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东经112度、北纬27度,位于北京的7点钟方向,丘陵纵横,树木繁茂。它本名望岳村,曾由莲花乡保护,现乡级已撤,统管权力由镇里收纳。谷歌地图上找到的它是个小小的字母U,三面环山,中部平坦,只有北边的道路能通往外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赖氏一家从字母U的底部——望岳峰搬下来,全家老少十几人齐上阵,盖起了土砖房,从此定居在山脚。二十多年光阴一瞬而过,年轻力壮的女主人从赖大妈变成赖娭毑,她的七个孩子也纷纷成家立业,大多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苦尽

赖娭毑身板硬朗,出生至今极少得大病。她曾亲眼目睹日军进村扫荡、曾参与公共食堂的集体劳动,她见证了农村供销社的盛衰,也见证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蜕变,曾经她是大家庭的童养媳,如今她已成养老保险的受益者。

提起日军进村的那段历史,赖娭毑情绪十分激动,虽然事件久远,但她眼中的怒火一点便着。“哪家日子不是过得比苦瓜还苦?”由于当时还住在山里,赖娭毑一家侥幸躲过了疯狂的日军,“这些日本人真是饿惨了,看到谁家有点儿吃的就抢,有的跑去菜地里拔萝卜,还有的直接拖走别人家的水牛,简直就是强盗。”日军在此犯下的恶行远不止这些,赖娭毑摇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庆夺回主权,小山村里的人们也庆祝终于赶走了无赖日军。赖娭毑惯用的民国纪年法被废除,一问出生日期,她张嘴便答“民国二十四年”。看到笔者在小本子上写的简体字,赖娭毑无奈地笑了笑:“本来就大字不识几个,换成新式字体后更不会认字了。”

伴随赖娭毑大半辈子的计划经济,是新中国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浓墨。不管买什么都要手上有票,买米有粮票,称肉有肉票,量布有布票。每人每年能分到一定的粮票,由人民公社发到生产大队,大队发到小队,小队再一一发到各家各户,粮票的数量多少并没有年龄差别,而是统一按人头分配。

毛主席开设的公共食堂深入各个地区,小山村分成三个生产队,就像所有学生都在学校吃饭一样,人们一起做事一起吃大锅饭,做事不计报酬,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据赖娭毑回忆,不准私人起火,不准养猪、不准种菜,有专门的养殖部门负责肉蛋蔬菜的供应。

1961年公共食堂被解散,赖娭毑的小儿子参加了之后的集体大生产,“各人煮自己的饭,也允许自己养猪了”,他说养的肉猪要超过128斤才算“上了等级”,食品站才肯接收,收购单价为5毛,屠宰后再以每斤7毛6分钱卖出。此时,制度上出现按劳分配的雏形,农民出工不再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而是按照每个劳动力的强弱和技术高低来评定该工作日应得的工分,最高是10分,稍差点儿的是7、8、9分,10分才能换成一个工分,

年底结账时,一个工分值3毛钱,每个人能拿到两百元左右,折算成稻谷大约是一千斤。分配的口粮就以工分冲抵,以上一年整个生产队的人均粮食产量为基准,例如上年度人均产粮600斤,4口之家就是2400斤,如果工分折算下来的钱不足以购买这2400斤稻谷,就只能拿到实际工分购买的粮食量;如果购买力有剩余,就可以领到额外的纸钞。

等手里攒够钱了,才能神气十足地逛一次供销社。供销社的货架只有两层,陈列的物品有煤油(没通电灯)、籽盐(一粒一粒的)、布匹、解放鞋、袜子、毛巾、副食品如小花片糖果饼干等。过年再拮据也要打年货:称肉打酒买鱼,给小孩买块糖果,买鞭炮的人极少。出去给长辈们拜年,送点片糖或白糖聊表心意。

农业税俗称“公粮”,于2006年取消。赖娭毑的小儿子还依稀记得,集体生产时农业税由生产队交,1982年分田到户之后由个人自行上交,每到秋收结束,他便将收割好的稻谷运送到大仓库里,来抵销上缴款。当时亩产量只有600-700斤,平均每亩田上缴300斤稻谷,他家有两亩多田,需要交700斤谷。

