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好一句如是而已!老师只不过比学生在某一个方向先走得远而已,所以不必对老师崇拜,学术上应该相互请益,平等待之。韩愈不愧为大思想家,短短几句话就将老师的地位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传统的崇高地位降为平等的师生关系。
虽说求学的目的是“吾师道也”,但师生关系必然影响学习“道”的效率与心情。传统的师生关系上附有太多的责任与义务,牺牲与感恩。师生,我觉得,其实是一种缘分。
或许本就只是弹性碰撞的缘分,茫茫人海中,正好他给你上了几节课,你喊了他几次老师,两人的生活轨迹短暂碰撞后便分开,相互并没有印象,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姓什么。多年以后,回忆起,没有彼此的位置。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谁又记得一生中与自己有过交集的所有过客?
或许有那么一些老师,他们对你的生活状态、人生理想、人生信仰无形地产生过影响,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你。你不甘心承认只是弹性碰撞的缘分,至少是库伦长程作用吧。你想,你们的生活虽然离得远,但你对他们依然怀恋,一直感激,教师节时你总是仔细谨慎地给他们发一封真诚的匿名祝福短信,并在收到简短的回复后兴奋良久,即使你清楚他们并不知道你是谁。他们的学生何止三千,哪能每个人都记得。但是你依然忠实地感激他们,你觉得很满足。回忆起,你能准确说出在那一年,有个老师的一句话某个眼神让你幡然醒悟,走上了光荣的道路。
或许当你决定他是你的博士生导师的那一天,你认为又只是一次普通的缘分。然而,当你看到他的那一刻,你立刻明白你俩的生活轨迹已经耦合在一起。
在后来几乎天天见面的日子里,一开始,你在实验室上网,聊QQ,看电影,被他碰到过好几次,他会明知故问,那个时候,你立刻打开准备好的文献,选择沉默而不去理他。后来他不再明知故问,你慢慢地也不再在工作时间做其他事情,你明白这是信任的开始,既然他先选择了宽容了你的胡闹,你就必须选择去对得起这份宽容。
你和实验室师兄师姐一样,当面叫他老师,背地称他老板。一开始,你不明白,老板这个称呼未免有些玷污了师生关系,后来,你才明白,不是因为他给了你工资,而是一个区别他和组里其他老师的一个称号,一个只有实验组组长才能享有的称谓,是权利、权威的代名词。然而,其实你一开始就知道,他并没有真正以老板的身份来走进你的生活,他始终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他在你来到这个实验组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让自己有了为你提供保护的能力,保护你在他的责任范围内,可以随意胡闹,可以随意选课题,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研究,即使你的研究兴趣换了又换。他不去强制你做什么,也不会对你一个成年人耳提面命。当他认定你是他的学生的时候,他就将信任无条件地给了你,信任你懂得如何才不浪费自己的青春,信任你懂得如何才不辜负自己的才能,信任你懂得如何才不泯灭自己的天性。而你,却在以后的日子里,才慢慢地学会去信任他,信任他信任你的这个事实。
终于,你相信你们相互信任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于是耦合得更紧密了。你开始和他聊天,无论一本正经地还是乱七八糟的;你开始学会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兴趣在他的支撑下走得最远;你开始去约束自己,为了他的兴趣去尽自己的一份力。当你炫耀你近期得意的研究成果时,他总是鼓励你并不忘提醒你小心求证;当你为未来不知所措时,他总是为你分析目前的形式并给出建议;当你某天告诉他又想换研究方向时,他还是那个回答:“嗯,挺好的”。可是,你没有忘记,那天他感冒,你一句关心的话都没能说出口。
毕业了,工作了,时间过得很快,你们的生活轨迹并不如以前那样耦合在一起了。鸟儿飞得再高,都会怀恋脚下坚实的土地,那是孕育它飞翔的地方。你突然有一种强烈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受。你会偶尔打个电话去问候问候,却不察觉每次问候都不止三五分钟,你总是有话题跟他聊,你们无话不谈,仿佛多年的老友一般。你不明白为何毕业前是师生,毕业后却立刻就成了朋友,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就是把你当作朋友看待的。
有一天,你回忆起,在你的生命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五年的精力、智慧去包容你、成全你。而你,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信任他,去感激他,去珍惜这样一种父子、朋友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