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的北京因为我们这群心怀梦想、踌躇满志的少年们而更显热情与活力,我们也正因科技的无限魅力而沉迷其中,乐在其中。今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2014年中学生科学夏令营活动。第一天的活动已缓缓落下帷幕,美好的回忆此刻正在脑海中回放,此时就让我用文字作载体留下一份纪念。
“高、精、尖”一直是前沿科技的主题,地处小县城的我们很少能够接触到专业仪器,而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化学所的学姐学长和老师们耐心的为我们介绍质谱仪及液象、电镜和机光扫描双聚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奇特的化学小实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热爱,让我对未来中国的化学事业充满了信心。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活体实验室的参观,这里有一种特殊的静谧,看到小白鼠、豚鼠们静静地呆在器皿中,不免有些心疼,但转念一想,这正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肃然起敬,也体现出科研工作者对生命结构及原理的不懈探索与寻觅。他们对待这些活体动物其实是有着一份细心与专注,所以这里格外显得崇高与圣洁,让我不忍打扰这熟睡的生灵,同时对这份与动物打交道的工作冲满了好奇与想象。
这次科学夏令营让我体验的不仅是科学产品和科学仪器,还有身边可亲可敬的科学工作者。开营仪式上,我们聆听了校领导的发言,他们沉稳的气场、平和的态度和诚恳的语言也映射出中科院研究人员严谨、务实、肯干、创新的良好品德,没有华美的辞藻与激昂的声调,我依旧能感受到是背负着中国科研事业重担的强壮脊骨与一颗颗为科学事业而奉献的赤子之心。今天下午在对化学所的参观中,我接触到了十余位从事化学专业的前辈们,虽然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理科高材生,但其语文表达能力也让我好不震惊,严谨周密的逻辑关系是他们最共同的特点。譬如质谱仪及液象的观看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从分析材料的组成到分离出需要的物质方面,简单明了地让我们迅速掌握其工作流程,能够去揭开分析化学神秘的面纱。与此同时,他们目中射出的凛然之光也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那是一种从容严肃而又饱含智慧的目光,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这些前辈们赋予我们的厚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次开启科学的旅途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勇于提问,善于思考,你便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在与同学和辅导员的交流中,我们也能不断改进旧观念,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笃行”提供必要的准备。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是前辈们用毕生精力提炼出来的,教育我们做学问光是知识还不够,还要求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识与修养并存的人才是真正的杰出人才。
夜晚的雁栖湖校区躲在群山的怀抱中,宁静而安详,遥想曾经“两弹一星”工作者们曾在这里洒下辛勤的汗水,结出丰硕的成果,心中就萌发出自豪感与使命感,未来的科技血脉等待着我们这批中学生来继承繁衍,使其经久不衰,发扬光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行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契机下,我更应该珍惜这短短五天时间,增强对科学的兴趣,树立崇高的理想,成为具备优良科学文化素养的人。希望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成为培养我们从幼稚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沃土,支撑起中国科学界的天空。只要我们携手在此,编织理想,那么这一天必将指日可待。
忙碌的一天中,一大清早就发生了件小插曲。临出发的时候,我居然找不到饭卡了。一面是老师和同学的催促,一面是即将来临的一日三餐没有着落的窘境,我只好攒着眉头、揪着心跟着大部队走出了寝室。肖遥同学热心地为我解决了三餐的问题,而在晚上饭卡居然又失而复得,我内心这一丝忧虑终于消失殆尽,化为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和对自己的幸运的欣喜。
上午马石庄书记的一番讲话我听时无心,现在回味起来,虽不能尽得真理却也受益匪浅。有志于国科大的同学必是抱着献身科学的决心的一群人。马书记说,“兴趣可以入门,但需要志向支撑。”这句话令我印象最深,一个人总会在偶然中遇到了某事,然后兴趣被激发出来,不断引领他向前走,让他完全自发地追随兴趣,而兴趣如果仅仅是兴趣,并没有升华成理想,那么兴趣也会在某一天戛然而止。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消失在记忆长河之中。兴趣发展成理想,就需要更深层次的内在支撑——志向。这时,你会庄重起来,因为它是理想——不可玷污的理想。
下午有关纳米材料的报告也是精彩万分,老师用许多平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纳米材料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程度。无论是爬墙的壁虎还是开屏的孔雀,无论是可以隐藏红外线的北极熊还是会“轻功水上漂”的虫子,都在暗中运用了纳米结构的优越性能。这次生动的报告不仅让我大开眼界,更引起了我对纳米材料的无限向往。
而接下来的四个小实验,比如纳米材料去污、纳米防雾实验等更让我可以近距离接触纳米科技。一串串数据、一个个现象,都向我们展示了纳米的伟大。
路上颠簸了一天,有些许疲惫,但我对接下来几天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习总书记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想,这个时代是否伟大,就只能看我们年青人是否真的能有所作为,是否真的能向世界展示一个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了。
“兴趣,也许能使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变得快乐、幸福;旅行能充实人生经历。”“幸福,在于创造和付出。”“18岁的你们,在分离中感到思念,这思念却源于责任。”……这样充满智慧与哲学的话语让历时两小时的车程变得有意义。这些话语来自于开营仪式上两位中科院大学的领导,让中科院学术报告会堂这一科学殿堂在我们心中建立起神圣的形象,吸引着我们不仅向往接下来的几天的科学旅程,更渴望有朝一日在这一殿堂中与科学巨人们交流,发生思想的碰撞。
满载好奇目光的大巴驶向国科图,现代化的图书管理与检索已够先进,更不说琳琅满目的科学中外文献和书籍有多引人入胜。可惜时间匆匆,容不得我们驻足翻阅,我真希望将来有机会来这里饱览群书,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紫外线爆表了。”许多同学开玩笑地形容紫外线感受器的示数在阳光下的迅速增大,而纳米材料一旦盖在其上,示数锐减到了20左右,而普通材料却只能使示数降为500左右。纳米科技的防雾喷剂、纳米数量级的AuNO3对重金属铬的敏感变化、纳米材料的金属吸附块等小的演示实验令我们只在课本上见过的预言出现。我们除了感叹纳米材料的神奇,就只剩下向往有朝一日能真正应用纳米科技带给我们的福利了。国家纳米中心的专家还为我们进一步普及了关于纳米材料的基本常识,展望了纳米科技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应用。我们也在很多研究员的带领下,在各个实验室进行参观。那些看起来像科幻电影中神奇武器终“跳出了科普书和教科书”,让我们一睹真容,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们能有幸得到,真是不虚此行!