1992年村里调整了分田格局,嫁女的、外迁的人家的田地,调换至新迁入或者新生儿手里,最初每人分得一亩三厘田,修路后每人只剩下八分田。“90年代出生的小孩都分到了八分田,还有一小块山,但是2000年之后田分完了,新生儿就没能再分到田。”赖娭毑记性还不差,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年份。 

甘来

与小儿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赖娭毑每每遇到下雨天,都害怕雨水进房、后山崩塌,急得团团转,一会儿和儿媳去房子侧面检查是否有滑坡前兆,一会儿坐到大堂里祈祷雨下小点再小点。“以前总担心山洪爆发会把房子埋掉,住得极不踏实”,自从2003年小儿子贷款修葺好红砖楼房,赖娭毑才真正松了口气。虽然下雨前后屋子里还是会冒出来蚯蚓、螃蟹、青蛙等小家伙,“至少不用再日夜担忧,雨天也能睡个安稳的午觉。”

拆除旧房时,从墙壁里掉落出一分、两分、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的老钞票各一张,不知道是谁的私房钱藏在这里。村里的供销社消失了,乡里那个也被农村连锁超市替代,窗台下刷的“农村供销社”几个白字逐渐褪色,最终隐匿在时光里。

90后孩子记忆里,尚且认识几个扁担货郎,他们挑着两大筐豆子花生之类的零食,四处行走,在有人在的家门口叫卖。为了哄小孩多读几页书多算几道题,赖娭毑总会从最里边的衣服口袋里掏出几张收了很久的纸币,到货郎手里换几块凉糕给孩子吃。后来乡里出现了集市,逢四逢九的日子里,商贩们或踩自行车或骑摩托,载着从批发市场淘回来的东西按期来到乡里的主道两旁,依次摆开货架,有服装、反季节蔬菜、豆腐、冰冻猪油、布料、糖果蛋糕、苹果梨子菠萝、果树苗、爆米花、磁带影碟等摊位,还有收集女人长发、兜售打火机灭鼠药的。肉铺在集市的西南角,每天都开放。

“小时候,为了买到新鲜的瘦肉,天还蒙蒙黑就要爬起来,一个人提着菜篮子屁颠屁颠地跑去肉铺,到那儿天刚微微亮,就已经有三四个人在排队。瘦肉四块五一斤,而今涨到十五六块,再也没有免费的猪尾巴猪血猪骨头了。”赖娭毑的孙女是典型的90后,每到七月双抢季节她要负责采购食材、做饭洗衣、喂猪放牛,“现在家里置办了几件农业机械,不再仅仅依靠老牛犁田,效率快多了,双抢期从半个月缩短到一周,我个人的任务也减轻不少。”

2005年,小山村搭上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快车,筷子厂建立了,吸纳附近的劳动力一百人。2009年统一电话区号,0731不再是长沙的专有符号。2011年几个外地人看中了小村的矿石资源,前来开了个大理石加工厂,又解决了一批人的工作问题。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记得,自己的户口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今年八十岁的赖娭毑就经常念叨,我们这一片原本是长沙的管辖范围,后来长沙、湘潭“分家”了,各立门户、各自为政,而现在又要实行长株潭一体化,还是要联合起来搞发展,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在平民百姓心中大抵这样解读。 

房子越修越漂亮,道路越修越宽敞,小山村的人们越过越快乐。

赖娭毑的几个女儿都嫁到了很远的地方,正月初二上午,所有儿子女儿带齐自己的儿女、孙儿,回到了小山村,将近四十人的全家福里,赖娭毑笑得最开心。“我不求她们带回来多少金银珠宝,只要每年能送把人儿回来给我瞧瞧就好。”正月初十赖娭毑的第二个孙子大婚,娶回来一个如花美眷,赖娭毑高兴得合不拢嘴,“家里又添口人咯!”可能再过个三五年,赖娭毑这一大家就是五代同堂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选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一段我们都很熟悉的话,曾经在它之中我看到了希望、幸福和圆满的生活。如今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那么一些人并不是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尽管可以活在这个世间,却又仿佛被这个社会抛弃,他们只能依靠年轻时的回忆温暖自己垂老的生命。“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这是多美好的一首歌曲,多少老人在其中幻想着老年的生活,沉静的幸福和温暖的情谊让老者不惧怕生命的西沉。

