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方芳)下周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将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这位84岁的国际政治风云人物将重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71年到1972年间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历史片断。 论坛主办方——中科院研究生院日前透露,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今年将举行15场以上的演讲,包括部分部长在内的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接受了邀请。 来源:北京日报

     【新闻网讯 记者周丹】3月29日上午10:00,“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2007年媒体见面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由论坛执行秘书长叶中华主持,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凤凰卫视、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媒体的记者应邀参加会议,论坛副理事长李惠国和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牛晓莉也出席了会议。

    论坛副理事长李惠国首先总结了2006年论坛的开展情况。2006年度论坛举办了从第38场至第55场共18场报告会,观众人数超过了12800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美联社、香港大公报等40余家国内外媒体共发表报道105篇,研究生院记者团发表稿件145篇,而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做客第54场报告会,使论坛向国际化迈进了一步。同时,他提出在继“世纪机遇”、“和平崛起”、“科学发展”和“文明复兴”的四个年度主题后,论坛将2007年的主题定为“和谐社会”,即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促进和谐世界的发展,从而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快文化的创新。随后,他向媒体介绍了将在4月3日第56、57场报告会上发表演讲的嘉宾——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美国百事公司首席执行官英德拉·努伊的情况,并透露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和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也将在4月中旬走上论坛的讲台。

    执行秘书长叶中华和与会媒体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好“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衷心感谢各大媒体对论坛的关心和支持,并希望媒体能够多给论坛提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一如以往地继续支持和关注论坛的发展。

    另悉,论坛还将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一次小型研讨会,邀请一些中青年学者和年轻朋友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从而促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新闻网讯 文/贾宝余,图/平爱国】3月9日至10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2006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郑必坚同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执行秘书长叶中华教授主持会议并对2006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院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国际合作处等院系和部门的相关同志参加会议。论坛协办方、高等教育出版社市场部主任范水先生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总结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2006年度工作,并对2007年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安排。

    2006年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正式举办以来的第四个年头。在“论坛”两位发起人――路甬祥院长和郑必坚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通力合作和精心组织,“论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论坛”的组织工作不断成熟,“论坛”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深。“论坛”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阵地,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平台,科学与人文精神相互贯通的重要桥梁。2006年,“论坛”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年共举行了16场报告会,听众逾12800人次,并且在组织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国际化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为论坛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论坛”继续保持“高层次、高规格”的特色,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美国前总统布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中科院院士刘嘉麒、中科院院士郝柏林,清华大学著名文化史学家何兆武,著名儒学专家王世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等16位主讲人。演讲人中既有著名政要、政府高官,又有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还有企业家。

    2006年,“论坛”继续坚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探讨国家战略”的宗旨。“论坛”以两位发起人――路甬祥院长和郑必坚同志的主旨报告“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开篇。全年的演讲围绕着文明复兴和科技创新这两大主题,就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复兴与文化发展、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美关系等方面的论题展开论述。

    2006年,“论坛”在社会影响力的开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邀请境内外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社、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40余家机构参与报道,发表文字、图片报道共105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权威媒体和论坛保持着密切合作,美联社、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等境外媒体已经表示出对论坛的浓厚兴趣。记者对于论坛、演讲人的关注度非常高,网络传播的辐射作用明显,每一篇新闻稿件的网络转载率、演讲人的主要观点被重复引用的频率都很高。同时研究生院还组织了研究生记者团对所有场次的报告进行了全面报道,包括主讲人专访、观众反映等,在研究生院新闻网和中国科学院网站共发稿件145篇。

    2006年,“论坛”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调整,从以单元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改变为以场次为基础的组织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组织方式对于主讲人更加灵活和方便,有利于主讲人的邀请。2006年,“论坛”在国际化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邀请到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来“论坛”演讲。布什在“论坛”的活动引起了国际外交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郑必坚理事长指出,近5年来,“论坛”坚持“从国家战略角度思考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的宗旨,结合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先后邀请了50余位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我国和外国的国家政要,我军高级将领,著名企业家等各方面人士莅临论坛讲演。讲演者为论坛倾注了他们的热情和智慧,论坛听众也热情参与,激情互动,气氛活跃。“论坛”成效显著,形成了品牌,锻炼了队伍。

