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日,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堂异常热闹。任课教师王大洲教授开启了“大家说说心里话”环节,鼓励大家针对本门课程的看法畅所欲言。

同学纷纷发言,针对该门课程的设置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以必须开设,有的同学则从国人对待钓鱼岛事件的情绪阐发这门课应当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理性爱国。

有同学尖锐指出,学了这么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一些同学由开始的懵懂接受到后来的消极对待甚至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逆反心理,说明以前的课堂只是照本宣科、内容空洞、讲授枯燥,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进行细致、有条理的介绍。有的同学对这类课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学习不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倾听。有的同学认为,作为学生按照学校安排上课即可。有的同学则认为学生要有参与课堂的意识,老师有责任尽力开好课并为实现这门课的使命而尽力。

除此之外,大家还踊跃地讨论了关于人性、儒家和道家文化、国民素质培养、选举公平性等我国社会当下关注的问题,积极地表达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王大洲教授赞扬大家积极表达自己看法、反思政治课效果、提出改进政治课的建议,感谢同学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提出的建议。他指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伴随困惑,解决了困惑,就可以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同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遇到新问题,也会伴有困惑。我们身处学校,也有责任去思考与自己命运相关的社会发展。虽然我们在学校不能直接参与到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中去,但是可以基于对社会的认识,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直接参与社会做好准备

5月19日,第272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教学楼的009教室举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与国科大学子们分享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多年改革的成果、现状和未来。

盛洪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在场的同学们讲解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制度经济学学派的历史、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所获荣誉等。之后,他开始围绕“制度”这一概念进行仔细讲解,揭示了制度、行为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使用这一理论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轨迹。接下来他阐述了产权与合约的关系,并从法律制度的观点进行了解释,引出了经济学中著名的科斯定理以及现实生活中印证科斯定理的例子。随后,盛洪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华裔经济学者张五常的理论,通过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以及改革开放的例子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精彩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现场听众。

之后,盛洪还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同学们解释了中国现在的产权结构,并结合之前的讲解说明了中国采用现在这种制度的理由,包括包产到户的提出以及计划价格体系的消失。更进一步,将这一理论推广到分析世界历史的广阔视角,通过介绍英国以及奴隶制的变迁阐述合约以及制度经济学的实际效用。最后,盛洪简单介绍了合约变革理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取得的功效以及学术界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将其与法律变革的方式作了对比。

盛洪精彩而细致的讲解博得在场同学的连连掌声。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深刻思考,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与盛教授频频互动。讲座在盛洪的耐心解答中落幕。

盛洪,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等,著有《分工与交易》、《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等》。

 

                                    

5月17日,正值中科院第11届公众科学日,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全天对外开放,举行主题为“与科学家一起看雾霾”的科普活动。经过所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前期宣传,有来自北京中关村中学的师生、普通市民和媒体记者共计200余人前来参观。我所新成立的科普小组的志愿者们精心准备好了丰盛的科普大餐,组织公众分批次参观。

“雾霾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全球变暖的后果有哪些?”在展板陈列区,讲解员引导大家依次浏览了50余块展板,并现场回答公众的相关疑问,同时发放图文并茂的雾霾科普手册,供大家参观结束后作为学习资料。

“大家现在看见的是325米的亚洲第一气象高塔,塔上的测量仪器主要有下面几种……”在观测区,志愿者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气象观测塔和大气观测场内的仪器,了解大气观测的发展史和各种仪器的名称及用途。

在书籍展览区,孩子们传阅着各种科普书籍。有些小朋友不能认全书上的字,就一边听着爸爸妈妈读出来,一边聚精会神地看着书中的插图领会其中的奥妙。同时在多媒体室有一系列科普节目,播放的动画演示妙趣横生,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志愿者们被围着问个不停。

