们带来了“周边安全环境和软实力建设”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是国科大本科生“形式与政策”课程的第二讲。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罗援少将从“南海问题”和“中日关系”等热点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周边的安全环境,并从“黄岩岛”和“仁爱礁”等南海问题的处理解决,以及钓鱼岛问题所关涉的中日双方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出发,阐发了他的积极防御的自卫性国防主张,并认为虽然和平协商是解决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等领土纷争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过硬的国防实力更是解决纷争的重要后盾。
罗援少将主张除了加强我国的国防硬实力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防的“软实力”建设,即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以更为完整的面貌,通过宣传先烈的英雄事迹等手段,向国民展现解放军战士的英武军魂。罗援现场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蒋庆泉以及长津湖战役等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为英雄前辈的感人事迹而热血澎湃。
在现场提问环节,罗援给国科大学子三段寄语:“第一段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就是要有信心、有志向、有抱负;第二段是‘天道酬勤,勤以补拙’。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你勤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去做,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三段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这也就是说,你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了。”
讲座从19:00持续到22:00,无论是选修本门课程的本科生,还是闻讯前来旁听的研究生,都一直保持高度热情,并不时对罗援少将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生物专业本科生何慧卉同学说:“虽然平常对于军事关注不是很多,但是听了这场讲座后,再看到相关的问题,就会有更理性的认识。”
据悉,国科大本科生“形式与政策”课将主要以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讲座的方式授课。此前,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张国祚已经为本科生讲授“形式与政策”课。在后续教学中,国科大还将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沈春耀等国内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
5月28日,第四届中国MBA暨管理类专业学位招生经验分享论坛在湖北盛大举行。本届论坛以“共享招生成果 共对招生形势”为主题,是专业的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旨在分析中国商学院招生新形势、新政策,共享MBA项目和管理类专业学位招生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MBA中心副主任孙常波、副主任刘春晓应邀参加了本届论坛。
论坛现场公布了“中国管理类专业学位特色项目”评选活动结果。此次评选是从商学院和管理类专业学位项目的全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用数据说话,依托报考学员及教育类群体数据调查所得出的权威甄选活动。最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金融MBA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商学院最具特色项目”。
为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日成立了科教融合的三个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简称天文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简称工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简称公管学院)。
根据各学院的功能定位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国科大原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律系及科技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整建制调整至公管学院;原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科技管理学院、科技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的名称不再使用。
国科大天文学院将瞄准重大天文科学问题,凝聚国内外天文和相关学科的力量,形成“主干科学装置运行—重大成果产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链条有机衔接的科教融合新机制,铸造我国首屈一指的天文与空间科学教育的国际品牌。自2000年起,国家天文台就承担了国科大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研究生教育在2004年、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均获得国内天文学排名第一的成绩。
天文学院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天文学家、空间科学专家,其中包括13位两院院士、17位“杰青”。承办天文学院的责任单位拥有并开放运行着郭守敬望远镜LAMO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暗物质卫星DAMPE、南极昆仑站2.5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KDUST和5米口径太赫兹望远镜DATE5等我国几乎全部的天文观测装置、技术发展平台、高性能计算设施,它们将成为国科大教学、科研支撑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前期科研能力的高起点平台。
国科大工学院实行科教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为第一责任单位,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科大本部等单位参与承办。
国科大公管学院由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作为主承办单位,联合国科大科技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和法律系、科技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等单元,以及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共同组建。目标是创建“教育、科研、智库”功能三位一体的国际著名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5月26日下午,由国科大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国科大“院士大讲堂”系列讲座在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本学年“院士大讲堂”的第一位女院士,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
讲座伊始,张弥曼用几张富有年代感的照片向同学们介绍了女性考古研究者。“巾帼不让须眉”,地质考古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女科学家依旧能依靠自己的肩膀撑起古生物学研究的半边天。全颌鱼化石、原始龟类化石、翼龙胚胎化石、中华龙鸟化石……各类古生物化石将同学们带回到远古神秘时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化石?”张弥曼通过展示七鳃鳗化石和青藏高原鱼类化石的研究工作,向同学们阐释了化石在研究物种进化、环境、水系变迁和古高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讲座期间,张弥曼还讲述了自己如何与地质考古学结缘。她讲到高中时期是她性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在民族使命感和同学朋友的影响下,使得她从厌学贪玩、独立性差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独立进步的高中生。高中毕业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张弥曼放弃了原先心仪的外语或医学专业,毅然选择了地质学专业,后来被推荐到苏联、瑞典学习,开启了她精彩的地质考古与古鱼类研究的一生。
提问环节,张弥曼耐心中肯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在嘉宾提名簿上题词,她告诫即将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国科大学子“自由比权利重要,知识比金钱永恒,平凡比盛名可贵,执着比聪明难得”。
延伸阅读:
“院士大讲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与院士近距离接触并与之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探讨人生的机会,从而拓展同学们的眼界,为服务国家奠定宽厚的基石。聆听院士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言,丰富自身科研、创新知识,为国科大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5年5月5日,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的合作工作,他们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红山鸟类,并将其命名为“弥曼始今鸟”,以此感谢张弥曼院士长期以来对热河生物群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