    郑必坚理事长强调,今后,要要围绕“科学与人文”这一主题,策划有价值的题目,选择和邀请合适的主讲人,特别邀请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政要、企业家来演讲,力争在“论坛”上发出原创性的声音,以此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促进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他希望大家总结经验,振奋精神,团结奋进,继续开创论坛新局面。郑必坚理事长还谈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         

    2007年是“论坛”开办以来的第五个年头,也是“论坛”发展的关键一年。在2007年,“论坛”将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在保持“高层次、高规格”的前提下,围绕“科学与人文”的主题,拓展演讲人的范围,特别是邀请一些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中有高深造诣和广泛影响的人士。2、在继续开辟新闻、书籍、光盘、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渠道的基础上,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增加专题报道内容。3、加强与在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联系,扩大听众面。4、继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已确定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于4月3日来论坛发表演讲。继续争取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等外国有影响的政治家和知名学者来论坛演讲。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围绕“论坛”5年来取得的成绩、演讲主题和演讲人的邀请、媒体宣传、听众组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

     【新闻网讯】2007年4月3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6、57场主题报告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美国百事公司首席执行官英德拉·努伊将发表演讲。

    亨利·基辛格将在“论坛”发表第56场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他将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重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71年到1972年间,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历史片断。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23~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生于德国,因纳粹迫害而移民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哈佛大学,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同时兼任美国半官方的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部主任和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1969—1977年相继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A World Restored:Metternich,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1812—J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前者研究了19世纪初期欧洲政治家和外交家重建均势和国际体系的各种谋划与努力,基辛格在其中不仅考察了国际政治结构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而且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提出,以秘密谈判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其目标不仅仅是和平,而应当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和平结构,和平只能是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副产品。后者是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反思的产物,它基本否定了以核大战为最终目标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提出了有限核战争的概念。基辛格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鉴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主张同中国改善关系。 1970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要求即将访问北京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转告中国政府,美国准备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1971年4月27日,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正式送交美国一份照会。照会说:“中国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本人,以便直接进行会晤和讨论。”第二天,尼克松交给基辛格以中国秘密访问的任务。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飞抵北京。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秘密访华。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会谈时,双方着重讨论了台湾问题。周恩来坚持,美国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因而不容外人干涉;美国还必须确定撤走驻台美军的期限,并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基辛格表示:(1)承认台湾属于中国。(2)美国不再与中国为敌,不再孤立中国,在联合国内将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3)美国准备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一个规定的短时期内撤走其驻台美军的三分之二,至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认为历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7月16日,双方发表了会谈公告,中美双方公布了基辛格访华的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密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公告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动。基辛格临行表示,访问成果“超过了他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秘密使命”。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并签署中美《上海公报》。

    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并于1994年出版了新作《外交》(Diplomacy)。该书以均势外交为主线,回顾了500年来的重大国际事件,深刻剖析了叱咤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家思想轨迹及其作为,这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写照。

    英德拉·努伊以“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为题,在论坛发表第57场演讲。作为一个执掌着百事饮料王国的东方女性,她将站在跨国企业的视角,分析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实和未来。

    现年51岁的英德拉·努伊出生在印度南部城市晨奈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76年,在马德拉斯教会学院获得数学、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当时印度仅有的两所商学院之一加尔各答的印度商业研究所学习MBA课程,并在毕业后就职于强生公司在印度的分部。在耶鲁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先后供职于波士顿咨询、摩托罗拉、ABB等多家跨国公司。1994年加盟百事公司,2001年成为百事公司总裁兼首席财务官。2006年10月1日,英德拉·努伊接替史蒂文·赖蒙德出任该公司CEO(首席执行官),努伊成为百事饮料王国成立41年来首位女CEO.

