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经济与管理夏令营一行来到了位于中关村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参观了决策剧场、数学史馆,随后步行前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原国家科学图书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三学生霍琳主持了决策剧场参观。霍琳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预测中心的领导班子,接着为夏令营的学生们展示了全球宏观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全球经济动态监测系统,通过象限图、时间维度图、三维立体景气跟踪图、动画等多种效果图为大家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动态监测情况,并为同学们讲解了该系统的运行机制,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在各种效果切换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提问,霍琳一一为大家进行了解答,如监测系统如何抓取数据、数据来源是什么、该监测系统的数据成果是否会公开展示等问题。展示完毕,预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大家发放了3D眼镜,借由决策剧场的环形大屏幕让大家体验了名为《深海迷航》的3D效果。
参观完决策剧场后,学生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位于一楼的数学史馆,在详细了解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发展历程的同时,也看到了我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壮大史。
接下来的科学之行移步到了同样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该参观由青秀玲老师带队。第一站是文献情报中心的协同交流研讨厅,由学科馆员王保成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文献情报中心的相关资源及服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发展历史及更名过程。王保成老师解释人们看到“情报中心”四个字往往会以为是国家机密,不敢进,由此专门为同学们解释了“情报”与“谍报”的差别。随后,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其中特别介绍了文献情报中心的随易通、e划通、科技新闻聚合服务系统、跨界集成检索等,为在座的夏令营学生展示了科学院拥有的强大的图书文献数据库,以及完善的资料检索系统,并为学生们解答了文献检索的有关疑问。
同学们带着对科学、对知识的向往,跟着刘雅静老师到各个分厅进行逐层参观,包括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中文自然科学图书馆、西文自然科学图书馆、读者研究室、古籍阅览室、缩微资料阅览室、投资超市等,进一步了解了中心的对外服务及主体业务。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软件与网络”夏令营进入第二天,参营学子们热气高涨。下午3时,同学们在软件所5号楼4层报告厅聆听了专家报告,了解了各部门研究方向及软件所研究生招生培养情况之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实验室,跟随志愿者进入实验室参加活动。
进入实验室之后,首先是交流会,由实验室的老师和师兄、师姐来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研究领域等,然后就相关技术领域与营员进行互动讨论。营员们在交流会过程中,表现积极,踊跃提问,展示出了很高的学术热情和求知欲望。交流会效果良好,营员们表示收获很大,对于什么是科研和如何做好科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交流会之后是推免笔试和机试环节,营员们非常重视这次机会,表示在夏令营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们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素养和自信心。
考试结束之后,营员们表示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此次考试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一定会继续努力。但是营员们同样表示,非常希望能够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就读,自己也有信心通过这次推免考试。
预祝营员们都能够顺利完成此次“软件与网络”夏令营活动,开阔视野,收获友谊。
7月7日至11日,南京土壤所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夏令营,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42名优秀大三学生参加了本届夏令营。本届夏令营继承了首届夏令营的办营理念和精神,根据中科院和国科大“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创新2020”战略部署,旨在推进中科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科院与全国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此,本届夏令营安排了开营仪式、学术报告、海外归国学者交流会、专业分组学术研讨会、所内参观、野外科考、交流联欢晚会、参观历史遗迹、闭营仪式等多项内容。
开营仪式上,南京土壤所副所长蒋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并向营员全面介绍了研究所的辉煌历史与发展现状,希望高校学子们借此机会,认识土壤科学,了解土壤科学,献身土壤科学事业。之后,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向夏令营代表授予本届夏令营营旗,标志着夏令营正式开营。
学术报告会在沈仁芳研究员“植物营养学: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拉开序幕。张甘霖、周东美、史学正、颜晓元、赵炳梓和贾仲君等研究员分别从土壤学、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土壤与气候、土壤物理学及土壤微生物学等研究方向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报告过程中营员们积极提问,沉浸在与每一位老师的深刻交流之中。
