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政策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第七期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于9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玉泉路校区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29个研究所和中国林业科学院共138名导师参加了学习研讨。国科大学位办副主任、培养处处长缪园主持本次研讨会。

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研究员、国科大副校长王颖教授、国科大副校长马石庄教授、北大六院唐登华教授、生态中心郝郑平研究员,分别就《科研道德——学术工作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制度与政策解读》、《创新教育中导师的角色》、《师生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一些体会》等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并在课后与研讨班学员现场交流,互动答疑。

研讨班还安排导师分成六个小组,就既定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受到普遍认可,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互通有无,发现问题,共享方法与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加培训的导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应敬业勤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要做好“科研素养”、“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指导。在师生关系上,应使学生成为自己工作的伙伴,协作的朋友,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在培养方式上,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和研究兴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努力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科研与试验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文献调研的方法,注重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加强学术方面的交流,扩展学生视野。在生源质量上,严格执行入学制度,学生筛选很重要,宁缺毋滥,可以在面试前,通过安排学生实习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观、系统、深入、全面的了解,有效避免招收学生后方觉不理想的情况。导师们还对学术道德、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长、研究生评价机制等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讨班报告内容丰富、实用,信息量大,借鉴意义尤为突出。通过学习,进一步熟悉了研究生培养的教育体制和相关政策,明晰了导师的角色定位,在解决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启发,有助于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增添了信心。研讨班于9月18日圆满结束。

早上到办公室,看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名中国科学院大学,或简称国科大)课程网站上我的课程的评估结果,全优,17项评估结果,最低93.78分,最高94.87分,学生们也都给予了各种评论和建议,看了之后,很是感动,我虽然是他们的老师,但是他们实实在在鼓励了我。

跟大学老师不同,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是没有讲课的要求的,但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又负担研究生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每个研究所都有部分老师去研究生院授课。我从2002年春天开始讲授《小波与滤波器设计》(wavelet and filter banks),用的是MITGilbert Strang的教材。总共讲授了16个学期(中间有三个夏季高级提高班)。我没有受到过专门的教学训练,也没有学过教育学和教学教法,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路子进行讲课。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来就不容易吸引学生,考虑到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多达十几个专业的学生选课,想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肯定需要下点功夫。老师的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的体会是,一门课讲得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就好比,我们学的比较好的课程,大多数原因来自于授课老师的成功教学,让我们真正学进去了。有不少课程学的不好,可能就是因为老师不善于讲课,让学生没有了学习胃口。

我是从两个角度来准备讲课的,一方面从过去听过的好老师那里吸取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从自己多年的听课中总结学生对老师的需求,将上述经验和需求相结合,不断摸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实际效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每一堂课都是挑战,也同时应该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站到讲台上,都感觉完全变了一个人,完全沉浸到讲课的轨道中,直到讲课完毕,才发现自己回到了现实中。个人以为讲课可能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算是学生想要听的课:

一、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不能照本宣科。尽管《wavelet and filter banks》在MIT和瑞士联邦工学院都有高手上课,但是这本教材有几个明显的缺点,一个是错误比较多,很多都是低级的错误,不够严肃。其次,内容写得比较啰嗦,这点可能跟国外教材的一贯风格有关;再次,内容稍微有点老,比较新的成果体现的不够,尤其是前沿发展没有。最后,理论偏多,应用比较少。根据这些特点,我自己制定了大纲,吸收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尤其是新的理论和大量的应用。体现了如下特点:理论和应用结合,新旧成果相结合。但是这样一来,每一年都需要重新准备课件,工作量大了不少。

二、多讲理论的来由,不能只讲结论。很多理论,尤其是重要的理论突破,不能上来就直奔主题,需要从当时的学术发展的状态开始谈起,引入到新理论的诞生,尽量体现出新理论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能给学生以神来之笔的感觉。小波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S. Mallat有一次来北京,我请他给我的课堂讲一堂课,本来希望他讲讲他是如何想到那个优美的多尺度分析理论的,他觉得不好讲。这就更能体现,想说清楚一个理论的出现的必然性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还是尽量多提几篇关键的文献,这些文献的思想能够给后来的新理论以启发,期望能够顺利过渡到理论的讲解。

三、内容不能平铺直叙,应该繁简结合。有些内容很关键,要增加书本上没有的中间结果,讲得非常透彻,有些结果并不重要,可以简单提提。比如多尺度分析的理论部分充满了各种数学技巧,但是缺少完整的中间结果作为支撑,就吸收了Daubechies(小波十讲)的教材,和我原来科研中得到的一些结论,讲起来就容易听得懂。有些理论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可能就是简单情况的平凡推广,就不用重复。教材上写的很清楚的一些不重要的结果,也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理解,不用老师去啰嗦。我们原来上学时就不喜欢老师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四、讲课需要热情,精神饱满。每一次讲课,最大的挑战在于课前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幸碰到生病,那课程一定讲的味同嚼蜡。很多内容都是在现场发挥的,不能都写在PPT上,更不能仅仅是读PPT。很多时候,学生会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没有热情的讲课很容易让学生睡觉。尤其是我在春季讲课,选课人员多达100-200多人,用大教室,还大多数在周五下午,学生更不容易保持完整的听课热情。这就要求老师自己有热情,以带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就好比单田芳的评书,内容本身似乎并不复杂和丰富,但是他的热情能够感染听众,让人喜欢听。

