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中,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师生锐意进取,再创佳绩!薛亮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导师:马余刚研究员)和裴昊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基于DNA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导师:樊春海研究员)在全院各研究所、高校推荐的候选论文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薛亮同学于2007年9月入学,攻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201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成果包括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反物质氦4原子核(反物质阿尔法粒子)——迄今为止人类所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著名杂志“Nature”上。被文汇报、科学时报、美国 Physics today, U.S News 等多家杂志所报道,并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以主要作者和合作作者身份发表过学术论文45篇。因博士就读阶段成绩优异,经推选参加第62届德国林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会。

裴昊同学于2007年9月入学,攻读无机化学专业,201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利用DNA三维纳米技术解决生物传感领域中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实现生物识别单元的有效固定,并且避免界面上生物分子活性的损失。发展了一种基于DNA纳米技术的三维DNA纳米结构探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类新型的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对基因和蛋白质高性能检测。其研究工作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其中两篇文章被分别遴选为Adv. Mater.和Angew. Chem. Int. Ed.封页文章,发表过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过专利1项。

此外,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生魏敏、冯超、赵杰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韩立欣同学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梅龙伟、王娟、代彬、李小芸同学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冯超、魏敏、邢哲、刘艳成、朱逾卉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科学院各类奖学金奖项的获得激励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继续拼搏创新,再创辉煌!

10月31日下午,我校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先后召开了两场座谈会,校党委书记邓勇、副校长侯泉林与来自地学院、科管学院、生命学院和资环学院的教师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认真听取了院系教师对学校领导班子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科教融合、学院定位与建设、教师评估标准、研究方向定位、个人职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此外,各院系还对学校在班车运行、校园网建设、科研经费使用、财务报销、新园区运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想法、意见和建议。

石耀霖院士参加了座谈会,他非常关注学校正在申报开展本科教育问题,建议动员更多院士和教授参与本科教学,保证教育质量,办出品牌特色。同时他提出要注重青年队伍的建设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给青年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精神愉悦,体会到重视和尊重。

来自大气物理所的教育干部孙鹏宇也参加了座谈,她希望学校更关注教育管理干部的成长与发展,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邓勇在会上强调,召开座谈会认真倾听教职员工的意见,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更是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各位老师对学校领导班子和各方面工作,尤其是新校区启动以来,学校运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学校将认真对照检查,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

校党委办公室主任牛晓莉以及来自地学院、科管学院、生命学院和资环学院的100余名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10月27日,2013年的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微时代的新媒体科技传播”、“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科技传播实践与理论创新”、“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科技报转企改制中的社会责任”四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中国科协、中国记协、科技部等相关领导莅临会场,并做大会发言。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科技传播实践与理论创新是本届论坛的一个分论坛。会议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赖茂生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崔保国主持。会议首先大致介绍了人类社会的传播与科技传播的目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科研环境和模式的变化。由此引出当今科技传播所面临的新障碍。

上海科技报的一名记者说当前科技节、科普日受到的关注远远小于娱乐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科普更好地服务大众,扩大其覆盖度就应该借助新兴媒介的营销方式,比如微博和微信。现在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方面非常关注,可以由此作为突破口,让科研科普化的传播效果提升。

届时陈少华教授以三峡工程的新闻报道为例。他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三峡工程报道的数量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以消息的方式,描述性加以报道,对三峡工程涉及到的科学原理的解释则少之又少。他说这主要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对科技的认识不到位,科学素养偏低,进而导致新闻调查的难度增大而造成的。北大信息管理系视觉传播学张浩达教授则讲述了科技传播战略与技术前瞻—2012地平线报告“数字博物馆”解析。他说当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发生变化。新闻概念容纳四个方面,即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把学科各分文理,而思维很难分类。这样就降低了科技传播更多应用的可能。

论坛还设定了提问环节,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刘英秘书长谈到该如何解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界问题。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就容易导致科学家做的东西老百姓看不懂。对此有关专家回答科学和人文本来就没有界限,这是人类强加的一个概念。他还列举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一部关于光的影视片,这里很好地体现了物理界和人类社会的融合。