    英德拉·努伊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式的印度传奇。这名23岁以前还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印度女性,现在已经是美国企业界最显赫的人物之一,此前她已经多次登上福布斯杂志“美国商业界最有权势的50位女性”年度排名。在14日的任命宣布后,这名性格鲜明的新任“可乐女王”只是谦虚地说:“我非常激动,同时也非常惶恐。” 她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不无感慨:“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出生于美国国外的人,你必须比其他任何人都聪明。”据说她从小就很少按照大人们的期望去做事情。在努伊的青少年时代,多数印度少女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家务琐事上,但是生性好动的英德拉·努伊却组建了一个全部是女孩的摇滚乐队,同时她还在一个女子板球队打球。母亲一直是英德拉的偶像。她的母亲每天晚餐后,都会与英德拉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交谈,允许她们就所有的事情发表意见,接着她们会对每个人的发言进行投票,胜者的奖品是一小块巧克力。英德拉现在认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积累起自信和对成功的渴望。在学业上,英德拉·努伊是优秀的,1976年,她在马德拉斯教会学院获得数学、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当时印度仅有的2所商学院之一加尔各答的印度商业研究所学习MBA课程,并在毕业后就职于强生公司在印度的分部。没过多久,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则杂志广告吸引了英德拉·努伊的目光,一时冲动之下,她向这所大学提出了申请。非常令她惊讶的是,她被录取了,而更令她惊讶的是,向来保守的父母同意她前往美国学习。2004年1月,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说:“在当时,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保守的南部婆罗门女孩做这样的事情,简直是闻所未闻的。这可能会使她完全失去结婚的机会。”不过英德拉向来秉持的信念是:做你自己。她抛开当时社会习俗的偏见,毫不犹豫地前往美国求学。

    她参与了百事公司的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每一次并购,她都精密策划、信心十足。上司恩里科说:“英德拉就像一条咬着骨头的狗一样固执。”从耶鲁毕业后,英德拉先后在波士顿咨询公司计划战略部、摩托罗拉和ABB等著名企业任职,1994年,英德拉·努伊加入了百事公司,成为负责企业战略和发展的高级副总裁。 英德拉·努伊是促成百事转型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她一直坚定不移地主张,百事公司应该甩掉苦苦支撑的连锁餐厅业务,更好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放在核心品牌方面。时任百事首席执行官的罗杰·恩里科最初对此并不认同,但是他最终被说服了。1997年10月,百事公司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PizzaHut)、肯德基(KFC)和Taco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在谈起英德拉·努伊工作上的执著时,恩里科说:“英德拉就像一条咬着骨头的狗一样固执。”

    她是一名商业并购高手,摩根斯坦利饮料行业分析师安德鲁·康威说:“英德拉在并购中寻找价值的能力非常突出。”对每一次并购,她都精密策划、信心十足。她为百事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从1998年开始,在英德拉的参与和推动下,百事公司先后合并了世界鲜榨果汁行业排名第一的纯品康纳公司以及SoBe混合饮料业务等。2001年,她作为主要谈判代表,完成了百事对桂格公司的收购,其收购总金额达138亿美元,百事也一跃成为全球碳酸饮料企业的冠军。

    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并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在本质上,英德拉仍然是一名传统的东方女性。她是一名虔诚的印度教徒,定期前往印度教庙宇做祈祷。她与丈夫和两个女儿居住在肯塔基的一个县里。她始终认为自己事业最核心的支柱是家人、朋友和信仰:“当事情看起来灰暗而前途未卜,是你的家人、朋友和信仰帮你渡过难关……”她用印度神话里的“如愿树”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现在需要靠我们自己来好好运用我们已经被给予的一切。”

     “论坛”在当日上午9:30开始,11:30结束,地点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我院研究生入场券将

     拥有全球最大的企业间交易(B2B)平台——阿里巴巴,拥有亚洲最大的消费者间交易(C2C)平台——淘宝网———

    ■时间:2006年11月30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演讲人:马云

    ■演讲主题:互联网的中国之道

    演讲者小传:

    马云,现任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任首席执行官,被誉为最早在中国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并坚持在互联网领域的理想家和实干家。阿里巴巴企业的经营之道和管理实践,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案例,马云则是中国内地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