此外,还可以在模拟的吸烟和厨房环境下自己动手操作测PM2.5。通过PM2.5监测设备现场测试炒菜过程中PM2.5值的变化,大家亲眼见到PM2.5从炒菜之前的90左右一路飙升到炒完菜的600多,直观形象地了解到厨房油烟和吸烟也是身边PM2.5的来源。

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安排了两场科普讲座。大气分中心副主任孙扬在上午做了《雾霾为什么这么任性》的讲座,从雾霾是什么、国内外雾霾比较、典型事件分析、PM2.5来源解析、如何选择口罩和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讲座后有很多听众提问,孙扬老师回答了对于雾霾的常见疑问并澄清了一些理解误区,向大家宣传应对雾霾的科学方法,号召大家为净化大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午是LASG黄刚研究员报告的题为《全球变暖是忽悠吗》的科普讲座 。报告运用了大量图片、动画、表格,从全球变暖的事实、原因、未来展望、后果和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随后的提问环节,黄刚老师耐心回答了关于IPCC数据和能源结构等问题。两场科普讲座与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人气高涨,报告厅全部坐满,没有座位的观众就站着听讲座,讲座结束后不少人意犹未尽、追着报告老师继续讨论。

从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介绍、各类仪器的接触和使用,到科研成果的展示,本次开放日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环节,寓教于乐、互动性强。活动在下午16时落下帷幕,师生和市民们的欢声笑语就是对志愿者们最大的肯定, 科普小组成员将会继续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搭建科研工作者和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走近“看得见的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做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国科大精品活动——院士大讲堂,在教一教学楼的009教室给国科大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雾霾的讲座——“穹顶之下”的雾霾真相。

唐孝炎院士作为环境科学专家,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下午3点半,讲座在唐院士询问现场观众对大气了解程度的简单调查中开始。唐孝炎由雾与霾的区别讲起,并对一些有关大气的专业名词做了相关解释。大多数人印象中,雾与霾发生的天气里,能见度很低,但唐孝炎介绍说其实雾与霾真正的区别在与相对湿度的不同:雾天,大气相对湿度接近100%,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而霾天,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下。随后,唐院士通过一系列科学数据说明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近20年来能见度的急剧恶化。紧接着,唐孝炎又科普了近来倍受关注的“PM2.5”。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能见度和细粒子质量浓度呈现出的负相关关系,PM2.5粒子虽小,却关乎着环境的大问题! PM2.5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源和二次转化,据其研究成果,北京市的氮氧化物比二氧化硫多,理应重视氮氧化物的治理。

唐孝炎还指出霾的形成原因,既有不利的气象条件的外因,又有污染物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内因,使同学们对霾成因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加深了大家关于臭氧和VOC对环境影响的认识。最后,唐院士根据多年来对大气污染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霾的看法和建议。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同时考虑内因和外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分源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重污染出现的频率;以控制一次污染为主转变为控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控制一次PM2.5排放源的同时,加强控制二次污染物前体物。最终,这场生动而精彩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仍然带着对大气环境问题的关切之情和好学的态度,紧紧围住唐院士各抒己见。

此次讲座,不仅使同学们对霾的形成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唐孝炎严谨的科研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引发了大家对环境问题的深刻思考。同学们希望同政府、社会一道共同努力,力求我们生活的天空能够永远保持“APEC蓝”。

2015年5月13日,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卫星导航领域专家学者、应用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开幕式上举行了“青年优秀论文”、“年会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武汉物数所铷原子频标组的郝强博士荣获本届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 CSNC),已被ICG(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确定为国际三大卫星导航学术会议之一。为了鼓励广大青年学者积极投身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使我国卫星导航建设后继有人,大会设立了“青年优秀论文奖” 。本次大会从征集到的353篇论文评选出了优秀论文40篇,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20名。

郝强博士本次获奖论文题为《光谱灯光谱轮廓对铷原子钟短期稳定度和光频移的影响》,文章研究了在铷钟中普遍存在的谱灯光谱轮廓变形问题对铷钟性能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提升铷钟的性能指标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