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些许困意与倦意,顶着烈日,受着酷热,第一天的参观开始了,无论是气派的建筑,雄厚的科研团队,还是宽绰的文献馆,都给我带了不小的冲击,但说到震撼与触动最深的,还是要属化学所。

曾有斯言:“三流的人盲从,二流的人模仿,一流的人创新。”在看到那台纳米打印机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句话,更是不禁折服于其间创新带来的美丽、大气。

不满足于当下,追求高远,这是科学创新者的心声,当打印中融入了纳米材料技术,立刻解决了利用率与污染的问题,甚至“打印”出了可以弯曲的芯片,若非创造性的融合,打印可能永远停留在雕版印刷上,也注定没有3D打印等世纪性的创造。

科学如此,人文上的创新亦可熠熠生辉。唐诗宋词是大胆变革语言主旨而盛,“板桥体”是超乎寻常的错落而成,新中国是在“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创造性中腾飞的。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道出了创新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袁隆平则说,“科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就是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是科学研究的本色。”这句则阐明创新对科研的重要性。

    然而,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华夏,却难以站在世界的最前列,为何?究其本源,并非我们教不了最前沿的知识,而是少了一股冲破前人思想的拼劲,少了一颗探寻根本,开创新层面的决心。因此,认清方向,认定目标,或许,少时天马行空的幻想不再是梦,不可思议的现象能够在将来实现。

第一天的参观已经结束,也许与朋友们不同,相较于下午精彩纷呈的化学之旅,上午的开营仪式和对图书馆的参观,也许更能引起我的深思。

科学技术确实是第一生产力,下午的化学所参观已经向我们揭示,科技的确能在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我看来,在上午所展示的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才更为重要。

在前往会堂时,我跟身边的朋友,谈论着建筑的气派;刚入场时,也在讨论着电脑从每个人桌前升起;在等待着开始时,也在吐槽连播五遍的宣传片;但当我开始听会议的内容时,却有一种几乎与“科学”无关的想法。

那是一段关于国家的看法。

美国作家房龙告诉我们,国家是为了生存而搭建的利益共同体;德国哲学家尼采又说,国家是一种充满强制力的机器,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其低头。

而我今天所感悟到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另一种关系----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国家对个人的关注。

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从小就会从各处听到,然而真正感受到的时候,才知道那不能以一个“爱”来笼统地概括,但又无法找到足够精确的表达。正如细胞之于人体,个人之于国家,最基本的责任是不发生影响“整体”的“病发”。但这明显不是中科院所强调的。靠一个人的能力来为国家增加力量和活力,也许是十分困难的,但也是中科院所强调的。古代西方哲人认为大的发展来源于每一个人的自我觉醒,也是同理。而毫无疑问,以中科院中人才为代表的出色的个人,正是先觉的鸟儿,将引动他人的觉醒。也许这种影响与“科学”无直接关系,却是引领着人们不断脱离过去,奔向未来。

国家对于个人的关系,也许总是只会降临在那些“幸运儿”或者“超能力者”身上。然而,我却认为,每个普通人受到的关注是相同的,之所以没有感受,而在国科大,我感受到了国家对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关注。这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在当下,就连我们高中的老师,也在不断强调“工资”、“前途”,家长亲戚更不必说。唯有我的当小学教师的姑妈曾说,“有时候,人是要为国家做点什么。”这与今天在讲座上,听到的不谋而合。受到国家的关注,使这些学长学姐们踏进了国科大的校园,过上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生活。

也许今天的感受与“科学夏令营”关系不大,但也许这点感悟会更胜于对一点点的知识积累吧。

  今天是我来到国科大的第三天,作为一名夏令营营员,对所有国科大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每天晚上都在兴奋中睡去,早上在憧憬中醒来,我用热情去拥抱国科大的一切。

  今天早上,我们参观了中国科学界的开拓者-物理研究所。在高所长的介绍中,我了解了物理所的发展历史,就和昨天参观的院史馆一样,每个先进的科研机构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经历了最初的选址,到中途的迁址,再到最后的复原。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它们在灾难面前不会各自逃亡,而是决定迁移校址,是什么让它们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宝贵这些科研文件?我最终明白这是爱——一种对科学的爱,对知识的无尽追求引导着他们开拓出心的道路,即使这些科研人员在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他们的科研成果,但他们始终坚持一种信念——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在为中国的科学建设之路打地基,总有一天,我们会建成通往成功的辉煌大道。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被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我倍受鼓舞,如果明年我能正式成为国科大的一员,我会在科学之路上探索,我也需要始终秉承这种不畏艰难,艰苦卓绝的精神,争取为中国得到诺贝尔奖。物理研究所的仪器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各个实验室中都有配套的实验器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扫瞄隧道显微镜,因为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世界之最器材,所以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多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帮助国家研发出更多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业内高端科技设备,我相信中国的科研之路会越走越强。