    编者手记

    创业的舞台无处不在。今天的马云,在通过阿里巴巴为很多商家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通过淘宝网让很多人轻而易举地圆了开店梦(网上商店)、老板梦,自称为外行的马云今天成为业内有分量的人物。从马云演讲中我们领略到他所概括的成功之道,那就是他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从商场的角度讲,是顾客至上,扩而大之,其实就是我们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

    ■每个人最大的财富是经历了什么

    每次听人介绍我的时候,我总觉得是在介绍别人,感到挺难为情(笑声),因为我总感觉大家把很多别人的功劳挂在我身上。其实很多人了解我,或是通过阿里巴巴或是通过媒体,但是媒体我不是很相信,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媒体、娱乐媒体,说一句话可能就变成七八种版本。我出差比较多,有时候在飞机上看一些杂志,翻过来看,前面介绍一段文字觉得真激动,说这个人很厉害,再翻过来一看是说我(笑声)。我相信阿里巴巴没有很多人所说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很多人所说的那么坏、那么复杂。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公司,到现在为止才创办7年。

    我以前当过6年半的老师,我希望以后上面那些评论能够给我的团队;我也希望等几年以后,可能不当CEO,或者是离开阿里巴巴、离开商界的时候,这些评论依旧管用。因为我看太多像过山车一样,来得容易去得也快,今天很成功,明天很不成功,我希望在中国看到一个持久发展的企业。

    我说不出阿里巴巴为什么会成功,我也不愿意讲我们是成功的,在我们公司里面永远不提成功两个字,因为每一次感觉开始成功的时候都开始倒霉,就开始往下走。我觉得说得出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是做不出来的,做出来的人往往说不出来,很多教授讲得都有道理,但是自己可能干不出来,我们干出来,但是我们根本说不过那些教授们。

    哈佛大学第一次在我们公司写案例是2002年,挺有意思的,派一个小组在我们公司呆了一个星期写了一个案例,写完案例要让CEO签字,我说这不是我们公司,他说你们就是这样的公司,我说不可能,这不是我们的公司,他说这就是你们公司,最后争论没有办法我就签了字(笑声)。这个案例在全世界被很多商学院在学习,但他们学习的不是阿里巴巴。第二年他们又来了,写好了还是这样。我后来明白,很多教授、专家来之前脑子里面已经有一个框架,不可能跳出这个框架,但我们做的就是这个框架以外。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我们很少回过头看我们昨天走过什么路,我希望告诉别人,不是我们取得了什么,我们达到了什么样的成绩,而是我们这一辈子中经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每个人最大的财富是经历了什么。

    ■人不能为技术服务,技术必须为人服务

    我本来也是跟在座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我觉得这一辈子要达到什么样。但大概四五年前到英国伦敦天文台看了以后,我一下子想清楚了很多的问题。我发现宇宙星系,地球根本就是灰尘中的灰尘,找都找不到,而我们真是地球中灰尘中的灰尘。任何一个皇帝,任何一个英雄,任何一个诗人,书上就写了短短的一条,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可能活了80年。因此要想清楚,80年你希望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该做什么,而不是要达到什么样。阿里巴巴希望的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年龄,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去影响社会,去完善社会。

    我以前大学教书毕业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是89元,我拿了两年半。我现在有时候觉得挺难为情的,公司给我这么多工资,我花不了这么多的工资(当然有人说我帮助你花,笑声)。因此,其中的乐趣是在于创造,在于工作。

    我不懂技术,考电脑知识我可以保证在座的人都比我好,我唯一会做的就是浏览和收发邮件。正因为我不懂得技术,才使阿里巴巴获得越来越快的发展。为什么?我相信技术是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服务的,人不能为技术服务,技术必须为人服务。世界上80%的人像我这样的技术能力:爱技术,又怕技术,不敢玩电脑。我第一次玩电脑是1995年年初在美国西雅图,我觉得这个东西太贵了,弄坏了怎么办?直到今天为止,我对技术还有恐惧。

