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洋洋洒洒这么多人,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很多。

  但地点不同,遇见的人也不一样。

  而这里,是国科大。

  中国科学院的学术会堂外有一棵“重兵把守”的苹果树,听老师说它是砸在牛顿头上那颗苹果的后代。在我的脑海里,那颗苹果是神话一样的存在,这次没意料的遇见让我大吃一惊,也让我对国科大的实力赞叹不已。作为中国科学的最高殿堂,中科院有着其悠久的历史,数不胜数的院士、科学家组成了国科大的实力天团。各位校长的报告让我们心向神往,学生代表的发言让我们激情澎湃,短短7分钟的宣传片已经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学生的最高荣誉就是为科学献身,就像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就是为国捐躯。

  政策所、国科图、纳米中心、化学所、数学所、物理所、电子所、计算所、自动化所、声学所……即使顶着烈日炎炎,承受着酷暑与疲惫,但当大家一进入一个个高大上的研究所的时候,暑意全消,倦意全无,只有心中无限的好奇与激动。静心可以除去躁热,科学则可以让人忘记这是一个酷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子所的吴院长。本来计划中没有吴院长的报告,但吴校长一听说我们要来,就推掉了早晨的工作,特意赶来给我们做了个十分重要的报告。我听完便有一种感觉,这段仅仅一个小时的报告将会影响我的终生。吴校长让我们知道,科学家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并会终身坚持。对人生与对科学的态度是多么的相似,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活不好,因为他们没有理想,或是不能坚持。“到了这个年龄,我还在坚持。”吴院长这样对我们说。

  与科学,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邂逅。

  我庆幸的是,在这条开满小花的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独行。班主任、辅导员、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让这次前行变得更加温馨,体育活动增添着“哥们”之间的情谊,联欢晚会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班主任、辅导员、班委每天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地组织各项活动。特别赞成一位同学在自我介绍时说的一句话:让我们聚集在一起的不是缘分,是对科学的爱。这份爱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把我们拉拢在一起。

  如果当时地球上没有氧气,也许1943年只是少了一场雨,也许外婆只是少了一声哭泣,也许只是爸爸弄丢了一枚硬币,便都不会使我们相遇,我们遇见的概率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数字分之一。所以,我做过最美好的事情,就是遇见你。

  孩提时,隐隐约约知道有一个科学殿堂叫做中国科学院;后来,每每惊叹于中国科学院取得的成就;如今,我身穿淡蓝色的营服,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夏令营,和众多出色的伙伴一起走在通往科学的道路上。

  记得曾有一门“科学”课,现在想来,其中涉及的原理早已变得简单而无一丝神秘,但它却是我理性光辉上的启蒙。

  在拿到背包和营服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幸福,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来参观如此优秀的大学。我知道身在这里便和我的科学梦又近了一步。走进国科大的校园,那庄重典雅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砖红的楼宇,优美的花园,还有正在建设或即将使用的精彩,无不令人向往和期待。走近些,明亮的教室,整洁的宿舍,更使我被其深深吸引,畅想在这里播种科学的种子,收获未来的美好希望。

我们并不在意七月的酷暑,也并不在意路途的遥远。在桑拿天里我们一起奔跑,一起学习,一起憧憬着去参观那些向往已久的圣地,期待着去体验未知的世界。

  走近国科图,我们投身于书的海洋,邀游其中,那些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细腻的刻画,更彰显其品格的高贵。专业的学术著作,丰富的电子资源,如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启。老师细心的讲解,让我们熟悉了大学生活,更让我们爱上了这里。

  来到化学所,看到精密的仪器,把握前沿的科技,也感受到了化学所严谨却又活泼的学术氛围。在电子显微镜下,领略从未体验过的微观世界,看到纳米的魅力。化学所精心准备的小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个简单的化学试剂,似乎有了神奇的魔力。在光和色的变幻中,我不禁感叹化学的魅力,对化学又多了一些向往,向往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更多这样的魅力,发现其中的原理让化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迈入电子所,让最新的顶尖科技带领自己畅游。卫星和雷达带给了我全新的体验。倾听前辈的讲座,语重心长的教诲,将我带入了宇宙,在宇宙中我和卫星一起飞翔,我和雷达一起俯瞰着美丽的蓝色星球,神神地感叹她的辽阔与壮美,那广远的宇宙更加深邃迷人。

  踏进声学所,我体会到声学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走进实验室,看见其中精密的仪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理现象,却在这里充满了活力,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身在国科大的夏令营中,我对科学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科学的大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也拥有机会。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奋力拼搏,科学的大门就会为我们打开。

  现在我走在科学的路上,昂首挺胸,坚定向前,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眺望到国科大钟楼那一刻,隐约觉得一种使命感遍布全身。行程没过半,收获已经不能用来时的背包装走。

几天的辛苦在知识上得到了回报。文献中心琳琅满目的各类书刊,先进的数据库整理,定向学习会异常简单。化学所富有冲击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用极具穿透力的视野拓宽了我对微观世界的理解,院士详细的讲解也让电子显微镜从结构和功能都一目了然。幸运的我还拍到电子束发射的场景。如果说科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们便是树下的拾叶人,偶尔为一片拥有整齐脉络的叶片兴奋不已。我们在科学面前不禁有登高自卑之感。

科学探索之路正如同国科大的钟楼永不止息、停滞。电子所院长为夏令营同学的才智感叹的同时,我们也在周密的讲解中让追寻科学脚步的信念更加坚定。国科大好比是熔炉,是人文与科技的熔炉,而锻造的材料正是国家的下一代——我们,从平易近人的丁仲礼校长到博学广闻的一位位院士,给予我的是心灵和感官上的多重冲击。