面对现在国家人口的老龄化现状,我们正在看到身边的父母亲戚叔叔阿姨一天天变老,可是他们如何在这个永不停息的社会快乐生活下去,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将要面对的养老问题是十分严峻的,在成全父母晚年幸福的同时如何兼顾我们自己的远大抱负,是不久的将来我们马上需要抉择的问题。在这个假期,我思考了很多,也和身边的长辈还有同龄的朋友聊了很多,同时也去访谈了一些不认识的老人,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启示,也让我对养老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调查结果,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我的家乡敦煌是西北的一个沙漠中的绿洲,一个非常小的县城,没有企业,没有工厂,只有几个旅游景点,小县城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理想,因为没有太多机会可以让归家的孩子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选择回家,就等于选择安逸地度过下半生。还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同学之间都说以后一定要和心爱的人去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好好生活。可是过年回家,发现曾经的同学毕业了大都选择了回家择业,选择陪伴在父母身边。因为很多同学如我一样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孩子可以不要距离自己太远,因为除了孩子,年老之后他们没有依靠,心里会很空虚。我的好朋友们都回家了,有的考公务员,有的进银行,有的选择自己创业,还有的都不知道回家干什么却很坚定地选择回家。他们有的是自愿的,喜欢家乡那种驼铃声声的闲适生活,有的却是父母极力要求的,不想唯一的儿子或女儿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生活。只是在某个时刻,我可以在霓虹灯的照射下看到他们脸上闪过的一丝落寞和不甘心,我尊重我朋友们的选择,或许不久之后我也会是其中一个,毕竟人生是很无奈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不能太贪心,什么都想要。

当我们的父母老去,他们又将面对怎么样的老年生活呢?为了探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我2014年2月12日走进了家乡唯一的社会福利院(也是养老院),它成立于2008年,经敦煌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总投资800多万,主要负责收养敦煌市范围内“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家可归”的“三无”对象及孤儿弃婴。通过和那里居住的老人聊聊天,我才得以了解老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和想法。这里我重点挑出了三位爷爷,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

贾爷爷(77岁),他是1963年的大学毕业生,年轻时是我们那里敦煌二中的校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40年的光阴,院里的工作人员都亲切的叫他“贾校长”。当他的老伴过世之后,3个孩子里有的去了外地工作,半年回来一次,有的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无法照顾到他的日常生活。贾爷爷告诉我,是他自己想来福利院生活的,在福利院里有工作人员的照顾,有老人陪他下棋,可以唱秦腔和唱歌,他感觉很快乐,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当我问起他对老年生活的最大期望是什么,他告诉我“老有所乐”。是的,贾爷爷告诉我老人要求的不仅仅是活下去,还要活的快乐,对生命的要求不能只是长度,还要有滋有味,那样才算是好的老年生活。

陈爷爷(76岁),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成家,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年轻的时候当然没有关系,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困难,所以他来到了这里。当陈爷爷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当时吃惊的根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面的谈话,我很好奇地问陈爷爷,为何当年会选择不结婚。他说因为年轻被贫穷和一些其他的束缚给压倒了,他屈服了。我没有问具体的内容,怕让老人心底的伤痛再次翻腾。最后老人告诉我如果再年轻一次,他会做不同的选择,而如今他没有儿女,只能依靠国家,依靠政府来照顾他的晚年生活。陈爷爷对国家建立的养老院充满了感激,他也很喜欢这里,生活起居都有人照料,他觉得很幸福。陈爷爷的经历让我明白,每个人老去的时候都要为年轻时的行为负责,我们即使年轻,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因为年轻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

华爷爷(72岁),他的老伴过世了,有两个女儿都出嫁过自己的生活了。他曾经和大女儿住在一起,后来大女儿的婆婆生病了,住在大女儿家,所以他就来到了福利院。我以为老人会很埋怨自己的女儿,伺候婆婆却把自己送到这里被别人照顾。可是我错了,华爷爷告诉我,他住在女儿家,女婿如果生他气了,肯定不好对他发火,就会把气撒在自己女儿身上。他说住在女婿家自己感觉不自在,恐怕女婿对女儿不好,所以他来到了这里。华爷爷是需要掏钱住在这里的,因为他并不符合免费入住的条件,他最担心未来女儿们掏不起钱,自己怎么办。华爷爷的故事告诉我,老人一辈子都在给子女考虑,唯恐自己带给子女负担,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可是,作为子女,我们有恃无恐,肆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是不是考虑过老去的父母在我们转身之后是否潸然泪下心痛不已却依然选择爱我们?