为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推进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国科大优秀毕业生,10月31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组织下,来自中科院数学研究院、物理所、理化所、化学所、过程所、生态中心、动物所、植物所、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遗传发育所、基因组所、国家纳米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等16个培养单位和直属学院的100余名2014年应届毕业生来到北京育英学校进行参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副校长赵春荣等亲切迎接了国科大师生一行。国科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直属院系老师及培养单位老师一同参观。

上午8点30分,同学们准时达到育英学校正门。集体合影之后,同学们被分成三个组,分别在育英学校人力资源部王老师、李老师等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育英学校的老师们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思明楼、世纪之林、听梦苑森林音乐广场、西翠国学书院、育校农场、校友广场、大学先修实验室等校园特色建设,让在场的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光荣的红色传统、浓厚的人文气息、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硬件设施。

9点30分,同学们结束校园参观后,在赵春荣的带领下来到思明楼报告厅参加育英学校宣讲会。会上赵老师详细介绍了北京市育英学校的发展历史、发展规模和价值理念,育英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历史传统的学校,1948年始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子弟学校,1949年随中央机关进京。是一所集高中、初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现有120个教学班,近4600名学生。学校在继承和发扬红色学校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践行“最美校园,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的办学思想,把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作为办学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成为“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学校硬件设施配备先进、完备。最后,赵老师重点介绍了育英学校本次招聘的相关信息,本次招聘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教师。赵老师对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培养模式和学生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热切期待国科大学生加盟育英学校。随后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红雨老师代表国科大对育英学校各位老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对国科大同学们扎实的科研知识技能表达了坚定的信心,鼓励同学们借助本次参观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并积极展示出自己最好的姿态,为国科大毕业生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刘老师希望进一步加强与育英学校的联系,不断输送更多的优秀学生。宣讲会最后,赵老师再次对国科大师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宣讲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宣讲结束后,各位同学积极地投递简历,育英学校老师,围绕试讲方式、内容要求、教师评价标准以及入行后的政策待遇等问题与育英学校老师们进行了现场交流。育英学校的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都给予了热情详尽的解答,希望同学们积极表现,发挥特长,学校会让每一位老师各尽其才。很多同学表示,经过此次参观受益颇多,将会积极准备,争取加盟到育英学校。上午11点,此次参观活动在一派和谐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本次参观和宣讲活动为我校学生了解北京市育英学校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建立了育英学校和我校的联系,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文/化学与化工学院 姜丹)

10月29日,2013年湖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弘毅堂举行。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院士应邀来汉,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直面挑战——中国的月球与探月工程》主题报告。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国雄出席报告会并致辞,出席报告会的领导还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曾宪计,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述明,湖北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王安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康辉明等。报告会由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夏航主持。

欧阳自远院士作为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为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享有“嫦娥之父”之誉。在报告中,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缓缓道来个人与地质科学和航天事业的结缘,畅谈我国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意义:既是国家利益又是民生工程。欧阳自远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向听众们介绍了国内外探月技术的发展过程,指出美国阿波罗探月计划带来投入产出1:14的经济效益,已引领全世界二十多年的科技进步;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月工程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翱翔在太空中的“嫦娥2号”和蓄势待发的“嫦娥3号”,都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

作为知名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也有着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他表示,近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在培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令人焦虑与痛心的现象:部分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没有创新思维,经受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部分研究生人文素养较低,对中华文化与优秀传统了解与继承不够,缺乏逻辑思维和表达技能;部分研究生学风不正,存在若干学术不端行为,没有科研道德的约束。凡此种种,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和警醒。他指出,做人要“爱国、诚信”,做事要“认真、负责”。最后,欧阳自远表达了对广大莘莘学子的衷心祝福,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未来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

武汉地区各高校、军校、科研机构研究生约1500人参加了报告会。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组织在汉六个培养单位的50名研究生聆听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