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科学,精彩你我——“科普英语演讲比赛”有感

  • 魏杰丽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04-17
  • 460

4月16日晚,由校团委、外语系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科普英语演讲比赛初赛在玉泉路园区和中关村园区同时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由外语系的老师们担任评委,来自研究生院的近百名选手在台上展示了不同的风采。

    可以说,这次比赛的初衷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作为观众,同学们可以聆听到很多自己专业外的知识。而作为参赛者,这无疑是一次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很好机会。来自不同学院,有着不同背景的同学们汇聚一堂,为大家呈上丰富多彩的听觉盛宴,比赛涉及的话题包罗万象: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地质灾害、生物学、医药业…… 但笔者以为,部分参赛选手并没有注意到“科普”二字的含义,他们因过于频繁地使用自己专业的英语名词来描述要表达的事物,而使听众不知其所云。的确,要将专业名词用非母语解释给非专业人士听是有难度的,但这一难度恰是取胜的关键。大凡事业有成的科学家都能深入浅出地将或晦涩、或乏味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这期间必然要经历破茧成蝶的过程。而在我看来,初涉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大多还处于成蛹阶段,成蝶之路,其修远兮。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比赛方式对很多同学来说应该是颇有难度的,但只要敢于挑战这一高度的同学就都是值得学习的。

    如果说科普英语演讲比赛的目的是要选出能自如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同学,那我只好在附和之后退而远之。一个人在今后有没有能力在学术界的世界舞台上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不只靠良好的英语口语,更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锐意创新的头脑。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个人所懂得的专业名词及其对应的英语单词也势必不断得到累积。在此基础上,若一个人的英语口语功底又不至于到达听者的理解底线,那么他在与别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身边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俯拾即是。有的研究所某些实验室在刚组建之初,每逢组会必要求学生用英文交流,但这样的日子坚持最多不到一年就烟消云散了。理由很简单,当涉及很深的专业知识时,很多人不知该如何用英文表达,所以只有多读英文文献,并且在使用英语时多运用英语思维,才能切实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运用英文的专业术语与他人自如交流。而倘若大家通过参与科普英语演讲比赛,提高了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认识,同时又提升了英语口语,亦是好事。而个人以为,参与时抱着对听众负责的那些真正享受比赛过程的同学才是真正的赢家。

    另外,这类比赛的考察形式如果在初赛时就比较多元化,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很多外教抱怨中国的学生在比赛前太会准备了,所以单纯的演讲形式已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虽然比赛设有提问环节,但提问的难度因人而异,所得分数亦不会客观。因此,更为公平的竞争方式还有待提出,或许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和各类比赛中的精彩环节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总的来说,科普英语演讲这种比赛形式是非常值得参与的,在锻炼英语的同时,又向同学们普及科学常识。这类比赛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知识,更能引起大家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和思考,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和可以做些什么,增加大家对生活的热情,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摆脱小我,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迈步向前,活出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魏杰丽

相关链接