  下午我们参观了计算机研究所,听专家讲座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纳皮尔,毕达哥拉斯等科学家有重大发现的前提——motivation,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善于发现周围事物的特点,并化简为繁,以古为鉴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设备。所以从今往后,我也要学会总结周围事物的特点,并善于思考,创新点往往产生在一瞬间,要把握时机,利用所了解的一切知识,构造出独一无二的模型,这就是我的科学之旅的最终目标。

  中国科学院大学架起了我与科学之间的桥梁,国科大之旅还在进行,我与科学的交流也在继续,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中科院的栋梁之材。

从小便羡慕物理学家“上天入地”,究天人之际的能耐,也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位在学术上造诣颇深的物理学家。2015年7月27日,怀着如愿以偿的喜悦,我跟随国科大老师,跨进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大门。
跨进大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惟才与德”四个大字。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我想,才能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这一点,通过所里的实验仪器到各位老师的尽心讲解,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STM,目前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小的显微镜,我固然为这些精密高端的仪器惊叹不已,最令我激动的是,其中有几台仪器,是中国独立研发出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一流实验器材。中科院的老师们自己画设计图,送去加工厂加工零部件,自己改良,自己组装,自己维修,铸造了许多辉煌。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和对科学的赤子情怀,这样的才与德是最让我敬佩的地方。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勤学好问——想来也是受到此处的学术氛围影响吧,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疑问就尽管提出来,有想法就尽管质询。老师们被问到了也不恼,笑眯眯的回答这些问题,还把我们带到更新奇的领域。再这样问来答去的过程中,我看到,同学们脸上向往二钦佩的表情,想来,科学的魅力是让羽翼未丰的我们都叹服了吧。
最让人感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每一次要跨出一扇门时,走在前方的同学都会伸手扶住大门,待下一位同学走进扶住后才离开-以免门弹回去造成不便;或者是辅导员一马当先,一直拉着门,待同学都走完后才轻轻关上。最后乘电梯下去时,人很多,于是男生们都说让女士优先。这些细微之处,我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满满的都是感动。
我想,夏令营的时间也许不长,现在相聚的我们也许终究遗失于茫茫人海,相忘江湖。然而这注定会是我一生中宝贵的回忆,“惟才与德”,也会是我一生的追求与向往。

  朴素典雅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纪念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份份史料,悬挂的一幅幅画像,摆放的一张张证书,无不在陈述着60多年来中科院经历的沧桑巨变,展现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无数青少年为科学事业不断献身努力。

  对于一个科学及而言,应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呢?

  一曰善良。作为一名科学家,应立志于造福人民,发明一些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东西。科学家做科研应有基本的良知,不能像纳粹的科学家一样,研究大量杀伤力巨大的武器,造成二战中巨大的人员伤亡。

  二曰爱国。爱国精神即为祖国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科学家,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造福国民上,那么学那么多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身为一名科学家,如果只贪图于个人的安逸,而不以国家为己任,又怎会有动力不断努力呢?譬如钱学森,已是美国名校的终身教授,并且是原子弹的重要研究人员之一,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美国生活不过,非要跑在中国,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呢?再如周第同,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学习,为什么学成之后依然要回到贫困的中国呢?我想是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吧。是他们血管中流动的充满爱国之情的热血吧!因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中国成功研发原子弹,国防力量大增,因为周第同的爱国之心,中国的生物学才逐渐建立,兴起。在他们这些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国之情的可贵。

  对科学家而言,想要成功,应具有哪些重要品质呢?

首先不畏险阻,意志坚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资金缺乏,设备简陋,是什么让钱学森邓稼先和一批在西北荒漠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并成功研制原子弹呢?是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他们不畏险阻的精神造就了他们的辉煌。

  还需目光长远。改革开放初期,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敏锐地观察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广大前景,并促进了863计划的形成。正式他们长远的目光,使我国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节奏,才有了如今中国的繁华,他们因此功不可没。

  科学家的重要品质对我有哪些影响呢?爱国之心教导我即使将来在国外学有所成,也一定要返回中国,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推动中国的发展,目光长远教导我要有远大理想和创新思维。我对于生物化学方面有浓厚兴趣。因为小时多病,许多次需多吃药。因此我对于药物十分好奇,每种药治病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同样的症状为什么有时需要不同的药?这些我都想探究。再者因为家里有人得痛风,我想研究痛风治疗方法。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淀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纳米馆之行让我思考能否向人体注射特殊纳米级材料,在不损伤人体的条件下,溶解晶体,或吸附晶体使之排出体外。国科大之行让我逐渐明确我都理想和思维,让我能看的更远。最后坚强的意志使我明白要不畏科学研究的辛苦,哪怕要做一生的冷板凳哪怕最终没有成就,但过程即使享受,心中的信念能让我将科学事业进行到底。

愿科学家的品质能永存于每一代青年人的心中,激励着年强人为祖国事业献身,推动祖国科学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