夕阳西沉之后,朝阳便会东起,福利院里有一个小太阳,正在冉冉升起。过年前,一个刚出生的小男婴因为鼻子上长了一个异物被自己的父母遗弃了, 现在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在照顾他,起名为福圆圆。在他被新的父母领养之前,这里就是他的家。工作人员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顾他,定时喂奶,换尿布,哄他玩耍,还有院里的老奶奶给他缝小褥子和小衣服。他是最可怜的,同时他也是最幸福的。看着他熟睡的面容,我心里暖暖的,希望有他的存在,福利院里到处都充满了爱,像一个大家庭。

临走之时,我和福利院的高院长聊了聊,她热情地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还和我探讨了一些深入的问题,我受益匪浅。高院长告诉我,虽然这里是福利院,但是它也是养老院,也是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有“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也有极少的“供养老人”。这里的工作人员一日三餐都按时按点,营养搭配好给老人提供饮食。政府为老人每年免费体检4-5次,也教老人们做经络操锻炼身体,让老人们一起唱他们喜欢的革命歌曲。每当有老人过生日,都会买蛋糕庆祝。每逢佳节,社会上的志愿者都来这里照顾老人,给老人表演节目。她觉得福利院就是一个社会的大家庭,彼此依靠,彼此搀扶,描绘各自生命的色彩。我觉得住在这里,老人们应该是幸福的呀,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爱和希望,这里的夕阳映红了整片蓝天,夕阳美极了。最后,高院长说:“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但我国养老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费短缺,医疗设施不健全,工作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较差,养老设施不够全面,对于无法自理的老人还不能提供良好的照顾。而且许多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还是认为在家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希望国家可以将养老事业也如同教育一样列为国策,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国家也可以鼓励成立一些私营的养老院,分担国办养老院压力的同时还可以在竞争中促进整体养老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待吾老去,何处可依?我让我们的父母应该怎样快乐地度过他们的晚年?我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大城市漂泊,还是为了我的父母来小县城生活?我自己也没有解,我也不知所措,所以回家我问我的父亲,我该怎么办?父亲说:“你就放心去追求你的理想,去你想去的城市生活。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如果我和你妈想你了,就去那里看你。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在你家附近租间屋子生活。最后不行,还可以住养老院,你给我们按时把钱交上就行。”我的父亲说完就哈哈地笑起来了,而我也笑起来了。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和父亲在一起我就觉得什么都不是问题,他对什么都有办法。当我无法照顾自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的时候,父母为我提供了我需要的一切,所有的关爱和包容,理解和支持。那么,有一天当他们老去,无法再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被世界抛弃在角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角色互换,把父母当成我们的“孩子”,担当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就像他们给我们快乐的童年一样,也送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亲爱的祖国,我需要您来帮我解决这个难题。您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每个人年轻时都为了您的繁荣发展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待他们老去,您是不是送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呢?最美“夕阳红”,是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但是,我们不希望这只是个梦。我们会和您一起努力,我们一起加油!让“夕阳红”可以成为中国最美的风景!

我出生在一个乡村,小路四通八达,大道就只有一条,以前那是条土路,村里人叫它马路,似乎是供人骑马通行。我小时候没见过马,常见牛。那时候走在田埂上,能随时闻见牛屎的气味。我们村有个放牛的跛子,一只手也有残疾,他从身边走过的时候,就能闻见牛屎的气味。后来大家纷纷卸下牛,开始用拖拉机耕田,这种气味便成为了他的独一份。这股气味,自从他还似头牛那般的时候开始,一直被他带在身上,直到后来有一天,他终于卖掉了他的一头老牛和两头小牛,那股气味才渐渐消失不见了。

他没卖牛之前,常骑在老牛背上,马路上来去,后面跟着两头小牛,遇坡上坡,逢水涉水。卖完牛后不久,那条土路上被铺上了一层水泥,他跟着他姐姐一家搬到了马路旁边,我再能看见的,就只有他在马路上一瘸一拐的身影;再后来,他姐姐的孩子有了孩子,我就很难在马路上再见到他了。