声学所的广博更是难以触及,独立成楼的水流实验室布满大型设备,通过模拟假想敌人进行测量操控,为“蛟龙号”的巨大成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曾几何时,科学的缥缈与不可知困扰着一届又一届中学生,如今,踮起脚尖就能真实触及的技术更是为生活增添色彩。而几十年前隐秘为两弹一星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又是忍受过多少磨难多少困苦,生活幸福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肩上勇敢的挑起重担,为祖国科学的画卷增添一份浓墨重彩。

傍晚的羽毛球比赛让我真正觉得融入了这个优秀的集体。在拼搏的脸上有汗水也有独特的精气神,全身心投入让这个集体的凝聚力更加熠熠生辉。

短短几天,对集体的热爱早已经难以言表。高三的紧张氛围中我也会多一份坚定,愿科大梦梦想成真,有朝一日能真正地为祖国做出踏实的贡献。

  陈丹青曾这样评价鲁迅:他说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只有这副相貌才配得上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前夫指"的风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势。我想,世上的学者也应有一副共通的好相貌,谨我在国科大所见,的确如此。

  在开营仪式上致辞的丁仲礼校长,眼窝微凹却不显隔阂,外眼角垂落而不见疲态,嘴角边的笑肌松软但饱满有光。曾亲临我二十四中与国科大班同学座谈的马书记,天庭饱满,下颚圆润,"慈颜长笑",有佛的静谧与安神。又不论性别与专精,国科院的科研人员们通通有饱满柔和的下颚肌与发亮的额角。出于"相由心生"的古话,这不能不使人去探寻其背后的精神特质。

  如果一名青年追随自己的理想投身科研,日日与前今之人的思想结晶为伴,夜夜殚精竭虑,孕育临产前的阵痛,如此度过数十载,他的相貌该是如何?青年紧绷的轮廓逐渐氤氲,天赐的青春之美潮退般衰落,但这时从面容当中浮现出来的,是激越的青年人难以拥有的事物。是深邃的智慧,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心态,是细水长流,但也潺潺的生发不绝的对科学的热忱,如同从海面浮出的一轮圆月。前者之美可乘人赞誉,而后者之美值得仰止。

  我怎能想象出这样一座高等学府!他的教员是学识与德性兼备的学者,他的学生是一群心怀梦想,蜕变之中的青年,他自身则是胡适之蔡元培们理想的"学者治校"的典范!何其美哉!

  学者的今义是近代的产物,他以君子之气为滥觞,以士人之尚学为传承,以科学家研究者为外延。学者的层次象征着国家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学者的相貌就是这个时代文明的相貌。学者心平气和,长期科研项目就平稳发展;学者精神抖擞,新兴领域与最新科研成果就不会被忽视埋没;学者宽厚热情,科学的薪火便传承不绝--学者有一副好相貌,国家的前景就有一副好相貌。

  当我察觉我们营员的带队老师们,在读博士生或研究生们,他们的相貌发生了向饱满额角与颚肌的转变时,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并深沉地期望自己将来也能有一副学者的好相貌。

时间如流水,在不经意间淌过无数滴答,我们期盼已久的国科大夏令营如期而至。彼时那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学校且素不相识的我们在“破冰之旅”活动后的短短几天,便由陌生变为熟识。杨老师、肖老师、赵老师、陆老师、梁老师、朱老师这六位优秀的老师以及三十五位对科学充满无尽渴望的同学们共同组成了我们有爱的辽宁四班。

如果将科学比作浩瀚无边的宇宙,那么我想,科学家与他们钟爱的研究便是我们头顶的苍穹。有时我们因外物繁华的光芒过盛而忽视了它的光辉,但其实科学之光一直存在,璀璨而夺目,悄无声息,却在寰宇间熠熠生辉。平易近人的丁仲礼校长,认真恳切的席南华副校长,向我们介绍了赫赫有名的中国科学院以及前途光明、独具特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这番讲话,让我更加坚信:国科大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这里是人才的高地,更是最适合崇尚科学的我们的大学。

在众多的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电子所的参观了。我尤其对王宇研究员介绍的传感器技术感兴趣。传感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宇研究员特别向我们介绍了传感器在汶川地震救援的应用,这使我联想到了彼时我与小伙伴们参与机器人创意大赛的经历。我们共同设计的“地震救援机器人T”经多次改进,先后使用了温度传感器与红外线传感器。那时的我们对有关的科学知识还不了解,当我第一次接触传感器时,只把它当做一个“神奇的小盒子”,但如今我却已经知晓,每个传感器都曾灌注研发者的心血,充满科学的智慧,与此同时,我还了解了一些架设在卫星之上,不受大气干扰的大型传感器。在地震面前,这些精良的传感器能更迅速,更准确的作出判断,确定线路,拟定方案,最大程度上对灾民实行有利的施救措施。汶川地震发生于我小学四年级时,千千万万的人罹受灾害,许许多多的孩子们失去双亲,流离失所,正是因为忧心、揪心、关心这个问题,我们才萌生了研究这一类型的机器人的想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科技的进步,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想要研究更准确、更便捷的传感器。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救助一个个的个体,更要从宏观上救助一个地区的全部灾民。

曾几何时,在我的心中,科学如同高山之巅,可望而不可即,但如今,我发现科学与我们之间或许只需我们轻轻踮起脚尖便可触碰科学的衣角。这场智慧之行让我感受到了科技之美,使我更加坚定了报考国科大的决心。愿我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