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一帮一”爱心传温暖

  • 黎娟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5-24
  • 262
田村流动站“一帮一”进行时
不怕生的学生:韩宇乾

国科大和田村,两个不同世界,一群少年的爱心之旅,它们便深深地系上了牵绊。

现在,请你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国科大南门核桃树下!”信号一出,这群少年们便会于次日,准时出现在指定位置。你要是有幸从校园走过,兴许还能见到这些身着厚衣的年轻人们。他们是科苑支教社新招募的研一学生——“一帮一”爱心小分队,他们各自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让温暖走进社区,走进孩子幼小的心灵。“田村帮扶计划”在他们这里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国科大到田村,面对的是一群不一样的孩子。在社区流动站的负责人杜老师看来,这里是孩子们唯一的去处,“他们的家里只能放一张床,进门上床,哪里有学习的地方和桌子!”杜老师说道:“可孩子们欢迎国科大的哥哥、姐姐们,他们年轻有活力,孩子们愿意和他们说话、写作业、玩游戏。”志愿者帮扶的学生们,大多数是农民工、城市小摊贩等城市流动人口的孩子,他们随着父母来到北京,由于和家乡人联系较少,现在的他们都讲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偶尔嘴里才会蹦出几句家乡话,逗得这些年轻的老师们直笑。

韩宇乾,戴着厚片眼镜的三年级男孩,笑起来的时候,露出一口大白牙,细细的眼睛眯成线,总是爱抬着脸望着新来的老师们。第一次见面,他成了上课的主角。“老师,我念英语给你听吧!”在这不足30平米的自习室内,稚嫩的声音穿透了所有人的心。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在田村流动站,每位志愿者都有一位指定的孩子,结成稳固的学习关系,除了为孩子解答学习疑惑,还会帮助他们检查作业、布置练习题等。当然,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还是和志愿者聊天、做游戏。休息时一同说说学校的趣事,或是在简陋的桌子上来几板乒乓球。田村的故事并不寂寞,因为它总是在志愿者的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中结束。

在这个流动站里,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唯一的联系的就是田村和这个简陋的流动站。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彩色的门柱和一扇小小的铁门便是这唯一的标识。流动站里的所有物品,桌子椅子、废弃的电脑、各种书籍都是靠别人捐赠的二手货,就连流动站也是在区委会的牵头下,将废弃的幼儿园暂时用作这些孩子的学习和阅读地方。在这里,为了节省电,入冬后便是一个不开暖气的冰窟窿,轻启房门,都会引来这些大个子老师们的颤抖,更不用说年幼的孩子了。好在这小小房间内,塞满了十多位志愿者和他们的学生,共同呼出的二氧化碳,制造出了淡淡的温暖。他们一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和数学定理、使用成语、纠正英语发音、研究作文写法,等等。有时,调皮的孩子总会愿意拉上自己的老师,一起为有困难的同学解答,简单的问题通常会变成一个群策群力的智力比拼。这里像极了知识的万花筒,瞧见了孩子们的疑惑,瞧见了志愿者的智慧,更瞧见了志愿者对孩子们的期盼。

田村的时光像流水,在一问一答中悄悄溜走,转身离去的时候,是孩子们回家吃饭的时间。一路上,志愿者们都在讨论着孩子们的未来,他们期望能陪伴着他们一起长大,看着他们进了大学。公交车急行,田村消失在拐角处。而此时的田村,也许只是一转眼的时间,孩子们又活泼乱跳地出现在流动站里,因为周日下午,等待他们的是国科大科苑支教社的其他老师,就在明年的某一天,孩子们便会出现在老师的学校,用清朗的歌声唱出他们的故事。

田村快乐的基石是科苑支教社一帮默默奉献的国科大学子,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却汇聚成一股传递爱心、传递温暖的力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来自微生物所基因组学的马俊平,是“一帮一”的负责人。马俊平说:“我以前并没有支教的经历,但在国科大食堂门前看到支教社的报名点及宣传海报时,我突然很想辅导一个孩子从小的成长,尽可能地带给他除了知识以外的东西,因为自己以前就特别渴望有一个人能给自己各方面的指导。第一次见到这些孩子时,他们是如此的天真、活泼,爱说爱笑,有活力。有的孩子还特懂事,有时到田村时,有几个孩子会在外面等着,看到我们就会兴奋地说‘老师来了’,而每次临走时,孩子们总会懂事地说:“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听到之后,我会感觉异常的温暖。”

责任编辑:黎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