    正因为我对技术有恐惧,我和我的工程师从来没有吵过架,他们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他们也听不懂,后来我强迫他们听懂我的话,因为我说的话代表世界80%不懂技术的人。他们做完测试我就进去用,我不想看说明书,如果我不会用就扔掉,这样一来阿里巴巴的东西非常简单,包括淘宝网、支付宝都是一样。这里面说明外行是可以领导内行的,关键就是尊重内行。

    第二就是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也可以创业,也可以成功。关键就是你要明白时代趋势,创造真正的价值。

    我1995年借了2万元开始创业。阿里巴巴18个创业者在我家创业的时候,我激情慷慨讲了两个小时。然后我说开始凑钱,我们18个人凑了50万元人民币。但是第一不允许问父母借钱,不允许向朋友借钱,还要留一年的生活费、房租和吃饭钱。为什么不能向父母和朋友借钱?我说年轻人创业愿赌服输,输了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懂技术,没有钱,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有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执著。

    ■价值观与业绩同样重要

    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外的客户已经达到300万家,国内企业会员已经注册1400万家。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说心里话我也不是很清楚,但阿里巴巴很挣钱,我们现在一家公司挣的钱养活淘宝网、支付宝、雅虎,让我们整个公司略有盈利,但是这不是商业模式。

    在阿里巴巴集团里面有一样东西我们是关注的,就是我们永远要知道客户喜不喜欢我们。我永远不在乎媒体喜不喜欢我,投资者喜不喜欢我,分析师喜不喜欢我,风险投资喜不喜欢我,他喜欢跟我没有关系,我又不要你钱。媒体说你好你就觉得自己很好,那是不好的,但客户喜不喜欢是最重要的。客户每年给我们的收入中最多只能签两年,不能签三年,我们要求客户一年一年付费。没有自信的企业最好是一下收五年的钱,而我们坚持一年一付。为什么?我们要知道第二年为什么不付我们钱?第二年有多少人付钱,有多少人不付钱?这样证明我们到底可不可行?是不是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我们和其他公司的区别。

    从第一天成立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就讲要创造一个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我们掌握了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世界的大市场,我们最终是讲究以人为本。人与人的友情很重要,创业氛围很重要,在市场上用很多智慧去竞争。

    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当初与淘宝网和E-bay之间的竞争,很多的办法就是东方的智慧,但不是东方的狡诈。智慧和聪明是有区别的,聪明是智慧的天敌。智慧的人,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我这张脸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很傻(笑声),聪明的人出去脸上不让人家看出来。

    我们把GE(美国通用公司)的使命、价值观体系等带进来。我们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家把价值观的考核和业绩的考核对半看待的公司。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以纯结果为导向,在我们公司有两个坐标,纵坐标是业绩,横坐标是价值观,价值观有6条,每一条都有打分。业绩做得很好,但是价值观不诚信我们叫做野狗要杀掉;价值观很好没有业绩,我们叫做小白兔也一定要杀掉。我们在公司打分50分是业绩,50分是价值观,价值观不好一定请他出去,业绩不好会给他机会。

    ■要持续发展102年

    另外就是制度体系。阿里巴巴今天能够出来,三件事情做得非常好。2003年西湖论剑时,我说我忙着做价值观,很多浙江企业都笑话我,他们说太虚了,应该忙着赚钱。其实主要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也挣不了钱,于是就做价值观(笑声)。

    第一我们做“延安整风运动”。当时互联网进入了绝对的低潮,很多公司都把名字改叫技术公司,大家都不看好互联网,大家问的问题是“红旗能打多久”?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我们坚信互联网,我们在未来一定要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

    接下来就是研究共同目标,很多企业目标不一致或者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目标。我们要让一个目标不仅CEO知道,连管传达室的老头也知道。我去很多公司发现老总的目标和老二的目标不一样,老二的目标和老三的目标不一样。我们当时提出三个目标,阿里巴巴要持续发展80年,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就一定知道阿里巴巴。当时为什么提出80年?我那时候拍脑袋拍出来的,原因是我们有很多外国回来的人,热血沸腾,但是很多人说起来很多,干起来全错,很多都是MBA的人。这些人进来以后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