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出第一代性能稳定的稀土蓄光发光新材料,为世界增添了一个新的产业——自发光产业; ●使我国跨入世界半导体照明产业先进行列,为今后我国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只要有三分之一的白炽灯被半导体灯取代,每年就能为国家节省用电近1000亿度,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量 “20世纪是微电子时代,21世纪是光电子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我的位置。”肖志国对此非常自信。 “20世纪是微电子时代,21世纪是光电子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我的位置。”说这话的,是一位微胖的中国中年男子。他叫肖志国,一个带动了世界蓄光型发光产业崛起的人,一个多年被命运青睐的人,一个喜欢打破常规从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人。 一次偶然的试验让他攻破了世界性的难题——蓄光型自发光材料 那是1992年的一个夜晚,当时的肖志国还是中国科学院一个攻读固体发光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个科研水平和条件堪称国内一流的研究院里,肖志国和所有研究生一样,如饥似渴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按传统的做法,肖志国完全可以认真地按老师的安排,一步步地做传统的实验,一步步地写好自己的论文,最后找一家单位四平八稳地工作下去。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也可能像“贯例”一样,通过鉴定后就被束之高阁。但他不能这样,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在做了无数个实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同学们都离开实验室回房间了,早已抬不起头来的他打着赤膊在实验室的桌子上也恹恹欲睡。突然,一道耀眼的光芒射到他疲倦的眼里。他睁开了朦胧的双眼,此时,天已深黑,实验里却多了一团绿色的亮丽。探求了多年光明的肖志国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他起身快速跑到窗前。玻璃上反映出的是他满脸的荧光。 “啊,成功了。成功了!”刹那间,肖志国明白自己攻下了让国外科学家困惑了半个多世纪却久攻不下的世界性难题——蓄光型自发光材料。 沉浸在巨大兴奋中的肖志国,不顾一切地抓起桌上的一把发光的粉末,用力涂在自己的身上,冲出实验室,飞奔在夏日的夜色中。 首战告捷,让肖志国萌发了更大的冲劲。很快,肖志国凭着自己的钻研能力,研发出了第一代性能稳定的稀土蓄光发光新材料,破解了高效光——光转换材料这一世界科技难题。这种新型发光材料是一种国际首创产品,属高科技节能环保材料,其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是传统硫化锌型荧光粉的数十倍,而且这种材料本身无毒无害,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稳定性耐久性优良,吸光和发光的过程可以无限次重复。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这种蓄发光材料之所以吸光10分钟后即可在黑暗中自发光12个小时,主要是它自身内部的结构所致。材料内部的微观晶体结构如同一个陷阱,光电子掉进去后,爬出来的过程就会再次发光。它的出现为世界增添了一个新的产业——自发光产业。 成功是个诱人的字眼,但成功的背后蕴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作为生长于辽宁锦州农村的肖志国,他的家乡同当时中国许多农村一样,没有电灯,黑暗笼罩的夏夜,肖志国常常与小伙伴们在草丛中捕捉萤火虫。他们把萤火虫装在透明的瓶子里,带回家照明。但萤光持续不了多久就渐渐暗了。生性爱琢磨的肖志国经过几天的实验观察,偷偷地在蚊帐底边剪下一块网纱,做成一个口袋,把萤火虫装进去,发现不仅亮度明显增强,发光时间也增加了许多。虽然当时的肖志国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对光的渴望,却在那时成了播洒在他心底里的一粒理想的种子。这可能就是他日后走上发光材料研究的源头。 为了不让自己的宝贵发现被束之高阁,1988年,肖志国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了大连一个集科研、开发、应用于一体的,带有政府职能性质的研究机构,开始验证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了这项科研成果,肖志国节衣缩食,把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了实验上,连父母给他筹办婚事的一万元钱也扔了进去。当1992年他把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成果,千锤百炼为世界顶级技术的成果拿出来时,他却因资金等问题难以前行。 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正当肖志国为了推广自己的发明无力前行时,大连市迎来了政府鼓励科技人员下海经商办企业的热潮。在大连市政府和大连高新区的支持下,他获得了20万元的启动贷款,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大连高新技术商业研究所。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一帆风顺的。肖志国也不例外。正当他准备扬帆远航时,他还是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产品虽说是世界最好的产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市场不认可这一世界最新的产品。有一段时间,肖志国连自己的工资都开不出来,更别说给员工开工资了。整整七八个月时间,他连一分钱都没有拿到。因为全国的用户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创造出性能远远超过以往、并且没有放射性和污染产品的发光材料。 1992年肖志国参加第二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时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仍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里。 两位国内某著名大学的教授一口否定了他的新产品,说这么好的发光材料其中肯定含有放射性元素。肖志国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倔强的肖志国索性把发光粉末倒入水杯里,一口吞进了肚子。 正是这个看似鲁莽的举止,让肖志国拿到了第一笔订单。由此,他的发光材料开始走出低谷,走上了一条发展的道路。 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成为世界自发光领域顶尖级的人物——同时拥有发光芯片、发光材料两大半导体照明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肖志国的运气常常让人羡慕。一次,他无意间听到这样一个消息:美国AXT光电公司正在寻找买家。听到消息的瞬间,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正在寻找这样的机会,如果能有一家制造发光芯片的企业,自己的公司就能做得更大更强,就能成为世界上拥有发光芯片、发光材料两大半导体照明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他强作镇定,内心却狂喜不已。吃过饭后马上打电话订去美国的机票。 当时,他正发着高烧。为了抢时间,他一天吞了6次退烧药,强行把体温降到了正常值。 到了美国,他又听说该公司两名主要技术人员正要出差。肖志国毫不犹豫地又换乘了另一架飞机,终于在机场追到了这两名技术人员。“当时追他们公司的不是我一家,另一位曾在该公司工作多年,后到国内发展的高管人员听到了消息后也赶到了美国。如果我不是比他早一步进行洽谈,这事今天还不知怎么样呢。”肖志国说。 肖志国为何要“抢”这家公司呢?这事还得从头说来。 在过去的四年中,美国AXT公司曾投入上亿元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其拥有的技术直接应用于市场成长最快、最强劲和最有潜力的产品中,如手机背光源、LED大屏幕和白光照明,拥有的专利覆盖了从外延片生长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拥有标准芯片和大功率芯片技术。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次收购,肖志国拥有了AXT光电公司的所有专利、设备和市场网络,吸收了以数十位博士为代表的美国尖端精英团队。 这让肖志国和他的公司缩短了技术爬坡的过程,AXT公司的专利、人员与路明原有人员的组合后,不仅使路明,也使我国跨入世界半导体照明产业先进行列。因为他同时具有了发光芯片、发光材料两大半导体照明领域的核心技术,为今后我国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05年,由于半导体发光效率再次提高,液晶电视背光源和汽车车灯等新领域的应用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些都给路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2004年路美芯片科技有限公司投产,2005年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产能目前已达每月3000万颗左右,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订单一度是生产量的10倍以上。 肖志国没有想到,自己的两次偶遇,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还在日后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蓄光型发光产业的蓬勃兴起,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肖志国所在的大连已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四大基地之一,这是我国长江以北惟一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布局地区。大连市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给予关注,大连也成为国家LED半导体照明基地。大连光产业园成为以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半导体器件与材料、发光材料等功能材料和新型光电绿色能源为主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科技园区。 世界蓄光型发光产业正在蓬勃兴起。这是大连路明集团的产品之一,不用电也可以在夜间发光的“地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