我小时候,村里熊孩子一大群,都不吝天赋地模仿过他,他也揍过我们。后来他卖了牛,我们成了游子,过年见面都叫他龙爷爷。于是再也见不着,一个跛子,骑在老牛背上,马路上来去,后面跟着两头小牛,遇坡上坡,逢水涉水。

这似乎是一头牛在马路上慢慢变老的故事,当这头牛年轻的时候,身上总是有股牛粪味儿,那只没残疾的手能耕田,能修电风扇,能划火柴点烟,点炮仗。那个时候,田埂上随时能闻见牛粪的气味,他就活在这股气味里面,春天耕田,秋天放牛,有时有人求他的牛帮忙,也许会得到一包烟的报酬。后来拖拉机流行起来,大家都把牛卖了,田埂里便没了牛粪的气味,而他只有一只手,一条腿,开不了拖拉机,所以他只能继续放牛,带着牛粪的气味。后来终于连牛也没有了,他就不知躲在哪个远离马路的小屋,彻底老去了。

这只是关于马路的一个故事。我觉得,一条路的神秘,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上面走过。说着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想到的是一个叫五九子的乞讨家。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农村葬礼之中,在我们孩子眼中,少了他的葬礼,总是觉得少了什么。

孩子们那时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撺弄他去亲吻壁画上的女人,他傻笑,亲,然后靠在一边痴痴的乐。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位五九子乞讨家是个不通心窍之人。

他出现在这个村的葬礼上,隔天又出现在另一个村的葬礼上,于是我不知道他在那条马路上到底走过多少个来回。那条马路有一段两边是树林,里面有坟墓,我相信五九子也曾在某个夜晚在这里来回过,不知世间是否有鬼魅,在那里曾迷了他的心窍。

他似乎是什么都不懂地活在这个乡村的小路大道之间,只知道走路,傻笑,亲墙壁上的女人以及葬礼后帮人打扫庭院。后来他也老去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人说被一个山上的尼姑庵收留了,平日山路上砍砍两边的荆棘杂草,使山路不至于被淹没。也有人说,他死掉了。

除了上面说到的放牛跛子和五九子,我的乡亲们,有很多都是在这条路上老掉的。我妈妈也是其中之一。

我三年级的时候,农民进城务工就像是一阵风,刮到了我们这里。在此之前,我的那个小乡坷坷也刮过很多种风。比如说有一阵子,龙虾突然多了起来,于是大家都勤奋地抓龙虾,他们放虾笼,收虾网,有的就直接把手伸进龙虾洞里面倒腾,挑灯夜战,谈笑邻里,于是形成了那时的风格和景致。像这样的风一阵一阵,不管是捉龙虾的热潮,或者之后的买拖拉机,再之后农民进城务工,一批孩子出生,一批老人的去世,集体搬家到马路旁边。这样一阵一阵的风一直在有人的地方吹着,吹走了很多腐朽和美好的东西。

当农民进城的风吹起来的时候,我妈妈打算追随这股风。

那时候我十岁,我妈三十三。她在某个早上告别我爸,半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她用额头上的一个吻把我从梦里面唤醒。

后来她说到那个夜晚,本来可以隔天再回来,太想家,就急着奔了回来。她还说到马路上的那段树林,一路干咳带唱歌地小跑着过来,心有余悸,不敢回头。

我上大学后,她终究还是去了上海,第一次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声音是哽咽的,说在那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放假去看她三叔,吃三嫂的竹笋烧肉,她说嘴里的,就是她小时候,山坷坷里的味道。

我能明白那种思念的感觉。我去县城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月只能回一次家,头一个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是说不出话来的,挂了电话眼泪就流出来。那时候每到傍晚,看到别人家窗户里昏黄的灯光,就会想起家里这时候该在这样的灯光下吃饭了。

我后来终于成了游子。我的家在池州,高中去了县城住校,大学在芜湖,后来又沿着江来到了武汉。有时候躺在宿舍里的五尺床位,半睡半醒之际,脑海里能闪过我在那条马路上骑自行车时的情境,有时候是温暖的春天,空气里是油菜花的味道,头上是阳光,前面是影子,两边是一片金黄;有时候是冬天,头顶上还有星星,两边的白菜上盖着一层白霜,我的耳朵很冷,手也冷。