五、不能只讲课程,还可以讲点课外的知识。三个小时的课,如果都只讲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是坚持不下来的,中间穿插一些故事和话题会较好的调节课堂的气氛。我在每次课上都讲一些关于学习和科研的题外话,这部分也成了我上课的特点。上学期讲了如下内容: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九个任务,科研的九种能力,理解力,学者的素质、想象力等,大多取材于我的博客,经过调整和补充,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评估的结果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欢迎的。每年我都希望能够有新的课外话题给学生讲,这对自己也是个挑战。

尽管学生给我的讲课很高的评价,但是我不认为我讲课就已经很完美了,我见过更完美的讲课,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讲出自己的风格,让每一个学生都没有感觉是在浪费时间。讲的很多课外话题,也抱着类似牧师的心理,100多学生,有一个能听进去一句话,这些就没有白说。有时候我甚至想,假如我当年听了类似的课,我会不会发展的更好。当然,更多时候还是担心学生听得不过瘾,自己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尽管每次课结束时有掌声欢送,但是也许都是学生们在鼓励一个努力的老师,而不是课程讲的真的那么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作者彭思龙,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名),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六名)。主持并结题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对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项,参加并结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多项总装重大型谱项目。多次应邀参加中国、香港、俄罗斯和美国等地的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图象和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小波分析及其应用。1998年和2000年两次应邀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访问(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资助)。与合作者共撰写论文140余篇, 专著一部(中国科学出版社)。

本文转自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726817

 

9月15日晚,地球科学学院613班党支部于教学楼211教室召开学生党支部第一次组织生活会。会议由支书樊献科主持,全班27名学生党员全部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讨论和部署近期党员活动工作,重温入党誓词,讨论实施《地球科学院党员学生联系宿舍实施办法》,并讨论制定党支部学年工作计划。

会议伊始,全部党员起立,奏国际歌、国歌。随后在党支书樊献科的带领下,26名党员宣读了入党誓词,就如何发挥模范先锋作用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才能永葆共产党员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和昂扬志气;才能始终保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才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甘愿吃苦,无私奉献。

接下来,通过推荐、自荐的方式确定了各宿舍党员负责人选,明确了责任人义务权利。最后,部署了党员活动、学年工作计划。计划观看红色电影,参观老革命根据地,观看升国旗仪式等党员活动,也计划动员全班同学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如冬天扫雪,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向小学生普及防火防震知识等。
 
    本次会议,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也为学院党总支建设以及发挥服务学生、凝聚力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作用奠定基础。

 

9月18日,丹麦科学创新高教部部长欧德格(Morten Østergaard)一行访问国科大中关村校区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和中丹学院,会见中丹学院师生,并发表演讲。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主持了此次演讲。校长助理朱相彬参加了会见。

王艳芬对欧德格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她表示,来访体现了欧德格对中丹中心合作的高度重视和期待,双方会继续全力支持中丹中心项目的发展,建立紧密合作伙伴关系。王艳芬也提出,希望未来中丹中心能培养出优秀学者,为两国科研做出重要贡献。

欧德格表示,中国和丹麦两国在人口、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但两国都期待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密切合作。他提出,丹麦近年来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创历史之最,着力培养最杰出的一代人才。中丹中心,作为重要合作平台,将发挥合作优势,为两国青年学生提供全球化背景,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学术、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融合。欧德格还提到,中丹中心项目运行伊始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丹中心会发挥其独特作用,将教育、科研和产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两国合作树立良好典范。

 陪同欧德格来访的还有丹麦科学创新高教部常务秘书彼得森(Uffe Toudal Pedersen)、南丹麦大学校长兼丹麦大学联盟主席奥德尔赦德(Jens Oddershede)等员。

9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与昌吉市政府隆重举行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方面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参与签约仪式的包括昌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马红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大江,副市长陈立波、李新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教授、李玲娟博士、顾春光博士。签约仪式由李新娥主持。首先,李新娥介绍了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协议签订的背景,以及双方开展合作的基本内容;霍国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回顾了与昌吉市创新型城市前期合作的情况;在友好的气氛中,霍国庆与马红军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昌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下一阶段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在昌吉市创新型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召开之际,由双方共同创建的昌吉市创新城市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该中心由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何永慧担任名誉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相关领导组成中心班组。中心将开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课题研究、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并每年进行专业评估,对昌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提出指导意见等。

签约仪式结束后,霍国庆专门为昌吉市各级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作了《昌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挑战与对策》的报告。报告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既把握住创新型城市的本质特征,又结合了昌吉市的实际情况,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霍国庆一行3人还参加了中国西部首个“创新型城市发展高峰论坛”。论坛由昌吉市人民政府承办,以“中国梦,昌吉兴”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围绕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城镇化、金融投资等多个议题,共同探讨昌吉市创新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路径,为昌吉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