7月9日上午,营员们参观了土壤标本馆。营员们认真观看,积极提问,表现出对土壤标本的浓厚兴趣。在接下来的“海外归国学者面对面”交流会上,丁维新、彭新华、高娟、兰平、褚海燕、陈梦舫、苏彦华等老师用风趣幽默的报告,将自己在海外求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以及深刻感悟分享给全体营员。营员们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午,全体营员进行了分专业研讨会,研究所的老师们围绕相关学科领域做了精彩的报告,营员们结合个人兴趣和所学专业,与老师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
7月10日上午,全体营员参观了南京土壤所江都FACE基地。朱建国研究员十分详细地为营员们讲解FACE基地的概况和整套实验设备的运行情况及工作原理,耐心地回答了营员们的每一个问题。看到被汗水浸湿上衣的朱老师,全体营员为科研工作者认真严谨事必躬亲的精神所感染。返程路上营员们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扬州博物馆。晚上,全体营员与研究所在读研究生交流联欢,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营员们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艺。面对师兄师姐们的精彩节目,全场掌声雷动,欢声与笑语伴随着学长们的谆谆教诲萦绕在每一位营员心中。
7月15日,金属所2014夏令营活动正式展开,123名营员到18个研究部,体验金属所的科研氛围和人文环境。
15日的活动受到了各研究部的重视,非平衡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碳材料、磁性材料及磁学和高温合金等研究部,分别举办了院士见面会、科研工作介绍、实验室参观、营员座谈会和研究小实验等活动,卢柯、成会明、张志东等与营员们座谈。
7月16日下午,金属所研究生部在郭可信楼举办了与在学研究生的交流活动。三位在学学生向营员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辛星同学跟大家分享的是自己从参加夏令营,到金属所做本科论文,和在科研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全过程。王奇同学介绍了他与导师苏党生研究员的不解之缘,是苏老师亲切的面容和坚定的信念,让他对金属所痴迷,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费则元同学则讲述的是金属所的科研环境、课程的设置、毕业去向,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的报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很接地气,使营员们对金属所的了解更加实在。
研究生部刘敏主任、李扬副主任参加了交流活动,并针对营员们关心的问题,如:保研的具体流程、考研的专业课选择、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的录取比例和培养差异、选择导师时的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的回答。
研究生部还专门为营员们分别安排了由成会明院士、李毅研究员和周亦胄研究员作的“碳、富勒烯、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博士及如何获取博士学位”、“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单晶叶片材料与制备技术”三场专题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科学研究之美。
7月17日晚,在经历了3天紧张的活动之后,金属所的同学们为夏令营营员们精心准备了主题为“沈阳仲夏夜,难忘IMR”的联欢会。
联欢会形式多样,有醉人的钢琴独奏,血脉喷张的搏击操,动感的爵士舞和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游戏环节更是让营员们忘记了紧张和疲劳,掌声迭起,欢声笑语不断。
7月8日,为期5天的中科院南海海洋所2014年“蓝色海洋”大学生夏令营开营。本期共招收59名学员,分别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33所高校。所领导詹文欢、龙丽娟,所办公室主任陈忠,党群工作处处长容英光,人事教育处处长徐海、副处长王发左,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主任施平研究员、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主任秦启伟研究员,部分导师杜岩研究员、徐向荣研究员等出席。开营仪式由徐海主持。
龙丽娟在致辞中首先欢迎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来所,希望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夏令营活动,使得学员们了解南海海洋所,认知海洋科学。詹文欢介绍了南海海洋所研究领域、组织机构、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产出、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施平、秦启伟以及李淑详细介绍了LTO、LMB、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MSG)情况。南海海洋所博士生刘松林、山东大学(威海)李远方同学分别代表在学研究生、夏令营学员发言。
夏令营期间,所方特别为学员们邀请了多个学科领域专家作精彩的学术报告,安排了“走进实验室、导师面对面”活动,组织了所科技成果展厅、标本馆、黄埔军校、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博物馆等参观学习。激发了学员们对海洋科学研究兴趣,促进大家了解羊城、认识广州。
“蓝色海洋”大学生夏令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得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经费支持,也受到广大本科生和研究所导师的欢迎和认可,希望夏令营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们关注海洋、研究海洋、认知海洋、保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