这些都是我实际经历过的,初中那阵,我要骑自行车四十分钟才能到学校,那时候早上七点开始早读课。于是我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那条路上来来去去,有时候脑海里装的是一道题目,有时候是坐在我前面的姑娘,有时候是未来。

以前,我在这条路上闲暇致致,后来越来越行色匆匆,我想,我的时间都是在这条路上不见的。这条路以前是条土路,村里话叫马路,寓意人骑马其上通行,两边是白菜,油菜,树林,坟墓,荒芜,如今开始渐渐挤满了小洋房,消失的时间,大概又是从这里开始的吧。人说,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我的家乡一直在变化,我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从椰子价格谈起

家在海南海口,每到寒暑假回家,我总会尽情喝椰子,因为出岛上学就吃不到相对便宜的椰子。09年上大学前,椰子由一块五涨价为两块钱一个,由于嫌弃涨价,在上大学前没去买过椰子。在上大学时,得知国家政策要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10年寒假回家发现椰子涨价为四块钱一个,今年14年回家椰子已经是六元一个,后来发现不仅是椰子涨价了,连先前最便宜的热带水果香蕉由原来的几毛钱一斤涨到了好几块钱。起初周围人有抱怨海南物价上涨与旅游岛建设有关,赚外来人钱的同时也苦了当地的老百姓。

但当现代文明闯入海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倒退五年,如果来到海口,你会发现就算是工作日满大街都有人在悠哉逛街,商场从不乏人气,不像上海和深圳的商场上班时间冷冷清清。当时不仅是商场,老爸茶店更是热闹,多数是中年男子,你会疑惑,难道海南人不工作的吗,那么清闲?其实不是不工作,是工作负担没那么重,也正是因为如此那时的海口人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享受,因为天天都在享受,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大陆工作就那么忙,更不理解为什么喝咖啡在北上广被看做是小资享受的方式。

现在的海口人已经感觉到工作紧张感和经济压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清闲。在海口房地产工作的王大叔告诉我,其实本地人很少买房,主要是外地人,加上物价上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没生意就去喝茶。正是因为工作开始忙碌,所以懂得了原来工作之余喝杯咖啡是放松,逛街是奢侈。

品牌推动城市档次

“你还不知道吗?哈根达斯和星巴克来海口了……”朋友电话中邀请喝茶,我听到后先是一惊,因为我认为哈根达斯和星巴克这样档次的冰激凌店和咖啡馆只有在北京上海深圳这种发达的一线城市才能享受到,它们所面对的消费者是高薪而且有空闲享受消费的人群,同时内心有股按耐不住的喜悦,迫不及待奔去看看。

来到哈根达斯和星巴克所在的商场,不仅是装修的高大洋,而且还发现了不少在北京和上海的商业圈里看到的服装品牌比如ROEM, ONLY,欧时力等等。之前回家觉得海口除了一线的运动品牌比如耐克、阿迪,其他的一线品牌基本在海口买不到。不仅是服装店,还有不少美食店比如鲜芋仙、鲜果时刻。身边的朋友对我说:“也正是有了这些品牌我才会觉得这个商场是上档次的。”的确,不可否认这些一线品牌入驻海口,不仅村托了商场、商业圈的消费档次,同时也是推动了城市的形象档次。

拆迁和期待

这次回家感觉不仅是道路变窄了而且新建的楼与旧楼之间的间距也非常小,村里的大叔告诉我:“城市规划征地,现在大家都在盖楼等着拆迁拿补偿。”不仅是自己所在的村子,其他有林子和农田的村子都把部分林子砍了建楼,人口还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空房子先建起来了,等待拆迁赔偿。至于征地规划,后来得知原来是距离村子方圆一公里处,刚开始只有海南省政协在那儿,自从09年大润发来到海口,省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也相续建起,据说省委要搬来了所以需要规划征地。作为居住在未来省委附近的居民而言是非常高兴的,首先是这一带会迅速发展,修路各种基础建设对于居民的出行将会比先前便利,其次是如此重要的位置拆迁还能拿到一笔丰厚的征用金。