晚上一天的序幕拉上的时候,我们在教室观看电影或者休闲娱乐。我选择了观赏《盗梦空间》,其中精彩的画面、奇幻的剧情无不依赖于先进的拍摄技术和特效技术,电影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大胆的想象让人在脱离现实的世界中处处找得到现实的影像。虽说科学探索过程必须严谨,但灵感以及合理却大胆的想象往往是推开一扇真理之门的双手,这也正是科学巨人们体现出的天才一面的所在。
充实而精采——我们的启程,期待而兴奋——我们的寻梦之心。
国科大,我们期待与你的科学之美邂逅。
雁栖湖畔,烟雨微濛。这里曾是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究地。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先辈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指引着这里每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在清晨的小雨中,我们开启了这一天的科学之旅。
首先,我们来到中科院的学术会堂,聆听了周局长和马教授的教诲。
从他们生动的演讲中,我们重新理解了“何谓科学”、“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国科大的使命”等问题。正所谓“科技兴国”,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前仆后继的创造与奉献,才让今日之华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未来的力量,我们青年人应该把自己的窗子开得大一些,眼光看得宽一些,多一点家国情怀,多一些民族担当,传承先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想这也是周局长和马教授的演讲以及“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想要告诉我们的。
下午,我们前往科学院的化学所,参观了各种先进的显微镜及各类实验室。在惊叹于化学的奇妙的同时,更对各位潜心研究、攻克难题的研究员产生由衷的敬仰。
他们严谨专注,一丝不苟。他们身上闪烁着对科学的热忱和“朝闻道,夕死可矣”般的无怨无悔。纯粹、平静、淡定、从容,他们为国家的未来默默耕耘着。
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在报纸上了解到的中科院遥感院士李小文。荣誉等身,依旧不改“光脚”本色。我从他们身上共同学到的就是这份潜心治学的静气的心怀祖国的担当。
青年人,不应当暮气沉沉,应该超越物质主义的考虑,违于夫之诺诺,作一土之谔谔,具有理想和献身精神。
正如周局长所言:“旅行是最好的教育。”我相信,这七天的夏令营生活会成为青春中灿烂精彩的一笔!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当八字校训再次被四百名营员齐声诵读而出,一种莫名的庄严、肃穆的情绪充满了这座科学的圣殿,同时充满了我激动不已的心,引发的共鸣之音久久无法散去。说来奇怪,初听这八个字,便从心底觉得是那么熟悉,仿佛勾起了记忆中深埋的情愫。想来平常,这八个字不正是我们数年如一日苦读的根本所在吗?这是个知识的圣地,这是个学习的殿堂,这里讲求脚踏实地,这里的学者用钻研的刻苦与成绩践行着八字校训的真谛。也许只有心怀一颗如此的敬畏之心,我才有可能体会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脉搏,与这所大学真正地结下属于我的情分。
如果说昨夜的破冰之旅印证了“夏令营”的轻松与愉快,今日马书记的讲话与整日的活动便是对“国科大”三个字做的最完美、最精彩的诠释。
所谓“科”,便是对新知的求索与对未来的好奇,科技带领我们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赐予我们日行千里的翅膀,从各方面促进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前进。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科技的探路者,在享受这份光荣的同时,也经历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只有尝试过在浩如烟海的外文资料中寻找前人足迹后,我们才能体会每名科学“苦行僧”写就的字字珠玑。也可能只有在亲眼目睹实验员在显微镜目不转睛时,我们才会体会到科学工作者对工作热忱的爱和投入。当兴趣为我们开启科技大门,支持我们继续前进的就当是对目标的坚定、与对真理的信仰。国科大是科学的“乌托邦”,拥有最完美的文献资料,具备最先进的科研器材,吸引着包括我们的科学路上的前行者。
既然以“国”字为名,那便注定了这所大学的使命感。正如马书记所说,科技人的培养和成长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有如脊梁般重要。也许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国科大人”,还无法真切地体会这份使命感,但是隐约之间,我能从那份对知识的尊敬和对人才的关注之中领略到进入这座校园之后的责任。成为科学工作者之后,我们的工作也许无人问津,但当我们的努力真切地转化成了社会发展的助推之时,我们的幸福感才会达到极致。十七岁的我将步入成人的大门,也许还未对责任有全面的认识,但“国科大”用自己的品质与思想让我认识到一个合格科学家应具备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第一天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相逢,我还不敢妄断这所知名学府的学术成就究竟有几何。但这所大学背后的对科学的求索精神与爱国责任感却深深印在我与他认识的每一天里。如果未来有机会可能进入这所大学求知问教,那自然应当倾尽热情与能力;又或者中国科学院是一个永远的梦,我也情愿以他的精神与信仰作为我终身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