随后到了另外一个村子,一片狼藉,到处是坍塌的墙瓦,从当地人小朱了解到,这个村子现在正在拆迁,之前听说有些村民侥幸政府拆了又建期望着能拿到再次的赔偿,小朱说:政府可没那么傻,拆了又建就是违建,政府不会给违建赔偿的。随后,小朱指了远处在盖的楼房告诉我,那里就是一些经济适用房,一片有几十栋楼,每栋都20—30层,是被整体征用到的村子作为集体安置的地方,是未来的城中村,附近高校的老师也会搬来;由于这城中村将是未来的教师村,消费也会相应提高,不少有眼光的人已经很早在这先买好地做起生意,我打算在那开个电脑维修店。

当骑车游成为一种享受

“十一带上几个同事骑自行车环岛游,经过了不少从没去过的小地方。”刚毕业在海口工作的小李告诉我:“以前坐在旅游车上睡觉等待着车到达景点,从车上下来就是一身疲惫。坐车旅游,地点别人来选择,自己只能服从。骑车是想停就停,想去哪就去哪,更加的亲近自然,乡村小道等这里地方也可以去。乘车旅游会错过路上很多的细节,而且一天就只有一个景,就是目的地,但是骑车不一样,骑车是一路都是景色,一天下来全在欣赏风景。”

小李还说,现在骑车环岛不仅仅是海口人,五湖四海的都有,都是喜欢自行车和户外活动的。其实很多外地人环岛,都抱有一个目的,就是若干年能有点谈资,一种自己征服了海南岛的骄傲。

有的时候约上几个伴,去一个大家向往已久的景点或地方,当到了那个地方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赢得了多少人的认可,而是来源于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自己在勇气上的突破。而且骑自行车不需要花很多钱,还能锻炼身体。小李非常自豪的说,环岛全部下来就花了几百块。而且还是住旅店和吃饭店的,骑车的时候全程都是AA,所以不会在经济上争执。 

搭乘旅游岛建设的顺风车,翻过陈旧的一页,海口已不是落后、慵懒、被动的海口,城市化正在进行,现代消费文化正在盛行,一座新城正在诞生……

滔滔黄河,巍巍嵩岳;桃李芬芳,根在中原。踏过商周遗迹,追逐汉唐明月;传承华夏文明,放飞豫州之梦。                                    

——题记

甲午马年,元宵佳夜,求学他乡,圆月当空,嫦娥传情,思上眉梢。

越黄河,靠太行,经历了殷商王朝的起源,目睹了汉唐盛世的峥嵘、见证了北宋汴京的繁荣。那片苍茫的大地,承载了我魂牵梦绕的思念,她,是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丽的河南。

印象中,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勤劳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日子淳朴而安逸。家乡的河是最清的,清得可以细数水中石,那里曾留下我和小伙伴嬉戏的身影;家乡的田野是最富饶的,那里满足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温饱;家乡的景是最美的,美得令人目不暇接;家乡的水是最甜的,甜得令人沁透心脾;家乡的人儿是最亲的,亲得如同手足。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高楼大厦取代了具有泥土气息的砖瓦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在在我看来,河南是越来越美丽了。新豫州,新气象。高楼平地起,机器轰轰响。交通是发达的,楼房是精致的,有顶绿的树,有顶靓的花,麻雀在电线杆上叽喳,小猫在树下嬉戏,蝴蝶越过花丛而来,摊贩像小河似的在街道上翻涌而来,城内城外都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河南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河南绝对是想一饱口福的人的首选之地。在这里你可以尽享中扒(扒菜)、西水(水席)、南锅(锅鸡、锅鱼)、北面(面食、馅饭)各种特色,尽享扒、烧、炸、熘、爆、炒、炝各种风味。

晨起,迎着第一缕阳光,坐在摊边,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正宗周口逍遥镇胡辣汤,喝一口,味美、汁鲜;再配上两根外脆内酥的油条,一个入汁入味的茶叶鸡蛋,一顿可口美味的早餐之后,便迎来了一天的开始。

中午,三五朋友,呼朋唤友,结伴就餐。或是洛阳燕菜、御品银条,或是开封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套四宝,亦或是卫源清蒸白鳝、司马怀府鸡、郑州二鲜铁锅蛋、信阳桂花皮丝,点三两小菜,斟一杯杜康,酌一口回味,只叹佳肴,再贪一杯!另外,偏爱面食的朋友更有郑州烩面、洛阳浆面条的口福哦。

夕阳西下,来份小笼包子吧!白白嫩嫩的开封灌汤包,嗯,看起来就很好吃。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轻轻一捏就破碎了。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鲜美的汤汁儿.。

这就是吃在河南、享受在河南,越来越有滋有味了。

行走在中原--脚下的河南

众所周知,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河南。作为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河南省内已建成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2008年全省高速通车总里程4841公里,位居全国第1位。脚下的河南少了自行车,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方便的私家车、飞机、高铁、动车、火车......现在无论你是想上北京,还是下南京,亦或是去美国、游欧洲,如此发达便利的交通设施,完全不用担心做不到。真心只能赞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中原一日还”!

这就是行在河南,越来越方便了!

游山玩水--眼睛中的河南

河洛宜居民风厚,古城旧貌换新颜。龙门山色洛阳首,古风悠长有石窟。马寺钟声声发馈,教人向善善长久。金谷春情三月间,歌舞升平牡丹舞。邙山晚眺秋高爽,天津晓月游人影。平泉朝游龙门地,洛浦风光洛神醉。隋唐古国有遗风,铜铃暮雨桃花陪。洛阳处处春风扬,牡丹舞动洛阳春。作风转变求思变,再上台阶洛阳人。“一城春色半城水”是对洛阳的准确描述。洛阳最大的魅力是诗意。龙门山色、白马释源、国色牡丹、洛浦秋风......浓厚的文化氛围浸透了诗画韵味,丰富的民俗风情总是与众不同。一条洛河把厚重而多姿的古城装扮得诗意缤纷,河岸美景入眼是一道风景,入耳是一曲天籁,入鼻是一缕幽香。长约16公里的洛浦公园,那美轮美奂的园林景观似镶嵌在洛阳城市中心一条晶莹流动的玉带,碧水烟波划城而过,洛水两岸绿荫布道,芳草四季,花醉长堤,美不胜收。倘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日日夜夜凝视着洛河水悠悠的向东流去,是洛阳人的享受、幸福、骄傲和自豪。

而醉了洛阳,醉了天下的,当数四月的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作为名扬世界的牡丹花城,洛阳人赏花具有贵族气质,他们认为,玫瑰过于缠绵,荷花过于清纯,腊梅过于沧桑,也总把桃李芬芳,樱花迷离不当花色。唯有四月,甲天下的牡丹满城开放,繁花树树,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娇艳欲滴,姹紫嫣红,才让花城变得热烈、变得典雅、变得不同凡响。牡丹之美,美在富贵兴盛,美在可以盈握,你甚至可以透过它的幽香,闻到唐宋诗词的油墨味。是她把洛阳的春天装扮得绚丽多姿,张扬浪漫。这牡丹也固执,偏记得“洛阳地脉花最宜”,牵绊着全世界的人奔她而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的,这四月的春天,牡丹不但倾国倾城,更倾倒了整个世界!

如果走过洛阳,你感受到的是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那么嵩山少林寺,中华武术的故乡,太极拳发祥地温县,佛教禅宗的祖庭,则带你领略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重温北京奥运会以“和”为贵的太极拳精神、春晚武术的旨意。

逛完郑州,直接郑开公交,来到开封。活生生的北宋生活画卷——清明上河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景象。北宋的三教九流、市井百态及皇家文化,都在此逆着时光隧道上演着。景区内1000多人身穿宋朝服饰,入目之处俱是北宋的音乐、歌舞、杂技、木偶、斗鸡、婚礼等旧时风俗,和耳熟能详的文包武扬,梁山好汉,七侠五义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果恰逢开封菊花节,遍城遍地的菊花,让你赏菊一次赏过够!

除此之外,太行山水的极品——焦作的云台山、辉县的八里沟,鬼斧神工、天作之合,尽显山水之姿,每年都会吸引上千万游客前来观光。不仅如此,更是受到很多影视拍摄的青睐。安阳林州的红旗渠,不仅风光诱人、秀色可餐,更是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游人真正领略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风采!

最后,走进南阳卧龙,沐浴诸葛圣明;聆听豫剧故事,品味其中奇妙。一路游玩,河南的美景真是举不胜举,我的家乡真的是越来越美丽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